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见习记者 王晓楠
5月21日,北京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线刷掌乘车服务正式上线。乘客通过注册开通刷掌乘车服务后,即可在该条地铁线路刷掌过闸乘车。“刷掌支付”来了!
不扫码、不刷卡,隔空感应,花钱剁手照进现实
消费时,将手掌对准支付设备的扫描区,确认后即可完成支付。
相比刷脸支付,刷掌支付无论是安全或精准度上都更高一些。区别于指纹识别读取指腹的表皮纹路,掌纹读取的则是掌心血管纹路,能够避免暴露在外以及复制伪造。
在发布的推文中,微信还对刷掌的使用状态进行了一番模拟,打着电话,玩着游戏,又或未带手机,只要伸出手,就可以完成支付操作。“刷掌支付”对老人更友好、对各类身体不便者更加无障碍。除交通场景外,“微信刷掌”还在逐步应用于办公、校园、零售、餐饮等领域。
科技照进生活,便利和“滥用”并存
根据2022年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2%的用户不接受使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识别和交易验证。同时,更多的用户希望生物识别信息数据库由国家相关机构掌握,做好生物信息安全存储,确保个人生物信息安全。
近年来,生物识别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因高效便捷而被广泛使用。解锁、支付、出入景区,科技照进生活在便利人们的同时,被滥用的趋势也愈发严重。用户的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大量信息被同时采集、储存。一些滥用人脸识别技术侵害自然人合法权益的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关注和担忧。
本期《楠说》来了,在智能时代,生物识别技术的显性风险已经开始深刻地困扰着现代人,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是“拥抱”还是“拒绝”?
建立技术规则在智能技术推广和公民隐私保护的平衡过程中意义重大。您认为应该建立怎样的规则,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还有专家建议,应设置必要门槛,改变任何企业都可以收集使用公民生物识别信息的现状,参照身份证管理,原始数据统一由国家掌控。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