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人纪念40年」车轮滚滚,砥砺前行——百姓有了“获得感”

谈起对过去40年改革开放的感性认识,轿车走进家庭,普通人圆了汽车梦想,或许是最让人怦然心动的记忆之一。

◎ 《汽车人》记者 管宏业

天刚亮,吴广龙就再也睡不着了,简单吃过早饭,他和同样兴奋的老婆孩子一起出门,对家里人来说,这一天是个大日子,他们要赶往二十多公里外,位于黔西南的兴义县城买车。

在大多数人概念中,兴义不过是一个在中国版图上不太容易找到的小黑点,按照行政规划,可能是北上广之外的四五线城市,但对吴广龙和他的许多朋友来说,对汽车热情,可一点都不比大城市人差。一家人最终选定了一辆经济型轿车。吴广龙说,虽然压力大了一些,但也算是圆了从小就开始的汽车梦了。

谈起对过去40年改革开放的感性认识,或许汽车是最让人怦然心动的记忆之一。徐和谊回忆道,1978年,中国一年的汽车产量是14万辆,几乎没有一个私人拥有汽车。从80年代初期开始,出租车有轿车了,那个时候能够打出租的人都是外宾、国际友人,普通老百姓打出租是不可能的事儿。90年代初期,北京开始有了夏利牌的A0级轿车作为出租,那已经很洋气了。轿车进入家庭是2000年以后的事儿了。如今如果说谁家里没有一辆轿车,就跟咱们40年前家里没有一辆自行车一样。

40年前,私家车还是禁区,即使最大胆的梦想里也不包括拥有一辆自己的轿车。在新中国诞生的头30年里,出于意识形态考虑,私人轿车作为资本主义的象征从社会生活中彻底消失。即使公务车,也严格按等级配给。1984年以前,县团级干部只能乘用国产吉普车。

进入80年代,私人轿车首次萌动。社会上第一批富起来的人,以及一些专家、教授、演艺明星等,通过各种渠道首次尝到了私家车的甜头。包括波罗乃兹、斯柯达等一大批来自东欧的微型车,通过易货贸易流入中国,私家车以一种灰色的面目在中国崭露头角。

1987年夏天,中央领导在北戴河会议上决定,建立起中国的轿车生产。“以一汽、二汽两个国有大企业为骨干,以合资的上海大众做补充。”在此之后,包括一汽-大众、神龙汽车等合资企业接连上马,形成了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神龙汽车,以及天津夏利、北京吉普、广州标致“三大三小”格局。但是,单一公务车消费的模式,造成国家“一个口袋掏钱造车,一个口袋掏钱买车用车”的尴尬。从90年代初开始,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打破禁区,鼓励轿车私有化,从而形成从生产到消费的良性循环。

1994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个《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其中最激动人心的表述在于:国家鼓励个人购买汽车⋯⋯任何地方和部门不得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干预个人购买和使用正当来源的汽车。这意味着,国家从政策层面,彻底突破了私家车禁区。

享有轿车文明,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权利。认可轿车进入家庭,折射出中国从老百姓的义务本位向权力本位转变的一种进步。

轿车真正进入家庭,那是本世纪以后的事了。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3天后,面向百姓消费的天津夏利宣布大幅降价;同月,在历经千辛万苦后,吉利终于拿到了轿车“准生证”;这一年年底,上海通用主打“十万元家轿”概念的赛欧问世,一经推出即引发市场轰动。政策保障、产品到位、价格合适,在压抑了多年之后,中国百姓对轿车的需求急剧释放。从2001年开始连续6年实现两位数井喷式增长。汽车改变了百姓生活,也彻底改变了这个国家的模样。

2006年,在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上,中国导演贾樟柯拍摄的《三峡好人》获得最高奖项“金狮奖”。电影的拍摄地是有着2000年历史的重庆奉节县,颁奖会上贾樟柯坦承,拍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大麻烦——5个月的拍摄周期竟然跟不上场景的变化速度,“古城到处都在拆迁,我的镜头跟不上拆的节奏。”

不止是贾樟柯,这个国家的每个人多少都会感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如此之快,常常让人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不要说唐宋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早已面目全非,即使是不少自小长大的地方都已不复存在。过去40年中,约有4亿中国人摆脱了极度贫困,这一成就主要归功于迅速而广泛的城市化,以及庞大而持续的基础建设。

井喷式发展经济推动了井喷式增长的汽车消费。特别是对于夹杂了梦想、攀比、面子的有车生活,持续不断地刺激着从一线白领到三线务工者所有人的购买欲。而轿车的生产、消费给国民经济创造了巨额税费和财富,给上下游相关产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和就业岗位。

如今,在国内年售2900万辆汽车中,私人购买占据绝对主导,汽车已经完全融入百姓生活。当然,在创造巨大社会财富和效益同时,汽车社会也伴生出新的排放、拥堵、替代能源等课题,伴随每一天的喜怒哀乐,让人欢喜让人忧。(未完待续)(《汽车人》记者/管宏业,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汽车人》所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