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湿地
专门报道海洋与湿地、全球环境治理等前沿动态, 为学术研讨活动提供公益支持。服务我国广大海洋与湿地科技工作者和环境保护人士。
318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2024年5月21日,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一带的一种野草小藜(学名:Chenopodium ficifolium Sm.)观测数据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GBIF)发布,为科学界和公众提供了一份植物生物多样性信息。小藜属于苋科(Amaranthaceae)藜属(Chenopodium),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除了西藏未见标本外,各省区均有分布。
小藜,别名灰菜、小叶藜、野苋菜,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整体被粉粒覆盖。其茎直立,高达50厘米,具有条棱和色条。叶片呈卵状长圆形,长2.5-5厘米,宽1-3.5厘米,常见三浅裂,中央裂片两边近平行,先端具短尖头,并具深波状锯齿。叶片中部以下有侧裂片,常各具二浅裂齿。
小藜的花为近球形,五深裂,裂片宽卵形,不开展,背面具纵脊;雄蕊五枚,外伸;柱头二,呈丝形。胞果包在花被内,果皮与种子贴生,种子呈双凸镜形,径约1毫米,黑色,有光泽,周边微钝,具六角形细洼状纹饰胚环形。小藜的花为两性,数个团集于上部分枝上组成顶生圆锥状花序。
小藜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各省区。它到处可以长,不挑地儿;在农业上,被认为是一种普通的田间杂草。在城市里,它们常见于荒地、道旁和垃圾堆等处。这次记录的小藜,就是北京海淀区某居民小区的一堆杂乱垃圾旁边。
以上图源:绿会融媒
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平台(GBIF)是一个国际生物多样性信息学数据基础设施,旨在向任何人、任何地方开放获取地球上所有类型生命的数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是中国第二家GBIF的官方数据发布机构。自从2018年加入GBIF以来,绿会GBIF团队长期服务于科技工作者、公民科学家和自然保护工作者,为生物多样性信息学数据贡献来自中国全国学会的力量。
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供参考。
整理 | Wendy
编辑 | Sara
排版 | S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