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9日中信出版集团在中信大厦举行“形塑与建构:中信出版2024合作伙伴大会”,向广大合作伙伴报告过去一年共同合作的成果,分享对未来出版的理解和举措。
星球研究所创始人,“这里是中国”系列、《什么是重庆》主创耿华军先生,受邀作为中信出版2024新书作者代表,发表他对于时代叙事的观察和思考。
本文为耿华军在“形塑与建构:中信出版2024合作伙伴大会”上的分享实录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
非常荣幸受到中信出版的邀请和大家做分享。我不是地理科班出身,所以我讲的内容是我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的,创办星球研究所也是源于我自己是业余爱好者,很喜欢这个东西,但是手机时代我看不到相应内容,想自己试试,没有想到试成了。
中国地理严重被低估,我们推出“这里是中国”系列,讲了很多东西,都是近些年中国科学家们研究出来的,但是大众不知道,我们传播后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我们应该用地理的视角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首先,看中国看到的是什么?是中国的多样性。
旅游也好,读书也好,很重要的是帮助我们打开眼界。地理是帮助大家打开眼界的很重要的一门科学,它首先呈现了世界的多样性。
比如,中国是全球中低纬度冰川最多的国家,同时还是万岛之国;中国还是全球喀斯特地貌最发达的,类似桂林山水的景观在中国非常多,如果只知道桂林山水就太低估了中国的喀斯特地貌;沙漠有很多湖泊,比如内蒙古沙漠中一个盐湖呈现粉红色,在高盐度湖水中,只有少数藻类和微生物生存下来形成这种颜色;中国是全球哺乳动物物种数最多的国家,除了大熊猫,还有很多大家不知道的物种,比如中华白海豚、长尾夜猴。
我们看世界,看中国,看到了多样性。
贵州双河洞©赵揭宇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盐湖©刘彦廷
但不仅仅要看到多样性,我们还要看到它背后的科学原因,即怎么造成的。
在《这里是中国》开篇提到一场大碰撞,6500万年大碰撞,可以简单理解为印度板块往北边撞击,这次事件对我们影响非常大。
还有很多别的原因,使得中国成为地貌丰富度最高的国家,我们从西到东的地貌复杂性比美国、俄罗斯都高,复杂度高了,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景观,同时它会养育更多样的物种。
当然也会造成很多限制,但现在来说,它给了我们更多发展的可能性、发展的机会。这就是我们看地理背后的原因。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垂直自然带。长白山的紫貂,野生东北虎,长白山天池——一个高高的山上,把一汪湖水举到2500米的高度。这样的结构,不同海拔高度分布不同的物种,科学家叫作垂直自然带,这也让不同物种可以找到栖息之所,这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喜山长尾叶猴 ©刘璐
还可以看到人生的哲理,在地理中怎么会看到人生的哲理呢?
有篇文章收录在《这里是中国》里:九寨沟地震的时候,是毁灭,也是创造,这样的美景是怎么形成的?
是我们眼中毁灭性的力量创造出来的。在我们眼中是毁灭,但对大自然是又一次创造。
还有,云南抚仙湖、洱海、太湖,这三个湖泊哪个的蓄水量最大?
很多人会说太湖,但实际不是,太湖的蓄水量是非常低的,它的面积很大,有2000多平方公里,但是深度只有两三米,可抚仙湖的最大深度有155米,而中国最深的湖泊是天池,有373米深。
这个深度使得只有200平方公里的小湖,可以储存189亿立方米淡水,淡水储量比很多湖泊加起来还多。
很多时候,我们不应被表象欺骗,它看起来不大,但是深度和容纳量是非常令人惊叹的。
大理洱海©杨继培
《这里是中国》中姚院士写序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中国需要好的地理科普”。
我特别认同这句话,我们团队以这为目标创作作品,也希望可以创造出好的极致作品,讲述中国的地理,讲述中国的故事。
我们也在筹备《这里是中国3》,难度还是很大的,但是我们也一直在给自己打气,几年时间出一本书,长期主义创作不可替代的内容。
现在市面上的很多内容无法经过长期的时间检验,而我们的追求是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经得起更广泛人群检验的,不可替代的内容。
《这里是中国3》已经筹备了3年,2024年会如期上市。
《这里是中国》讲了中国地形的三个阶梯。《这里是中国2》讲了100年重整山河,用工程的角度讲述我们怎么在这片山河中做建设。
《这里是中国3》讲述的是一万年文明史诗,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做了什么事情。希望星球研究所和大家一起有一天把中国的山岳看遍,把中国的江河看遍,把中国的城市看遍,这里的我们也包括你们。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