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实施,车外信息采集需注意

6月多个汽车企业发布信息称旗下车辆车外信息采集功能(车外全景环视、车外拍照等)将进行调整。原本作为车辆智能系统销售卖点之一的功能被取消,引发消费者激烈讨论,本期我们就来看一看该功能有哪些方面值得关注。

新规实施,车外信息采集需注意

一、车辆功能需合规

2021年8月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部联合发布了《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称试行规定)。试行规定于2021年10月1日正式实施,试行规定主要从车内座舱数据、车外人脸/车牌等敏感数据、个人隐私告知三方面,对汽车内外的数据采集、传输、使用进行了规范界定,对汽车数据处理者进行了责权划分。其中第八条提到了汽车数据处理者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同意或者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也就是说采集车外信息需要获得个人、车辆车主的同意。如果因行车安全需要无法取得他人同意,应当进行匿名化处理,例如模糊人脸信息、对人脸信息进行脱敏化处理等。

新规实施,车外信息采集需注意

同时试行规定还提出了汽车数据收集的四个原则:(一)车内处理原则,除非确有必要不向车外提供;(二)默认不收集原则,除非驾驶人自主设定,每次驾驶时默认设定为不收集状态;(三)精度范围适用原则,根据所提供功能服务对数据精度的要求确定摄像头、雷达等的覆盖范围、分辨率;(四)脱敏处理原则,尽可能进行匿名化、去标识化等处理。根据以上四个原则,目前国内车外收集的数据尽量不对外提供,即使有必要提供也要提供脱敏化、匿名化的数据。正是基于上述试行规定要求国内已销售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功能车辆出于合规化要求关闭了部分车外采集功能。

二、关闭功能是否是合规的唯一方式

有消费者认为,购买车辆时购买的是整车硬件及软件功能,车外数据采集系统作为软件功能的一部分,汽车厂家关闭部分功能的方式影响了消费者正常权益。小编也就此问题采访了几位纯电动汽车消费者,了解到消费者大多在购车前已经签署了车辆数据使用及备案等相关条款的协议。汽车与其他消费品不同,从设计研发、制造、组装到运输、交付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交付到消费者手上的车辆很有可能在设计研发时符合当时的法律法规,而量产交付时、交付后则要紧随法律法规作出调整。我国新能源汽车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未来的法律法规将更加全面细化,汽车产品在设计研发阶段几乎难以避免未来的法规政策发生变化。

新规实施,车外信息采集需注意

关闭车外信息采集功能是否为合规的唯一方式?当下的个人电脑、手机无论是通过软件还是硬件的方式都可以比较轻松地做到周围环境脱敏化、关键信息匿名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目前车载智能还处于上升发展阶段,车外信息处理如果要达到上述要求需要一块高算力并且具备处理能力的处理器芯片,这意味着汽车企业需要在行业缺芯的大环境下进一步增加成本。即使车辆搭载了高算力芯片,法律法规要求处理器和算法对关键图像进行额外处理,加重了该系统负担,会导致几秒钟甚至更长时间的处理延迟,这一情况会因为摄像头采集愈发清晰、图像数据愈发庞大而不断加大。

小结

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将更加关注汽车的人性化、智能化功能,法规政策也将不断完善。在此我们呼吁广大汽车制造商在新车、新的软件功能研发过程中,提高合规意识;在宣传、营销活动中谨慎仔细,销售车辆时及时全面地向消费者说明政策法规变化会对车辆带来哪些影响。消费者在选购新车时尽量不要将软件功能作为选购的重要参考依据,避免因功能受限引发争议。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