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剧打响暑期档第一枪,《少年派》热播背后的冷思考




在资本寒冬的大环境中,教育行业似乎发展得格外强劲。

数据显示,2018年教育行业一级市场融资579起,较2017年同比增长40.53%,融资金额高达523.9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7.79%。2018 年平均每日的融资金额为 1.44 亿元人民币。


2019年将过半,资本对教育行业的热情依旧没有减退。【话娱】通过IT桔子统计发现,从1月1日到6月20日,今年教育行业已发生的融资事件多达203起,融资金额超过210.35亿。

教育,无疑是当下最火热、最被重视的话题之一。影视剧作为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应,在文娱行业,连同教育题材的电视剧也成为最受关注的类型之一。


教育剧打响暑期档第一枪《少年派》喜提热度榜第一

6月9日,张嘉译、闫妮主演的《少年派》在湖南卫视播出,聚焦的是高中生的教育问题。

6月13日,在经历了撤档风波后,孙红雷、辛芷蕾主演的《带着爸爸去留学》成功在浙江、东方双台首播,着重于亲子与留学问题。

此外,传言黄磊、海清主演的《小欢喜》同样将战暑期档,该剧讲述的也是高三考生的故事。

一时间,教育题材的电视剧打响了“暑期档战役的第一枪”,并且都有着不错的表现。

首先脱颖而出的是《少年派》,从收视来看,该剧首播当晚0.857%,第二日破1%;17日、18日开始渐入佳境,收视率分别达到1.647%、1.573%,拿下csm55城收视率第一的成绩。


《少年派》开播收视表现


论热度,猫眼专业版显示,6月19日,《少年派》的当日热度和播放量分别为9521和2.3亿,位居当前猫眼全网热度榜第一位;新浪微博话题讨论量为219万,#电视剧少年派#微博话题阅读量8.8亿;豆瓣评论人数为13657人。

话题讨论内容具体来看,“陪读”、“高考压力”、“代际沟通”、“中年夫妻多年之痒”等多种现实生活元素成为观众讨论热点。对“原生家庭”的呈现也再次引发了网友的讨论,剧中四组家庭,除了林妙妙代表了大部分90后孩子的成长环境,其他几位学生都因为原生家庭的特质,在性格或心理上有一定的缺失。

此外,闫妮、张嘉译这对中年cp日常斗嘴让人忍俊不禁;开家长会、周末回家等情节分分钟让观众回忆起自己的高中生活。《少年派》的热度、口碑虽不及《破冰行动》,却也是高考结束后,剧集市场不多的亮点。


《带着爸爸去留学》紧随《少年派》教育剧将成市场蓝海

另一部聚焦海外留学的《带着爸爸去留学》则紧跟《少年派》身后。

随着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多家庭选择将子女送出国留学。根据教育部数据,从1978年到2018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585.71万人。 其中2018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与上年度数据相比人数增加5.37万人,增长8.83%。

这些已经出国或想出国的学生家长,让留学题材影视剧有了很好的生长土壤。


《带着爸爸去留学》双台收视表现


6月13日,因“撤档”赚了一波关注的《带着爸爸去留学》在东方卫视开播便获得1.31%的收视率,排名第一,之后收视一直徘徊在1.3%左右。

论热度也与《少年派》相近,6月19日,《带着爸爸去留学》的热度和播放量分别为9468和2.0亿;截止6月20日,#带着爸爸去留学#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为8.6亿,讨论量超65万,豆瓣评价人数10432人。



要说教育题材广受关注的原因,一是高考刚结束,马上步入暑假,受众群体大幅增多。二是其题材本身善于抓住社会痛点,以及贴近现实生活的剧情设置,教育剧很容易引发观众共鸣,扩散热度。

显然,无论从观众基础还是题材引起的社会反响,以及当下市场政策鼓励的方向,该题材已成“市场蓝海”。但从内容本身而言,教育剧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少。


低口碑、高热度“悬浮”成教育剧通病

目前,《少年派》、《带着爸爸去留学》在豆瓣上的评分分别为6.9、4.4。先从评价较好的《少年派》说起,根据网友的疯狂弹幕及评论区留言,主要有以下两大吐槽点:

1、人物配置套路化:从《虎妈猫爸》到《小别离》再到《少年派》,虎妈一定要配个猫爸吗?父母一定要因为教育问题产生分歧吗?父母一定要与子女发生无畏的争执吗?

2、高中生活不接地气:尽管设定是精英学校,但色彩搭配感十足的宿舍是否过于豪华,过分渲染学生嬉闹日常是否过于儿戏,对标日韩校园偶像剧的穿着是否过于浮夸?



另一部《带着爸爸去留学》的悬浮感相比《少年派》有过之而无不及。

严重脱离主题可以说是该剧的原罪。剧名为《带着爸爸去留学》,却没有很好的展现留学生的奋斗与努力,甚至实际剧情与真正的留学关系不大,这样的剧情,不仅难以引起有过留学经历观众的共鸣,甚至让这些核心观众极为不满。

其次,剧情逻辑Bug频出。比如孙红雷凭借“口舌”征服了海关工作人员,破格为他放行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不可能实现。主角虽然在国外,但走到哪里都是中国人,走到哪都能偶遇。

再次,从托福培训、某教育服务平台、汽车、辣椒酱、奶粉等等,广告多到令人难以接受。某些粗俗露骨的台词亦是令人生理不适。


热播背后的冷思考:急需有现实力量的作品

事实上,从早年的《孩奴》、《陪读妈妈》到2015年的《虎妈猫爸》再到今年的《少年派》、《带着爸爸去留学》,教育剧在中国发展多年,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再到海外留学,教育领域各个阶段都有涉及,但一直缺少市场、口碑双赢的代表作。

这些作品虽然触及到教育中存在的症结,但没有深入探讨问题,本质上还是家庭肥皂剧,难以转化为介入现实的力量。



2009年,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横空出世,在国内引起巨大反向。网友打趣评论到:印度人大概是被教育“逼疯了”,才有这么夸张的小宇宙。

其实被教育“逼疯的”中国学生、中国家长又岂止少数。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言论在网络上甚嚣尘上。寒门难出贵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教育资源的缺失和转移,农村学生的出路在哪里?谁来安慰那些不得已从大城市返回老家读书的中小学生?这些也是文艺作品需要深思的问题。



如今距离《三傻》这部教育讽刺作品已过去了10年,遗憾的是,我们作品还在乐于表现父母的感情问题,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问题等等。

并不是说文艺作品一定要像袁华写诗一样,具有批判性,但对教育体制的发问,对贫富阶层的深刻探讨,同样不可缺失。

当下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的涌现已成必然,而教育题材更具深度、温度和力度是今后面临的新命题。


作者 / 湖南猪血丸子

责编 / 张每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