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云冈,万佛朝宗

午餐过后,师兄开车前往云冈,一路上介绍大同的耿市长是如何有效改善大同面貌的,看得出作为大同人的他对这位领导挺佩服。网络上搜索了一下耿市长,大致和那个有争议的仇和书记同属一种类型,说是云冈石窟的面貌在他手中有了很大改观。

市区到达石窟并不远,途中经过晋华宫煤矿,是一个著名的大型煤炭企业,还开放矿井供游客参观,大同是产煤的圣地,卖的纪念品都是煤雕。新修的旅游接待大厅果然豪华气派,洗手间也特别整洁,门票100,不管是硬件还是软件设施都值得。师兄进过多次,就让他在休息区小憩,穿过修整一新的寺院,拍照大叔使劲缠着要你留影,一个劲地说谢谢,疾步前奔。

云冈石窟大门

新修的塔柱

仿石窟佛塔

雄伟的寺庙

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中期,说实话,北魏时期的文化历史常识印象并不深,只记得历史书上的孝文帝改革。恶补了一些这个时期的历史知识,才知道北魏兴起在魏晋后五胡十六国时期,彼时战乱纷起,民不聊生,中原更是屡遭北方游牧民族侵袭,十室九空。祖籍白山黑水的鲜卑人经过漫长岁月的迁徙、融合,逐渐控制了中国西北大片的土地,直到北魏的建立、定都平城(今大同),使这个马上民族强盛到了极致。游牧民族的彪悍加上吸收仿效的汉族先进政治、经济、文化,使得北魏迅速统一了中国北部,前后绵延达140余年。

跨过一座石桥,按照路牌指示的方向前行,一个类似寺庙山门的建筑展现眼前,悬挂“入佛知见”四个大字,有点鲤鱼跳龙门的感觉。气昂昂跨入,远远看去,一片风蚀后的立柱和无数大小不一的石洞东西绵延出视线,明媚的阳光刺破云层,不过冷飕飕的寒风仍然直吹入骨,光线均一柔和,斜倚着洒向石崖,露出长长的背影,丈量着1500年悠远的历史。灰黄的山体和石窟恰如其分的烘托了岁月的沧桑、历史的积淀。

水面结了冰

入佛见知山门

五六窟远景

正门外观

石窟群依山就势,错落有致,石窟开凿方法大致是先凿出上下两个石窗,并将内部掏空,遂成洞窟。如此一来,仿佛在佛像外围罩了防护,避免了雕刻、绘画的风化、侵蚀,远远看还能得见大佛的真容。尽管对佛教、绘画、雕刻知识掌握并不多,但这里的美,仍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那些曾经光彩夺目的艺术宝藏经过历史岁月的洗礼,呈现出一种悲壮而又令人震憾的美!石窟从右至左编号,游览的顺序也多半按此进行。风雨无痕,时光悄然流逝,走近一号石窟,心一下子宁静下来,巡视着一尊尊精美绝伦的造像,思绪却仿佛飘回千年时光隧道的那一端,耳畔依稀听到斧凿的叮当之声,我在想是怎样的工匠,带着怎样的虔诚去打造这些洞窟,用怎样的敬畏用心营造着佛陀的世界?那需要怎样的坚定的信仰,对佛理的深刻理解,而常年枯燥艰苦的生活,只为了换取佛祖向世人永恒的微笑。

一至四号窟破损较为严重,前行不远,过个小门,两座四层大殿耸立眼前,造型典雅,气势雄伟,巧妙地与山崖融为一体,乍一看时还以为是在敦煌莫高窟,后来才知道此为清顺治年间所建。进得门来,别有洞天,原来楼后分别是第五六窟。窟内阴凉而昏暗,仅有照明灯数盏,光线所及,全是佛龛、彩绘和石刻。正对的是尊巨大的释迦牟尼像,说高达17米,为云冈石窟之最,给人震撼的效果。窟内外四壁满是雕刻精妙的佛像、佛教纹饰、寓意深刻的佛教故事,站在巨大的佛像下面,突然发现自己的渺小,佛祖那半开半闭的嘴唇,带着恬静的笑容看着众生,似乎仍在普度着众生。突然想:佛海无边,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如果没有虔诚的群体,不会有这样千秋万代的骄傲。无论哪个角度,佛祖面容依然安详,尽管岁月已使他们褪去了彩绘,剥落了泥皮,见之却仍令人动容,佛是如此真实亲切的贴近我,包容我,没有因为他的巨大和久远而产生一丝的惶恐。

大佛上方空间仍显宽绰,穹顶满是彩绘,美轮美奂,不难想象,如此宏大的工程当初耗费了多少人力。走进这庄严的佛国世界,走进这非凡的壁画境界,感悟这雕塑凝固的美妙瞬间,凝视菩萨伺立于佛两侧俯首倾听的姿态、护法怒目直发震慑一切恶人的面孔、手持供养物的飘逸灵动的飞天、还有手拿各种乐器演奏佛乐的伎乐天人,重温这飞天舞出的诗情画意,那屹立千年的苍凉,风化斑驳的墙面,那一切的一切,都和谐地停留在这里,守着华夏千年的文明。

佛教自传入中国,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顶峰,不仅南朝忙于礼佛,偏安一隅,连北方民族繁杂的北魏也疯狂的迷恋了佛教,不得不说有些历史的必然。首先是拓跋氏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因为佛教可“助王政之禁律,益仁智之善性”,可以稳定社会,缓和矛盾,有利于统治的稳固。唯一例外的是太武帝,大力灭佛,大量僧侣沙门一时间突遭横祸。原因也很简单,佛教“至使王法废而不行 ”。据说是因为僧侣曾参与了严重的宫廷政治叛乱;其次,历经战乱的百姓疲于生计,渴望精神上的慰藉,佛教恰好可以医疗心灵的创伤;最后,在那个兵荒马乱,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时代,僧尼不事劳作却拥有大片土地,不必缴纳苛捐杂税,不用从军拼杀,这在当时人们看来,想必比今天的金饭碗更令人艳羡,于是僧尼激增,举国皆佛了。

第六窟是无忧无虑的佛国世界,细细品读,无不流泻出浓浓的佛教气息。中心塔柱下层,四面开出大型双重佛像龛,豪华别致,龛龛不同,都是坐像,龛中之坐佛,说是佛像,倒不如说是一位位慈祥的老人,审视着凡间尘世,深邃、柔情的眼光让人倍感亲切,流连忘返。壁画中的佛教故事就像一幅幅说不完、看不尽的连环画,绕中心塔柱环四壁徐徐展开,从头顶到脚边,富丽堂皇,千姿百态,没有一处空白,不给你任何呼吸的空间,满天神佛围绕你、淹没你,呼吸顿觉局促起来。

走出阁楼转向别的石窟,边上的石像由于一直裸露在外,经风吹雨淋,沙化严重,甚至除了轮廓以外,已经很难判断是一尊佛教石像。16-20窟为早期高僧昙曜主持凿刻,技艺精湛,也最为有名,合称昙曜五窟。窟内大佛分别以北魏开国五位帝王为原型雕刻,采用了“三世佛”的组合佛像布局,除了正面现在佛外,左右侧壁各立一佛,一曰过去佛,一曰未来佛,反映了大乘佛教普度众生、超越轮回的愿望。第18窟大佛身披千佛袈裟,精美绝伦,左手立于胸前,据说这就是那位大力灭佛的太武帝,文成帝继位后深感祖父灭佛罪孽,遂命工匠刻千佛袈裟加身,手抚心口作忏悔状以自赎。

整个云冈石窟最具代表的便是第20窟露天释迦坐像大佛,以当时的文成帝拓跋浚为蓝本雕刻,总感觉拓跋这个姓氏挺惹人喜欢,和令狐欧阳等姓氏一样,有特色。整个大佛恬淡安详到了极致,雍容恢然也到了极致,只有佛才能那样笑,几千年来的安然,真正的大欢喜,令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目眩神迷,失魂落魄。据说以前也有石门,不幸坍塌,幸运的是并未累及佛,大概是因祸得福,逐渐成了云冈石窟的代表。站在饱经风霜的佛像前,就仿佛在听诉着一段古老的故事,让你去追溯那遥远的过去。仔细观察这尊释迦牟尼的非凡尊容:顶上肉髻,眉间白毫,面相方圆,两耳垂肩,广额丰颐,长眉细目,双眼有神,嘴角深嵌,微笑中流露出无比的豪迈、自信、超脱和喜悦,岂不是拓跋鲜卑人纵马千里、得胜天下的雄心壮志的真切表现,身体略加前倾,更显居高临下、威武慈祥,估摸着这是人的情感投射到对象身上的一种反映。它折射了一段历史、一个民族生活的辉煌与灿烂,被称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也是理所应当。

在佛对面的一棵树下靠着,1500多年的历史就这样安安静静的呈现在眼前,我看佛时,佛的目光也在注视我,莫名的觉得温暖和心安,暖暖的,一如午后的阳光。佛在静静地俯视众生,看尽千年光阴,在时空的交错中,我们都只是一粒微尘和短暂一瞬,可是:爱别离,怨长久,人生的苦谁也逃不开。佛真能帮我们勘破、放下、自在么?遥想北魏年间,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折腾来折腾去,到如今,灭佛的和造佛的人早已灰飞烟灭,只有佛屹立不倒,万里长城今尤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个道理。永远在浮躁的繁华中会疯掉,永远在沉寂的宁静中也会疯掉,所以,人就是人,要么折腾,要么被人折腾,要么被迫折腾。想把自己的杂念对佛诉说,但最终没有,因为我想我已经知道答案了——佛曰:我不折腾。而我呢,旅程结束,还要回到既定的生活轨道中去接着折腾。

再往前去,虽然洞窟繁多,但气势、规模、技艺都差了好多,余秋雨的西天梵音四个石刻大字前折返。这是一个佛的世界,一路走来,精妙的雕刻艺术让人眼花缭乱,总共45窟,说有5万余尊佛像,最小的甚至只有两厘米,总是记不住每尊佛像的名字,知道佛不会怪罪,心下坦然。面对整座被古人“加工”成蜂窝状的崖壁,我只有感叹着人类的虔诚和执着,时光隧道的另一头,手执斧凿笔刷的人们的艰辛付出,化为眼前雕像的浅笑,花蔓的舒缩。

余秋雨题词

千年风雨过,慧眼淡沧桑;人世唯多悟,云冈又夕阳。时间湮没许多美丽的景致,所幸历史的尘埃没有湮没云冈石窟,让我们到今天仍可以感受到鲜卑人的灵魂,看到被岁月剥离得极其苍老的一个古拙的北魏,游荡在人类遗产边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再次回到露天大佛前徘徊一番,依依不舍地离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