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打造双创升级版,不只是资本集聚和税收补贴

你或许不是创业者,但一定听过“双创”两个字。对产业而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赋予发展动力,甚至产生颠覆性改变;对普通人而言,这八个字也渐成普通事,不绝于生活,创业企业和创业者群体日益壮大。

“双创”的呼声已经持续了近5年,到今天,每个城市都有了创新的口号及规划。但普及后,“双创”的下一站怎么走?

为回答上述问题,在12日进行的2019福布斯中国创新峰会上,红星新闻记者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创新创业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于杰。

关注渐进型创新

世界银行《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强化培训,促进改革》显示,过去一年中,中国为中小企业改善营商环境实施的改革数量创纪录,已成为改善最为显著的10个经济体之一。

它们构成了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于杰表示,在中国,双创尤其突出科技导向:2018年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7%和8.9%,分别高出规模以上工业5.5个百分点和2.7个百分点。

但科技导向仅仅是双创的一部分,市场主导的创新也同样重要。

一个例子是,在当前火热的大数据领域,衍生了一大批创业型企业。于杰认为,这些企业可分为渐进型创新企业和颠覆型创新企业,后者是指能产生颠覆行业格局的技术或模式,而前者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

在于杰看来,两者同样重要:一个需要技术积淀和机遇,并非一日可得;而另一个帮助前者进行市场化,满足市场需求的创新元素也会引领市场。对今天的“双创”而言,在保持科技导向关注度的基础上,国家和市场都需要对渐进型创业者和创新企业给予支持。

↑国家信息中心中国创新创业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 于杰

创新与城市的性格有关

创新对企业意味着生存,而对城市而言,则意味着变化。

去年全国“双创周”期间,于杰曾对成都进行更加深层的了解,这座西部城市的创新力显然对他产生了影响。在观察了全国各个城市的双创发展后,于杰的观点是,“创新与城市的性格有关”。

“不同城市应该有不同的创新力和发力点。”他表示,例如北京或是杭州,均属于前沿性技术的创新。但同样的模式不能复制到成都,与其推进全产业的前沿创新,于杰认为成都应该遵循现有的产业基础,尤其是用好科技和文化的融合。

这与成都本身的文化属性有关。于杰表示,成都有高校的人才支撑和科技基础,而城市本身的氛围适合“琢磨”创新和融合。同样在其他城市,如果没有静下来的城市节奏,很难能实现创新的多层次融合。

尽管不同城市存在差异,但双创发展的瓶颈仍有相似点。譬如,于杰提出各地方优化营商环境与打造“双创”升级版的融合程度还不够。目前从各地方“双创”升级版政策的制定和落实看,政策执行的传导时间仍较长。

同时,城市还应思考更缺乏资本还是更缺乏优质项目的问题,“打造双创升级版过程中,创业投资问题不是简单资本集聚和税收补贴等政策可以解决的,需要更多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

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摄影记者 陶轲

编辑 陈怡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