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杨哲科研成果/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1+2”论文陈氏定理

1,哥德巴赫猜想的由来:

哥德巴赫猜想,是1742年由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来的,当时他是中学教师。哥德巴赫知道自己不能证明这个猜想,就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大数学家欧拉也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于是他们把这个难题公布于众。

哥德巴赫猜想我们现在可以这样描述:“任意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达为两个素数之和。”

在1900年巴黎国际数学家代表大会上,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发表了题为《数学问题》的著名讲演。他根据过去特别是十九世纪数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提出了23个最重要的数学问题。

这23个问题通称希尔伯特问题,后来成为许多数学家力图攻克的难关,对现代数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23个希尔伯特问题的第8个问题是关于素数分布方法等问题,尤其是强调了与素数分布有关系的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问题。

素数是一个很古老的研究领域。希尔伯特提到的黎曼(Riemann)猜想、哥德巴赫(Goldbach)猜想及孪生素数问题至今都没有获得解决。

2,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进程:

用“a+b”来表示如下命题:每个大偶数N都可表达为A+B,其中的A和B为素因子个数分别不超过a和b的殆素数。显然,哥德巴赫猜想可以写成"1+1"。

按照“a + b”方法,一大批数学家分别发表了如下命题的证明论文: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9+9”的论文。

1924年,德国拉特马赫,证明“7+7”论文。

1932年,英国埃斯特曼,证明“6+6”论文。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证明“5+7”,“4+9”,“3+15”,“2+366”论文。

1938年5,苏联布赫夕太勃,证明“5+5”论文。

1940年,苏联布赫夕太勃,证明“4+4”论文。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3+4”,“3+3”,“2+3”论文。王元主攻方向哥德巴赫猜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前所长。

1958年,匈牙利瑞尼,证明“1+c”论文,其中c是一个很大的自然数。

1962年,中国潘承洞,证明“1+5”论文。潘承洞,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大学的前校长。之后,潘承洞与潘承彪还合编了《哥德巴赫猜想》专著。

1962年,中国的王元,证明“1+4”。王元主攻方向哥德巴赫猜想,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前所长。

1965年,苏联布赫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意大利朋比利,证明“1+3”论文。

1966年,中国陈景润,证明“1+2”论文。陈景润,中国科学院院士,期刊《数学学报》的前主编。(陈景润代表作: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不超过两个素数之积的和)

2018年,中国杨哲,证明“1+1”论文。杨哲,中国科学家,在数论及天体物理两大科学领域都有卓越贡献,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代表作是:量数盈亏平衡分析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

2018年,中国杨哲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破解了1742年以来不能解的一直在困扰全世界数学家的关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1+1”的难题。

3杨哲研究起因及新发现:

有博士生要求讲解陈景润“1+2”论文,杨哲认真研究了陈景润的论文。杨哲发现陈景润“1+2”的命题超越了其他人,可喜可贺。但是,陈景润论文错误并不能证明他自己提出的“1+2”命题,继而发现其他人的论文全部错误都不能证明他们自己提出的命题。

这些数学家论文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错误:

猜想的研究方向错误、研究过程偏离猜想、证明过程与猜想关系非常稀少;

猜想的证明原则错误,用一个猜想去证明另外一个猜想或者虚构数学文章;

非常严重的学术不端,后面的人总是在抄袭或者套用前面的人的思路和方法;

对素数使用了破坏素数基本性质的错误运算,使得素数不再是素数;

论文论著都不能验证,论文论著好像是用数学符号编写的荒诞小说。

除了以上的错误,他们的论文都不能证明他们自己提出的“a+b”的命题。

#杨哲是中国顶尖数学家##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真知新坐标##我在头条搞创作##第十四届海峡论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