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松山湖科学城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黄金腹地。自本世纪初成立以来,这里心怀“国之大者”,坚守创新初心,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积累创新力量,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去年园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2.3%,是全国5倍、全省3.8倍。松山湖科学城被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加速布局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南方先进光源等一批“国之重器”,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被誉为“空气都飘着科学的味道”。
坚守科技初心,一张蓝图绘到底
20多年前,东莞被称为“世界工厂”,“东莞塞车、全球缺货”成为真实写照。随着原材料价格、人力成本、土地租金等上涨,东莞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希望开辟新的康庄大道。2001年,东莞瞄准了“科技”,提出开发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承担“谋划东莞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的使命。
自园区成立以来,历届东莞市委、市政府坚守科技创新初心,一张蓝图绘到底,将松山湖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不断加大投入,不断赋予这里创新基因、科技底色,实现了从省级高新区到国家高新区,从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到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跨越。2020年10月,东莞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聚焦松山湖科学城的建设,审议通过了文件,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
正是因为保持战略定力、谋划长远、持续耕耘,松山湖实现了从开发之初的“好山好水好寂寞”,到如今“空气中都飘着科学的味道。”目前,松山湖集聚了超过50位院士专家和400多位国内外知名科学家开展科学研究,高级职称人才总数达 1874 人,引进海外人才约 3200 人,本科学历以上人才占总就业人口近50%,基本形成顶尖前沿技术研究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研发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均衡发展的人才梯队,正加速打造大湾区人才发展高地。
聚焦“国之大者”,一片冰心在玉壶
2006年,中国散裂中子源来广东选址。当时的广东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周期长、投入大,且短期内对地方拉动作用有限,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龙头企业更受地方党委、政府的青睐。在珠三角一些城市对中国散裂中子源“敬而远之”的时候,东莞以服务国家需求,推动地方发展的战略眼光将这一“国之重器”争取落户到松山湖。
经过多年源源不断、不计成本的投入,2018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通过国家验收,成为世界第四台脉冲式散裂中子源,结束了相关领域的我国科学家排队申请使用国外设备开展科学研究的历史。大国重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国散裂中子源注册用户超4300人,完成课题1000余项,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提供先进科研平台。心怀“国之大者”,国之重器加速集聚。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将启动,先进阿秒激光、南方先进光源等正在松山湖加紧布局。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定位。松山湖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主动作为,成为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向全球的科研人员开放以来,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单位的用户也在这里开展多项实验研究。香港大学黄明欣团队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上利用中子的穿透能力,精确测量获得相体积分数和位错密度,发现了效能创世界纪录的“超级钢”。松山湖还专门出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打造了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等优质平台,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累计引进119个具有港澳籍或港澳高校教育背景的人才项目落地发展,推动包括妙智科技、云鲸智能等企业,在松山湖发展壮大,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更为重要的是,这里形成了浓厚的科技报国的创新文化。陈和生院士、王恩哥院士等成为松山湖的“明星”,陈和生院士提出的“中国的科技,要靠中国人自己发展起来”;王恩哥院士提出的“谁掌握了材料,谁就掌握了未来”……已深入人心、广为流传,正激励一批青年科学家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形成“创新雨林”,一心一意谋发展
创新生态的好坏决定了创新品质的高低。松山湖持续创造肥沃土壤、适宜气候,在这里长出一片“创新雨林”,初步构建起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生态体系。
松山湖科技计划体系布局了“ 七大专项”,包括源头创新专项、技术创新专项、成果转化专项、企业培育专项、科技人才专项、科技金融专项及创新环境专项,范围覆盖面广,支持力度大,凸显松山湖发展特色,搭建起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集聚科技创新全要素的科技计划体系,营造创新创业创富生态。
目前,松山湖正以国家实验室标准建设和运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加快建设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集聚了华为等一批科技龙头企业,高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蓬勃发展。
2022年,松山湖科技创新投入占园区财政支出的20.12%,拥有新型研发机构 3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约640家、国家级孵化器15家,国家级备案众创空间11家。创新生态体系的初步形成,让松山湖创新创业有了更多的机会,孵化高科技企业的成功率大幅提高。有专家认为,在松山湖打造一个新的科技产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欧洲要快5至10倍,而成本只需要它们的1/5至1/4。如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目前从基地走出了超过60家硬科技公司,被孵团队存活率高达80%以上,头部公司估值累计已达800亿元。其中,15%的公司已成长为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松山湖持续抓创新,其背后是一心一意谋高质量发展。2022年,松山湖实现GDP771.18亿元,同比增长5%,增速位居东莞第一;实现工业投资154.56亿元,同比增长20%。2023年,东莞松山湖力争实现GDP增长不低于6.5%,彰显了其作为引领东莞高质量发展核心引擎的作为与担当。一季度,松山湖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增长超70%。(作者:龙跃梅 王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