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永志 贾珅:从长期增长动力结构角度认识经济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与中国经济发展经验(下)

文 /侯永志 贾珅 *

【摘 要】以中低收入经济体为样本重新核算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差异主要源于人均资本存量的差异,因此资本深化是发展中国家增长的重要动力。后发国家在 中低收入阶段面临储蓄能力低、基础工业发展不足、企业盈利能力弱等难题,在中高收入阶段还会面临技术发展路径依赖导致增长动力结构难以适时转换的问题。从 增长动力结构看,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是依靠内部积累实现资本深化、采取了有利于长期发展的工业化战略、重视企业发展和竞争力提升、重视自主科技研发能 力的发展。未来,要在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继续推动资本深化,推动基础产业与制高点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结构、加快培育领先企业,补足 基础研究短板,着力推动源头创新。

【关键词】 发展核算;增长动力;中国经验

三、从增长动力结构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

(一)重视储蓄,坚持以内部积累为主实现资本深化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在极低的收入水平下,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来控制消费、提高储蓄,支撑了物质资本的快速增长。1960-1978年,中国平均储蓄率达到31.5%,相比同期低收入经济体10.7%的平均储蓄率高出20.8个百分点。1956-1978年中国物质资本存量年均增长6.5%,在同时期有统计的71个经济体当中分别排在第13位。改革开放后,中国引进外资的力度不断加大,但中国仍主要依靠内部储蓄实现资本积累。1979-1993年,中国净出口率仅在三年中出现了-1%以上的逆差,其余时间均处于平衡状态或有微小顺差。1994年后,中国成为资本输出国。1979-2012年,中国平均储蓄率达到40.6%,比同期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平均储蓄率高出10.7个百分点。坚持依靠内部储蓄实现资本积累,有力地维护了中国的发展主权,使中国避免了沦为依附型经济体、高债务国家。得益于此,中国在应对外部危机冲击时,就具有了充分的政策自主性和较大的政策发力空间。

(二)采取了有利于长期发展的工业化战略,同时,注重因应发展需求变化推动产业协调发展

中国在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的计划经济时期就十分重视基础工业的发展。从短期来看,发展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不完全符合当时的比较优势,但是从长远来看,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特别是基础工业,为后续的工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1952-1978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从35.5%提高到56.9%,。在工业基础初步建立后,中国更加重视不同产业的协调发展。20世纪80年代,工业部门增长最快的是为内需和农业生产服务的轻工业。90年代初期,中国消费品严重短缺的状况已明显改观,而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等的制约则又变得突出。90年代中后期,以石油化工、机械电子、汽车制造等为主的重工业发展开始加快,重工业产值比重在2007年上升到70%以上。目前,中国是世界上产业结构最完整、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开始加快信息技术、先进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三)重视企业能力建设,依靠综合政策举措和体制改革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

新中国成立后,为在资本极度稀缺的情况下实现企业发展,中国通过建立公有制来最大程度地集中资源、发挥规模优势。通过统筹调动资源,中国以相对于工业化国家快得多的速度建立起了一批能够支撑现代化发展的工业企业。改革开放后,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中国实行了稳健、务实的所有制结构调整。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以乡镇企业为主力的集体经济比重快速提高,在1996年达到39.4%。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了战略性调整,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性竞争行业退出,159万家乡镇企业中转制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经过不断深化改革,中国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由1996年的2家增长到2018年的120家,与美国(126家)已非常接近。

(四)重视自主科技能力的发展,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经济基础不断调整科技战略和发展路径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就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发展对于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实现“四化”目标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国家组织编制了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了科技人才培育体系,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科技成果。改革开放后,科技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中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领导实施了若干重大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和攻关项目。进入21世纪后,中国科技研发投入加快增长,目前,中国研发总支出居全球第二,对基础科学和新技术领域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四、对未来发展的启示

(一)在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继续推动资本深化

根据宾大世界表数据,2014年,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相当于美国的43.3%,而人均物质资本存量仅相当于美国的30.6%。中国要顺利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必须高度重视、继续推动资本深化。在当前外部需求充满不确定性、传统产业和既有生产环节投资边际效益不断下降的情况下,要加大扩需求、稳投资政策力度。同时,加快优化投资结构,使资金能够真正配置到有长期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领域和有助于促进人力资本提升的现代服务业。

(二)推动基础产业与制高点产业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是支撑资本深化的基础,实现资本深化必须依靠强大的制造业体系。2012年以来,中国工业经济比重不断下降,这其中既有结构演进的规律作用,也与制造业需求低迷、发展预期恶化导致的投资下降有关。要应对这种变化,一方面要以先进制造业作为产业升级主攻方向,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制造业向高端迈进;同时,要充分认识到上游基础性工业对于国家产业体系安全的重要意义,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高上游工业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协调发展。

(三)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培育发展行业领先企业

推进产业升级和资本深化,必须发展好坚强有力的企业主体。当前,中国国有经济与非公经济已基本形成上下衔接、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格局。未来,要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战略性重组,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加公平、便利的营商环境和发展条件。要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破除制约企业兼并重组、行业结构优化的制度藩篱和行政壁垒,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同时,要注意防范、坚决防止可能出现的人为垄断、反竞争商业行为。

(四)加快补足基础研究短板,着力推动源头创新

资本深化要保持高效、可持续,需要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从国内外发展形势看,中国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已空前迫切。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是中国创新投入结构现存的突出问题。未来,要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发挥中央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创新强、财力好的区域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实施更大力度的税收政策等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基础研究,加快推动基础研究能力发展和成果突破。

参考文献:

[1]侯永志、张永生、刘培林,2018,《国际比较视角下的中国发展经验与理论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

[2]汪海波,2017,《新中国工业经济史(第三版)》,经济管理出版社.

[3]杨德才,2009,《中国经济史新论(1949-2009)》,经济科学出版社.

[4] Jones,Charles,2015,“TheFacts of Economic Growth”,NBER Working Paper,No. 21142.

(*侯永志,国研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贾珅,国研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调研员、副研究员。责任编辑:王艺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