上游荐书|知名当代作家冯骥才的另一面都在这本《漩涡里》了

冯骥才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者已有近30年时间。(资料图)

冯骥才起码有两面。其一,是创作了从《挑山工》到《无书的日子》等无数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的作品的当代知名作家;而另一面则是较为隐秘的民间文化遗产保护者。事实上,作为后者,冯骥才奔忙在各种文化遗产抢救现场已有近30年。近日,他的“记述人生五十年”系列写作迎来最后一本《漩涡里》,其中就详实记录了他投入文化遗产保护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冯骥才的这本新书全称是《漩涡里:1990-2013我的文化遗产保护史》。之所以用《漩涡里》这个书名,冯骥才说:“我投入文化遗产保护,是落入时代为我预设的一个陷阱,也是一个一般人看不见的漩涡。没人推我进来,我是情不自禁跳进来的,完全没有想到这漩涡会把我猛烈地卷入其中……”

在书中,冯骥才用超过14万字的随笔完整、真实而又细腻地记录了自己人生的第二次重要“转型”——从文学跳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心路历程。

冯骥才说,自己最初有志于丹青,之所以拿起笔写作,完全是由于时代的地覆天翻、大悲大喜的骤变。他想用文学的笔记下一代人匪夷所思的命运,这才从画坛跨入了文坛。“后来,则是由于文化本身遭受重创,文明遗存风雨飘摇,使我不能不‘伸以援手’,随即撇开文学投入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中。”

冯骥才投身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初。当初,在全国各地举办画展时,冯骥才看到了许多名胜古迹,但时代浪潮裹挟下对历史事物的抛弃令他感到吃惊。据冯骥才回忆,自己有一次在山东东平的一处摩崖造像巨石边,碰上了几个山民的孩子。“他们对我喊,‘10块钱我给你凿一个佛头下来’。”这令他无比感慨:“如果我只是在写作,肯定不会知道这样的可怕文化现实正在全国到处发生。”

如今享誉全国的景区古镇周庄也有冯骥才无意中保护下来的旧物。他最初去周庄时,当地尚未开发。当地靠近河边的位置有一栋小木楼名叫“迷楼”,据说当年柳亚子曾在此创办南社,冯骥才很是喜欢。但木楼管理人员却告知他,很可能下次来就看不到了:当地正处于快速萧条过程中,很多人已经不在村里住了,迷楼的主人也正准备把它出售。

冯骥才当即决定卖画买下这座小楼。好不容易凑够了钱,房主却多次坐地起价。不过,好在房主最后看着行情好,不卖也不拆了。迷楼才保留下来成了现在周庄的一个景点。有意思的是,这也成了冯骥才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上走出的“第一步”。

所有这些都被冯骥才记录在了《漩涡里》。

此外,书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往事,以及不少令冯骥才颇感遗憾、惋惜的细节。比如,在做文化遗产普查时,几名志愿者要去四川北部考察,因为考虑到地方太远,怕发生意外,他们便一起立下“军令状”:自愿、自费做这件事,“如发生意外,自己负责。”7人把“军令状”拿回家征求家人意见,最后6个人得到了家人支持。

各种遗憾中,让冯骥才印象格外深刻的是,普查人员在甘肃发现一个老太太唱的民歌“花儿”想录制下来,但手里没有录像机。等回北京设法弄到了摄像机赶回去时,只见到了那位老太太的女儿。她说,老太太已经去世,临终前都还在问:“他们怎么还不来啊?”

作者简介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代表作包括《啊!》《雕花烟斗》《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三寸金莲》《珍珠鸟》《一百个人的十年》《俗世奇人》等。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裘晋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