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之北·山地高原篇②」山地大观

[阅读提示]

大美河北,美在山岳。

河北的山地,贡献了几十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地质公园、自然保护区、重点风景名胜区等。其背后的主要支撑要素,在于地貌资源丰富。

嶂石岩地貌、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花岗岩地貌、玄武岩地貌等类型齐全。

地壳运动的内部力量和水、风等外部力量共同作用,还为河北塑造了火山、熔岩台地、嶂谷、峡谷、天生桥等形态各异的地貌奇观。

碣石山、古北岳、苍岩山……悠久历史文化的加持,也使河北一些自然景观变身人文胜境,声名远播。

山体抬升,流水切割,是地貌景观形成中的两种代表性因素。图为拒马河畔野三坡。 周治国供图

●奇景背后的地质差异

>>丹崖赤壁

在赞皇县嶂石岩纸糊套景区,最为知名的便是嶂石岩地貌的标志性景观——赤壁丹崖。

这面横亘眼前的红色崖壁已矗立千万年,“丹崖翠壁相辉映,纵有王维画不如”的风光,曾引发无数赞叹。

然而在过去,却没人能破译赤壁丹崖背后隐藏的密码。甚至1988年景区建成开放后,这处风景胜地依然鲜为人知。

直至我省地理学家郭康的到来。

1992年,郭康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自己的考察和研究成果,第一次把“嶂石岩地貌”这一概念推向学界。

如今,嶂石岩地貌,已与张家界地貌、丹霞地貌并称三大景观砂岩地貌类型。

三大景观砂岩地貌中,河北有其二。

从嶂石岩向北数百公里之外的赤城县,也有一道红色长墙。当地称其为四十里长嵯(当地读为“插”),属于丹霞地貌。

一南一北两道丹崖赤壁,看着相似,实则迥异。

对比之下,嶂石岩的落差更高,从底栈到顶栈,三段崖壁足有六七百米;而四十里长嵯,落差只一两百米,却一道崖壁直上直下。

位于张北县的玄武岩石柱。武殿森摄

从天空俯视,赞皇县一带的嶂石岩地貌蜿蜒曲折,连接在一起的,足有几十公里。其实,在太行山脉中,北起井陉的苍岩山、南迄涉县的冀豫交界,这种地貌断断续续在多处出现。

这种曲折蜿蜒,造就了弧度较大的三面环山谷地,学界称其为“Ω”型嶂谷。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嶂石岩景区内直径90米的回音谷,它被誉为“全国最大的天然回音壁”,还于1997年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而四十里长嵯,从空中看却表现得简单明快,约20公里长的崖壁近乎直线般,纵贯于赤城县后城镇北部的山谷中。

在赤城之外,丹霞地貌还跳跃性地出现在丰宁喇嘛山、滦平碧霞山,以及承德市周边等燕山腹地,因而成为燕山主要地貌特征之一。

嶂石岩的风光,最好清早去拍。晨光下,崖壁的色彩由深到浅不断变幻,先是绚烂的红,而后变成鲜亮的黄,最后逐渐恢复成普通日光下的灰。而四十里长嵯正相反,当夕阳洒落崖壁之上,余晖将那份红激发得无比壮美。

嶂石岩的崖壁,棱角分明;而四十里长嵯,却已被风雨磨平。构成二者的岩石,看似相同,为什么会有如此差异?

郭康生前曾对丹霞地貌和嶂石岩地貌做过对比研究,他发现二者虽然都属于沉积岩中的砂岩,但在岩性软硬上却存在显著区别:丹霞地貌岩性较软,无论是陡壁、峰柱还是洞穴的轮廓线,都呈现出平滑、圆润的边界;而嶂石岩地貌,岩性刚硬,每种造型,都保留着锋利的棱角。

这样的差异,正是让嶂石岩成为一种独立地貌的根基。在郭康等人的努力下,中国地貌景观分类中,终于有了以河北地名来命名的一种。

而丹霞地貌在河北呈现的特殊色彩,也使承德一带自古以来就有了“紫塞”的别称。

丹霞地貌中岩性之“软”,还成就了承德丹霞十二名胜:磬锤峰、双塔山、元宝山、鸡冠山、僧冠峰、蛤蟆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那些砂砾岩山体幻化出了多姿多彩的形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磬锤峰了。

武烈河东岸,海拔500多米的低山上,高高耸立着一根上粗下细的峰体。峰柱形似棒槌,高38.29米。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它为“石挺”,当地居民称其为棒槌山。

“磬锤峰所在的山体有四条沟谷,沟谷中的流水会向源头方向不断侵蚀,山体随之出现崩塌,剥落的碎块被洪水冲走,日久天长,最后只留下孤峰一座。而孤峰的根部,易受风蚀,所以最终形成了目前的奇异景观。”承德热河地质博物馆馆长孟祥辉说,承德盆地内,群峰回合,清流萦绕,加之磬锤峰这样的奇异景观,才吸引了清朝把避暑山庄建设于此。

位于承德市双滦区的双塔山,也属丹霞地貌中的奇特景观。 双滦区委宣传部供图

>>岩溶洞穴

2019年6月15日,临城国家地质公园崆山白云洞。

“天堂厅”内,一位游客发出疑问:“咦,谁往钟乳石上横插了一根树枝?”

“它看起来的确像树枝,但却不是人为的。”导游将手电光聚焦于那段“树枝”上,“这实际上是一处毛细水沉积景观,是白云洞的七大奇迹之一。”

当富含二氧化碳的水和存在裂隙的可溶性岩石相遇,这些水,就成了喀斯特地貌中富有创意的建筑师。

白云洞内,五腿神鹿、玉簪对净瓶、委曲求全、阴差阳错等形态各异的景观,集中体现了重力对水的影响:水滴滴落之后,形成了向上生长的石笋、倒挂空中的钟乳石,或者二者连接而成的石柱。而水流沿洞壁或坡面流动时,则会形成石幔、石帘、石瀑布等。

然而,并非所有的水都会往低处流。

当洞内湿度饱和,又未形成水流或水滴时,湿漉漉的洞顶、洞壁与洞底,就会成为水凭借毛细作用进行扩张的地盘。它们顺着细微孔隙上升,或倾斜渗透,向各个方向浸润。

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地质科学院高级工程师郭友钊称溶洞的水“具有双重性格”:宏观上对重力作用俯首称臣,微观下毛细管作用加强。

也恰是这样的水,塑造了白云洞内“横天一枝”这样的非重力景观,使得崆山白云洞在全世界的喀斯特地貌中都成了“一个罕见的例外”。

这样的“节外生枝”,某种程度上还暗合着白云洞自身发展和被发现的历程。

白云洞的喀斯特地貌发育于距今5.13亿至4.9亿年间形成的鲕状灰岩地层中,洞穴形成至少已有数十万年。其间,喀斯特景观就在封闭的空间中一点一点地塑造着。

直到1988年7月18日几位村民前来开山凿石,才打破了它们的宁静。

野三坡百里峡,典型的构造—冲蚀嶂谷景观。野三坡景区供图

村民的钢钎掉进了一条裂缝,寻找中,他们以为碰到了洞穴宝库,悄悄从家里拿来手电筒、蜡烛、绳索和用来标记路线的粉笔,怀着神秘、惊恐却又满怀希望的心情钻入山“腹”之中,对这个幽深洞穴探索了十几个小时……

也许,每个神秘洞穴的发现都有过类似的故事。

500多公里之外,兴隆国家地质公园内的溶洞,也是当地三个村民在2003年追赶猎物时误打误撞发现的。

然而,比故事更吸引人的,却是兴隆溶洞内的喀斯特景观:其外表不同于一般溶洞中水垢质的岩溶面貌,而是如同玉石般的晶莹剔透;而且这样的景观,不是一处两处,而是大面积发育,以至于人们称它为“燕山水晶宫”。

不仅如此,这里还有长度位居世界第四的石吊管、体量位居世界第一的联体盾帐等。专家考证认为,这里至少有石吊球、双色瀑等8处景观称得上“世界级”。

兴隆县旅游文化和广电局局长张晓莎为家乡拥有这样的地质奇观而自豪,她说,溶洞虽然发现于2003年,但其本身却发育于距今14亿—10亿年间形成的中元古界雾迷山组岩层中。

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处出现在古老岩层中的景观,竟然还在发育之中。

“地质景观的发育,也像人一样,有着幼年、壮年再到老年的发育历程。”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原所长李庆辰介绍:“对比之下,太行山中的喀斯特地貌,多是停止了发育的。而在兴隆溶洞,你所看到的景观,恰是正在生长着的,就像一群活蹦乱跳的孩子!”

赤城冰山梁上的残山地貌景观。 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峰林岩柱

2018年6月29日,涞源县白石山。

摆渡车司机李师傅拐了95道弯,用13公里的路程,将一车游客从海拔1200米处载到了海拔1850米。

只有到达这个高度,才能欣赏到白石山的峰林景观——它们扎堆儿般地出现在山脊之上,大多直上直下,如同刀削斧劈。

“大自然的神功伟力,将白石山雕琢成一件精美艺术品。”涞源县白石山景区管委会主任刘春阳总结了白石山峰林的奇特之处:峰多、壁峭、形异、势险。

据他介绍,这些峰林,原本处于距今14亿—10亿年间沉积的白云岩岩层中,但地壳运动让岩层变得不再铁板一块,而是沿构造裂隙形成如刀劈般悬崖岩壁和巨大菱形石柱,但石柱并不分离。

而此处峰林,竟然还是我国唯一一处由大理岩形成的峰林地貌。

“白石山,并不全是白石,而是一种双层结构,存在着上白下红两种颜色。”刘春阳介绍,距今1.35亿年前,岩浆侵入到白云岩的底部,顶举和烘烤之下,白云岩变成了白色大理岩,而岩浆本身冷凝后则形成了肉红色的花岗岩,成为稳固的山体底座。

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地质结构,才奠定了白石山峰林的基础,最终让白石山成了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

在白石山,花岗岩成了甘当基座的托举者。而在燕山东段,花岗岩则直接站到了山脊之上,成就了另一种独特景观。

2019年6月22日,青龙祖山。

一组参天巨石,静静地伫立在通往主峰天女峰的山脊上。

这是几尊长得像人形的石头,人们称其为将军石。

“它们只是燕山山脉中花岗岩地貌的一个典型代表。”李庆辰说,1亿多年前的燕山造山运动时,侵入的岩浆冷凝为花岗岩,经过抬升、断裂、风化、剥蚀等地质作用,最终形成了五人石这样的奇特景观。

花岗岩,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因此,祖山上的象形石,随处可见。也正因为花岗岩地貌的奇特,祖山还被誉为“塞北小黄山”。

百里峡内,窄涧幽谷,天光一线。野三坡景区供图

“花岗岩造型地貌本来不足为奇,但像老岭那样能将其成群成组地呈现,且个性彰显,实属罕见。”李庆辰等人自上世纪末就开始关注这些花岗岩。他仍然习惯性地称呼祖山的原名“老岭”。

不过,在河北的峰林岩柱地貌中,最令人称奇的,恐怕要数玄武岩石柱了。

2019年5月11日,张北县大圪垯村北。

一处低缓山坡上,布满了高低错落的石柱。石柱露出地面不高,截面多为六角形,像人工雕凿出来的一样工整。

面对这样的场景,如果不是专家在一旁解释,真会让人以为进入了一个神秘处所。

然而,这些石柱,所经历的岁月,远远超越人类诞生的历史。

“这个石柱群诞生于2500多万年前,是岩浆向地面溢流过程中在均匀冷却及缓慢收缩的条件下生成的。”省地矿局地质三队副总工程师谷振飞说。

1公里外,环状山丘的另一侧,一处已停采的石料厂内,黑色的玄武岩石柱以一种更加令人震撼的姿态出现了。

几百米宽的采石剖面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二三十米高的石柱。这些石柱,不是常见的直上直下,而是带有近“S”形的弧度。

谷振飞介绍,玄武岩石柱并不少见,但“S”形石柱全世界分布稀少,其具体成因目前尚属未解之谜。

“我们建议停止采石,把它作为地质遗迹保护起来。”谷振飞等人的建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响应,而今,这里已经成为张北汉诺坝省级地质公园景点之一。

主要由浅灰色巨厚层燧石结晶白云岩构成的狼牙山峰丛地貌,奇峰林立,峥嵘险峻。 新华社发陈晓东摄

●塑造地貌的“雕刻家”

>>火山遗迹

2019年2月,电影《流浪地球》开始热映。

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原作,也备受关注。作品中描述的地球要在浩渺宇宙中开启“流浪之旅”,提供动力的便是“地球发动机”。

而书中主人公首次近距离见到的“地球发动机”,竟然就在石家庄附近的太行山出口处:那座被称为“上帝的喷灯”的高山,“赫然耸立,占据了半个天空”,站在它巨大的阴影中,还能“感受着它通过大地传来的震动”。

这俨然是一座人工造就的火山!

也许是某种巧合,作家刘慈欣生活的阳泉,和石家庄之间真的存在着一座火山。

2019年6月7日,井陉。

站在天长古镇外的绵河滩地上,向西南望去,那赫然耸立的,不正是一座火山锥吗?远望去,其外形还颇有点日本富士山的感觉。

这就是雪花山——20世纪初期中国近代地质学刚刚勃兴之际,就进入众多研究者视野的一座地质名山。

沿着山路攀登,路两旁不时可见暗灰色、带气孔的玄武岩。这些玄武岩,在中国一度被命名为“雪花岩”。

1913年,我国最早的地质研究机构——中央地质调查所成立后,所长丁文江带人沿正太路(今石太铁路)沿线开展地质矿产调查,并首次用中文发表了地质报告。

“黄土之间有古火山流出之石,欧名为Basalt,日人译为玄武岩,玄武臆为日本地名,不适于吾国之用,今拟改译为雪花岩。”丁文江在报告中解释其原因,“盖文江始见之于井陉县西南之雪花山故名”。

然而,这座最早进入地质学研究视野的火山,并不高大。专业软件显示其海拔只有417米。

这座火山,还一度被视为第四纪(约260万年前至今)火山。但后来的岩石测年显示,它应属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至260万年)。第三纪时,整个河北大地上的火山活动都很剧烈。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出现在坝上高原的火山了。

2019年5月11日,张北县十字街村北,原野缓缓凸起,几个紧邻的山包围拢在一起。

小五台山上的亚高山草甸。 李盼威摄

“你看,这就是坝上保存最完好的火山口了!”越接近自己的研究对象,谷振飞越显得兴奋,他打开卫星地图软件,屏幕上,我们所接近的这几个山包竟然围拢成一个明显的环状。

但环状还有缺口,如同一个木桶的短板。谷振飞说,地质学上把这称为“椅状构造”,熔岩会顺着其中的缺口处流出。

进入环丘,里面阳光和煦、绿草茵茵。一位村民,正在放牧牛群。借助一处关停采石场开采过的剖面,我们有幸看到了火山口内部的构造——砖红色、棕红色火山碎屑、熔渣、火山弹,杂乱无章地堆叠成一面没有任何层序的墙体。

这里的岩石大都布满了气孔,随手拾起一块,它远没有所预想的那么重。原来,这就是因质量轻而能浮于水的浮石。

实际上,这片高原上的火山远不止一座。

尚义、张北至康保一带,都存在火山群。数十个火山口遗迹散布在数百平方公里的波状高原上,高空鸟瞰,如同白色花朵点缀在碧绿海洋之中。

地质专家介绍,现代版图上的河北大地,火山作用曾经非常强烈,分布范围也广,是我国火山岩最发育的地区之一,出露总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

这些火山,还塑造了多样化的熔岩景观。

在围场—丰宁一带十余处火山锥组成的火山群体,峰峦叠嶂,参差错落。在张北—尚义一带,火山喷发的熔岩,为高原盖上了厚厚的被子,成为熔岩台地。

“这件‘熔岩被’有12层之多,因为从3000万年前开始到1000万年前结束,这里曾断续出现了12次火山喷发活动。”谷振飞介绍,每次从地球深部喷涌而出的岩浆冷凝后成为玄武岩,前期在底部多冷却为黑色、墨绿色的致密块状岩石;而顶部处于喷发末期,由于遇空气氧化且岩浆中水汽快速逃逸,多形成红色气孔状岩石,从而形成了“红顶绿底”的特征。

张尚线大河乡段。又一台风电机组被大型吊车竖了起来。重达数吨的风电机组,就矗立在玄武岩上,

正在指挥施工的周凯告诉我们,风机的具体选址,要绕开那些红色岩石,选择灰绿色的岩石,因为后者更致密,更结实。

谷振飞为我们解读了在这背后的“玄机”——玄武岩中致密者压缩强度很大,可高达300兆帕,甚至更高,因为抗压性强、压碎值低、抗腐蚀性强、沥青粘附性优,所以是国际认可的建设铁路、公路、机场跑道最好的基石。

蔚县飞狐峪内的峰柱。 陈晓东摄

>>水流如刀

大自然是位雕塑家,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是塑胎的过程,而水流则是他手中的刻刀。

南北走向的太行山,就被他雕刻出了无数东西向的沟谷。由此,多峡谷,就成为太行山的一个主要特征。

太行八陉自不必言。在邢台市,还分布着一片被誉为“太行奇峡”的峡谷群。

自邢台市向西70公里处,1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24条峡谷,其中长度超过千米的就有8条。

“这片峡谷群有三奇:一奇谷低狭深;二奇峡岸壁立;三奇成群出现。”李庆辰介绍,峡谷群发育于红色石英砂岩地层中,在新构造运动中山体抬升,由流水下切冲蚀作用而形成。

峡谷群因为具有狭长、陡峻、深幽、赤红、集群五大特点,2017年获批成为河北第11个国家地质公园。

八百里太行中,堪称奇观的峡谷还有很多。

2018年6月8日,涞水野三坡百里峡,我们走进了这条被称为“天下第一峡”的所在。

一进峡谷,立刻感觉两侧山峰“挤压”而来。两边的冲天绝壁,直上直下,谷壁与谷底近乎垂直,如刀削斧劈一般,真的是“双崖依天立,万仞从地劈”。

“这不同于你平常所见到的峡谷,它被称为嶂谷,其特征就是深度大于宽度,两壁更加笔直,底部沉积物较少。”野三坡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孟祥君介绍,其中的代表性景点“一线天”,上百米深的嶂谷中,最窄处仅有0.83米。

“一线天”景观并不罕见,但百里峡的神奇在于,嶂谷形态贯穿始终,一路走来,都是窄涧幽谷、天光一线。全长52.5公里的峡谷,称得上“百里一线天”。

如此狭窄的嶂谷是怎样形成的呢?

“地壳运动、外力风化,特别是间歇性山区洪水的冲蚀,是形成百里峡的直接原因。”孟祥君介绍,普通人走进百里峡,看到的是峡谷、岩石,还有根据象形命名的景点,而地质学家走进峡谷,看到的到处都是水的痕迹。

冬日里,站在小五台山西台上眺望其它四台。李盼威摄

构成百里峡的岩石,主要是距今12亿年前生成的雾迷山组燧石条带白云岩。那时候,野三坡一带正处于海滨地带,海水搬运来的碳酸盐开始沉积,成为岩石。

景区内的指示牌非常贴心,一路走,一路把海水沉积的痕迹指给游人看:岩石上保存着海浪作用留下的遗迹——“波痕”、潮汐作用形成的“羽状交错层理”,以及当时在海滨生活的原始藻类所形成的叠层石……

在地质专家看来,这组白云岩,坚硬,却又脆弱。

距今2.5亿年以来,剧烈的地质运动中,百里峡一带的这组岩层,产生了很多巨大而直立的裂隙。这些裂隙彼此交错,近乎“格子状”,成为了山体的“软肋”——最易被水流侵蚀剥落的地方。

后来,海拔1180米的望京陀不断隆起,雪水、雨水以及间歇性山洪顺其北坡急剧而下,不断冲蚀,最终形成了今天所见到的三条嶂谷。

实际上,百里峡中,不仅有发育成熟的嶂谷,还有着嶂谷的雏形,更在“老虎嘴”“抻牛湖”等景点处保留了地壳抬升和水流冲刷的痕迹。

百里峡的神奇,吸引了很多地质学人前来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研究中心教授宋志敏等人通过深入调查后,称这里是华北峡谷珍品。

凭借这份神奇,2006年,野三坡也成为了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天生桥瀑布群中的一座。 张伟供图

>>天成异景

2019年6月17日,阜平天生桥国家地质公园。

那道112米高的悬崖之上,耸立着一座天然形成的桥梁。

桥梁南北走向,长27米,宽、高均为13米。桥上,行人可以自由行走;桥下,清流淙淙。桥的两侧,一边是水落冲蚀而成的石潭,另一边则是万丈深渊。

然而,自2012年以来,游客们大多只能从桥上通过,已不能到桥下近距离感受其独特了。

“那年初春,上边的冰瀑融化之后,冰块掉落砸坏了原来设置的防护栏杆,出于安全考虑,我们撤掉了可以到桥下参观的铁梯。”景区负责人张伟介绍。

巧合的是,挡住游人脚步的,竟然也曾塑造了这一奇特景观。

“阜平天生桥,是由瀑流冲蚀而成的。”张伟带我们参观了公园内的地质陈列室。陈列室内,地质学家们绘就的一张示意图形象地再现了天生桥形成的过程:

山体抬升过程中,形成许多台阶状悬崖,天生桥所处位置即为“台阶”之一。它由两组岩层构成,上层是坚硬的伟晶岩,下层是极易风化且充满“x”型裂隙的黑云母斜长片麻岩。

瀑流从上面的“台阶”顺崖壁倾泻而下,有时还会裹挟着冰块,使那些裂隙不断扩大。如此长期不断冲刷之下,下层岩石最终出现崩塌,形成桥洞,而伟晶岩则保留下来,形成了桥面。

“雨水多的时候,奔腾的水流,呼啸着从桥洞中飞泻而下,形成百米瀑布,那气势更壮观、更磅礴!”张伟用描述弥补着我们的缺憾。

不过,仅仅这石桥,就足够令人震撼了,正如古人所说“地临空阔天成险,水到回旋石作梁”。

并非所有天生桥都是水流冲蚀而成。

“河北有多处天生桥,虽然造型相似,但组成的岩石和形成的动力并不相同。”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原主任、研究员吴忱曾对我省天生桥地貌资源做过系统研究。

阜平天生桥瀑布群中的一处小型瀑布。张伟供图

他打开了一本尚未出版的专著初稿,对照着其上的图片,一处一处给我们解读:

北戴河天生桥发育在花岗岩中,由海水淘蚀形成;

青龙祖山和丰宁窟窿山天生桥发育在花岗岩中,承德天桥山、赤城雕鄂等地的天生桥发育在砂砾岩中,均由风蚀形成;

蔚县飞狐峪、易县南天门、平山天桂山、鹿泉天门洞、涞水野三坡等地的天生桥发育在可溶性岩石中,由河水或地下水溶蚀形成;

河北井陉东元庄天生桥发育在黄土中,由地下水潜蚀形成……

这些天生桥,有的屹立在高山之巅,有的镶嵌在山体腰部,有的旁立于河谷两侧。它们的形态,有如长虹当空,或似峰头嵌日,还有的就像天门大开……形态各异,无不令人称奇。

让吴忱最感兴趣的是丰宁窟窿山的天生桥。

桥高22米,宽24米,一个宽2米的桥墩,将桥洞一分为二。吴忱说,这种由两个连在一起的拱形桥组成的天生桥地貌,实属国内罕见。

实际上,在燕山深处,如隆化郭家屯、围场道坝子等地,并未成为景区的天生桥还有很多。当地居民大多称之为“窟窿山”,而且往往流传着“二郎神担山赶太阳”的传说。

传说中,天上曾有12个太阳,晒得江海干涸、大地龟裂、寸草不生。二郎神受命来捉拿这些太阳。他用扁担挑起两座大山担在肩上,捉住一个太阳,就用大山把它压住……“窟窿”就是扁担穿过的孔。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却显示出在自然奇观面前人们的丰富想象力。

在阜平,一个为天生桥而设计的新方案业已形成。

“我们正在设计一个可拆卸的楼梯,可以根据山上的瀑流情况进行调整,既能让游客从桥下近距离感受天生桥奇特景观,又能避免遭遇危险。”张伟发出邀请,欢迎游客在8月份景区提升改造完成时再次到访。

碣石山上远眺,近处延伸的山包,如诗中所云“山岛竦峙”,而远处可隐约见海。 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董立龙摄

●峰峦中的人文气韵

>>沧海碣石

2019年6月22日,昌黎。

不用特意寻找,远远地就能看到那座巍峨的山峰。蓝天映衬之下,白石绿树相间的山体格外显眼。

这,就是碣石山。

至迟在2400多年前,它就写进了《禹贡》这部我国最早的地理名著。

总共只有1100多字的《禹贡》,提供了认识碣石山的两个视角:一是东北“鸟夷”部族向中原进贡的视角;一是自统治中枢向东北开拓道路的视角。

《禹贡》描述的那个时代,九州贡道以水道为主,陆路为辅。居住在东北的“鸟夷”部族,带着贡品“皮服”,驾船沿渤海岸线向南而行,右手侧接近作为航标的碣石山后,就能拐入黄河,逆河而上(《禹贡》原文为“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以这种自海向陆的视角来看,碣石山就是一座远古航标。

地理学家对古河道、古海平面的考证也发现,古时的碣石山距海更近、距“河”(专指黄河)也不远。

吴忱介绍,商周时海水伸进陆地3—5公里,当时的碣石山距海边只有5—7.5公里。而当时的黄河也从今河南修武一带开始,沿太行山山前洪积扇前缘与平原中部湖泊、沼泽地西缘的低洼地北流,最终在天津以南曲流入海。

这样的考证,为碣石山成为远古航标理清了外部条件。而碣石山自身,也具备成为远古航标的地理特征。

唐代经学家孔颖达描述,“远望其山,穹窿似冢,有石特出山顶,其形如柱”。寥寥数语,却形神兼备。其情其景,时至今日,仍然存在。碣石山的柱状山顶,更像一座灯塔。

昌黎县文联原主席董宝瑞考证,近现代以来,冀东渔民出海打鱼,仍常以碣石山为航海标志。

而另一种视角则自西向东。

《禹贡》中写道:“导……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由于对“导”字的理解不同,释义也有异。但无论是单纯介绍太行山(当时主要指今太行山脉南段)、恒山(今阜平一带的古北岳)山脉的地理走向,还是专门记载华夏先民一路沿着太行山、恒山的山前平原开拓道路,最终所指向的,都是到达碣石山后,才能进入大海。

阜平天生桥国家地质公园内,瀑布从天生桥洞中飞流直下112米。张伟供图

两种视角,一个焦点。

碣石山在《禹贡》成书之时(或云西周、或云战国)即为名山。以至于爱才如命并带领燕国进入战国七雄的燕昭王,要为投奔而来的邹衍,专门建造一座以“碣石”命名的宫殿。

及至后世,这一声名显赫的海滨低山,仍然不断吸引帝王前来。

秦始皇是在即位32年的时候来的。统一六国后,他已经连续数年到东方沿海、江淮流域以及北方边境巡游,所到之处,无不刻石宣示自己的功德。

在这里,他也例行“刻碣石门”,记录下自己“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的事迹。同时,他还派燕人卢生寻求羡门、高誓等仙人的踪迹,又派韩终、侯公、石生寻找仙人不死之药。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我省北戴河海滨金沙嘴以及40公里之外的辽宁绥中万家镇海边,分别发掘出了秦代行宫遗址,为《史记》中上述有关记载提供了佐证。

据统计,自秦始皇之后的860年间,专程登临碣石山,或在此留下行迹的帝王级人物,就有八九个之多。其中,让碣石山在历史上更加声名显赫的,是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诗人曹操。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的秋天,在西拉木伦河畔剿灭乌桓之后,从辽西经喜峰口返程的路上,52岁的曹操专门向东,登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作为组诗《步出夏门行》的一章,这篇《观沧海》已传诵千年。

海拔只有659.1米的碣石山,攀爬起来绝非易事。其山腰部位,是由大面积花岗岩构成的绝壁。其柱状山顶,岩壁更是直上直下。古人形容其“万仞绝壁,形如甕鼓,黧沫溅溜,神娲难炼,鬼斧莫凿”。

这样的山势,必然使曹操忆起刚刚经历过的不平常征程。

白草洼五指山。 纪正权摄

北征乌桓出发前,僚属对于南征还是北伐争论不休。七月启程时,又逢暴雨,傍海道路难行,甚于南方水乡。找到向导从喜峰口进入燕山腹地后,更加“道绝不通”,只得“堑山堙谷五百余里”,西行至白檀(今滦平),而后折东,经过平冈(今平泉),才最终抵达乌桓总部。

但登顶之后,极目远望,沧海浩瀚无际,纳百川,汇江河,一碧万顷、水天一线,不禁心旷神怡,感慨万千。面对此情此景,曹操用饱满的文字折射出一种不一样的内心境界——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往事越千年。1954年8月10日,秦皇岛地区再次普降暴雨。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正在北戴河开会的毛泽东,欣然提笔,抚今追昔,创作了《浪淘沙·北戴河》。他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迷踪古岳

2019年6月30日,邯郸学院退休副教授段峰云,再次踏上了返乡之路。300多公里之外,那座山峰,始终令这位86岁的高龄老人魂牵梦绕。

那座山,阜平人、涞源人称神仙山,唐县人称大茂山。实际上,它的正名曾叫恒山,同样是一座自《禹贡》时代起就不断载入史籍的名山。

段峰云从小在山脚下长大,二十四五岁才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但直到76岁,他才知道家乡这座默默无闻的山峰,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古北岳。

不仅生活在当下的段峰云,即便在宋朝,曾任职定州的韩琦也记载道:“天下之岳五,独北之常方,人自为大茂山,而岳名不著”。

河北多山,却少名山。唯一列入五岳的恒山,为什么还失去了呢?

就此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从学界到民间,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艰苦求证。

恒山之“恒”,古人取名也常用。但皇帝叫了这个名字,恒山只好被迫改名了。汉代有位皇帝叫刘恒,唐代有位皇帝叫李恒,宋代有位皇帝叫赵恒……于是,恒山不得不三次改名常山。

“即便在汉唐盛世,称呼恒山也为皇帝所忌讳,对平民来说可能就意味着危险,所以,智慧的选择就是不叫它恒山。”段峰云分析,这可能是恒山淡出人们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恒山所处位置,也常使其处于战争前沿。

例如,韩琦写下上述文字时,恒山正处于宋辽对峙的前线。如此区位,极大地影响着北岳祭祀。

作为国家祭祀北岳地点的北岳庙(祠),本在阜平县台峪乡路途村北的千亩台上。因边境战争压力,五代时从恒山脚下移到了曲阳城范围内。而今,曲阳北岳庙,依旧巍峨壮观。

2019年6月18日,阜平县台峪乡千亩台,我们走进了古北岳最初的祭祀地点。

北岳神被唐玄宗封为安王,那座由此得名的安王庙建筑已然无存,但抬头北望,连绵的山脉中脱颖而出、赫然耸立的正是古北岳。

而脚下这片台地,正是望岳而祭的一处好场所:面积约千亩的台地上,地面平阔,东南西三面虽有低山环绕,但北望高峰却无遮无拦。台峪河和井沟河从东西两侧流过,下切台地形成陡坎,让这里成为近乎船形的一块独立的地理构造。

让这样一处大自然的神奇创造最终淡出国家祭祀典礼的,是一场历经167年的朝堂争论。

1493年,明孝宗弘治收到一份奏折。兵部尚书马文升上“请厘正祀典疏”,提出改祀北岳于山西浑源。

事实上,在他上疏前,认为恒山在浑源的说法于浑源民间已流传很久。

研究者分析认为,在其背后,有着三种力量的推动:

其一,浑源恒山在五代、北宋时战争影响较小,有些原在北岳恒山的寺观,因战乱迁徙到此后,佛、道人士仍自称恒山某某寺、观,为民间附会提供了可能。

其二,浑源的地方政客、文人,自明清之际,在多部方志中增添了对北岳恒山的记载。

其三,在遭受连年侵扰、战事不利的情况下,大同的地方军事将领向北岳恒山神祈求保护的愿望强烈,不断参与浑源恒山的形象塑造。

由此,改祀之事,自1493年起的167年间,先后被发起六次。即便明清朝代更替,这种主张依旧。1660年,刑科都给事中粘本盛再次上疏,旧事重提。

“我朝统一华夏,版图益越前代,不祀浑源而祀曲阳,似为未协。”粘本盛奏折中的话,一语击中了一个新王朝入主中原后,急于塑造自身地位的深层心理需求。于是,22岁的顺治帝提笔批示:“准奏。”

从此,北岳彻底离开了河北人的视野。

直到2009年1月,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再次就“五岳联合申遗”举行专家论证会。会上,有专家指出,应将河北境内的古北岳纳入五岳联合申遗范畴,否则五岳的历史文化将不完整。

当年6月13日,省政府在曲阳县举行了古北岳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启动仪式。至此,古北岳终于回归官方语境。

古北岳一带,一直流传着飞来之石的传说。安王庙和曲阳北岳庙的选址,都和飞来之石有关。

巧合的是,2017年出版的《中国区域地质志·河北志》中披露,在古北岳区域,已先后发现9座飞来峰。

但它们不是飞来的,而是地壳变迁中,一些山体脱离原位,被推移到了数百米乃至更远的距离之外,遭遇剥蚀后形成的新山峰。

>>绝壁宫殿

当地时间2019年5月21日晚,法国南部城市戛纳美丽的海滩上,戛纳电影节“海滩放映”环节,重映了一部武侠动作电影《卧虎藏龙》。

影片末尾,章子怡扮演的玉娇龙纵身一跃,从横跨在两座山崖间的桥上跳入万丈深渊……画面中,她身后是古色古香的楼殿,眼前是虚无缥缈的云雾。

这部电影首映于2000年,是迄今为止华语电影历史上唯一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影片。

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章子怡纵身跳下的那座桥梁,就在省会西南50公里外的井陉县苍岩山内。

2019年6月29日,我们走进了这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两座巨人般的摩天断崖比肩而立,断

崖顶端一座拱桥凌空横跨,势若长虹,桥上竟托着一座楼阁。而一条石阶小径从夹壁间凌虚垂下,如天梯般引领游客迈向那座空中楼阁。

这座横跨崖壁间的建筑,就是位列我国三大悬空寺之一的桥楼殿。其桥长15米、宽9米,建造年代不晚于明朝万历年间。

它与周围环境互为映衬,断崖、拱桥、佛殿浑然一体。正如古人所云“千丈虹桥望人微,天光云彩共楼飞”。

“殿内载满游客时,大殿和游客重量合计会超过35吨。”景区内一位导游介绍,这座横向跨度极大的空中建筑,之所以能支撑起这份重量,是因为其建筑形式与赵州桥类似,运用了大小不同的365块方形青石,未按常规互相咬合,而是选择横排竖行设计了拱券。

大自然并非总是尽善尽美。桥楼殿两侧的断崖,即是一种天生的缺陷。但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人的“至诚”可以“格天”,换言之,自然的缺陷可以通过人工补足。而章子怡扮演的玉娇龙纵身一跃之前,让她触动最深的四个字,也是“心诚则灵”。

“殿前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桥楼殿山门上的对联,凸显着古代建筑设计者将天趣与人巧相结合,进而达到完美境地的初衷。

在河北山地间,巧借地势,依山造型,已经成为很多优秀传统建筑的一种传承。

涉县凤凰山。一座飞檐翘角、气势恢宏的楼阁,正悬挂在那面陡直得近似屏风的峭壁之上。

然而,爬上那面形似裙摆的山坡之后,才发现楼阁实际上建筑于两级峭壁间一处狭窄平台上。楼阁底层是在一座洞窟之外扩建的两进拜殿,其上三层木质阁楼也并未与崖壁相互倚靠。

这就是被称为华夏祖庙的娲皇宫了。

它是一座用铁链拴在崖壁上的楼阁。楼阁高23米,建筑者在其后的崖壁上凿刻了八个“拴马鼻”,通过铁链牢牢拴住了楼阁的支柱。

“过去楼阁上人一多,就会前后微微摆动,这些铁链就会拉紧,起到保护作用。”景区工作人员介绍,楼阁因此也被称之为“活楼”“吊庙”。而今,楼阁加固之后,这些已经失去作用的铁链仍然会引发赞叹。

娲皇宫不仅以依傍悬崖的结构而令人称奇,其整体布局、选址也是依山就势,巧借天然,堪称“天造地设之境”。

人类对美有着共通的认知。河北山地间,那些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建筑,也在感动着世界。

桥楼殿继打动著名华裔导演李安之后,这座绝无仅有的建筑数年后还打动了美国导演罗布·科恩。

他执导的好莱坞系列电影《木乃伊》第三部《龙帝之墓》,开场不到5分钟,便先后出现桥楼殿两个镜头:李连杰扮演的皇帝,派手下大将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寻到了苍岩山,抬眼看到桥楼殿……

山不再高,有仙则名。但传说之外,仙又何在?

在河北,伟大的古代建筑设计者们,用自己的智慧,将人文和自然之美融为一体,营造出清幽高雅、引人神往的“仙境”。

岩石,自然界最普通的一种存在,却是打开我们脚下大地认知之门的那把钥匙。以河北地名命名的种种岩层,像一本本史书,记载着燕赵大地山海变迁的往事。以热河生物群为代表,封印在岩石中的那些生命,定格了亿万年来河北大地上曾经的生机勃勃。以三大岩类出露齐全,中国北方各时代地层发育完好而著称的柳江盆地,而今已成“哺育地学人才的摇篮”。在科学面前,每块岩石都有故事。读懂它们,对我们今天的生活相当重要。

敬请关注《大河之北·山地高原篇》第三单元——《岩石诉说》。

本报道得到河北省地矿局、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等单位以及吕力、丰春雷等同志的大力支持,特此鸣谢。(采访/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董立龙、朱艳冰、李建成 通讯员安云峰、贾瑞婷、周治国 执笔/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董立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