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开放的诚意不会改变

本报记者 姜业庆

6月17日,中英双方金融监管机构发布联合公告,原则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开展沪伦通业务,沪伦通正式启动。同日,华泰证券发行的沪伦通下首只全球存托凭证(GDR)产品在伦交所挂牌交易。

这无疑给指责中国开放的大门敞得不够的人当头一棒。其实,中国40年来的改革开放早已说明了一切:中国金融持续开放是中国经济进一步扩大开放、拥抱世界的缩影。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无论风风雨雨,中国拥抱世界的诚意不会改变,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永不停歇。

首先,从历史上看,金融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金融改革。我国在金融改革过程中取得的进展,很大程度上是对外开放带来的,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进一步对外开放对中国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历史上看,无论是工农中建等几大国有银行的改革,还是A股入摩(MSCI指数),不仅提升了我国金融体系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更为重要的是,健全了我国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在服务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效率。有统计显示,截至今年3月,外资持股市值为1.68万亿元,逼近公募基金1.95万亿元持股市值。

A股在一轮轮的对外开放中吸引了更多外资关注的目光,而外资的选股理念也逐渐对A股产生影响。随着A股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持股金额和比例显然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对A股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除了MSCI之外,富时罗素等其他国际主流指数编制商,也纷纷对A股伸出“橄榄枝”。

其次,从实际行动上看,我国金融开放的步伐早已按下“快进键”。就资本市场而言,不仅是“入摩”,此前还有沪港通、深港通以及沪伦通,更有“入富”。6月21日,A股纳入富时罗素全球指数启动仪式在深交所举行,富时罗素宣布将A股纳入其全球股票指数体系,并于6月24日开盘时正式生效。这说明,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已经按下了“快进键”,未来力度持续加大。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新动作频频,境外资本流入不断增多,外国投资者参与A股交易范围进一步放开,显示出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决心。资本市场扩大对外开放后,有助于提高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水平、促进市场结构和产品体系等更深入地与国际市场接轨,进而孕育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公司和市场机制。

就沪伦通而言,它是沪港通与深港通的升级版。它在两地股票可直接双向交易的基础上首次推出存托凭证,这是一次全新的跨越,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因此,沪伦通的开通,尤其是双向挂牌的存托凭证,将开启A股市场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新动作频频,境外资本流入不断增多,外国投资者参与A股交易范围进一步放开,也显示出我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信心和决心。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境外投资者特别是长期资金可以直接投资我国A股市场,有助于形成以价值为主的投资理念,提高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再次,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近年的发展已经昭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中,中国金融需要巨大的转变和改革,进一步的金融开放非常重要。目前在中国的银行市场、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中,外部资金和外资机构占比依然还较低,还有很大潜力。具体而言,不管在银行市场、保险市场,还是资本市场中,外资或者境外机构的占比还是相当低的,因此我国金融市场在对外开放的程度上还有很大潜力,未来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可以预见的是,股市、债市、期市等市场近期都有望迎来系列开放新举措,更多境外资本将会进入中国市场。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此前所言,在今年年底以前我们还将鼓励在信托、金融租赁、汽车金融、货币经纪、消费金融等银行业金融领域引入外资;对商业银行新发起设立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和理财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不设上限;大幅度扩大外资银行业务范围;不再对合资证券公司业务范围单独设限,内外资一致。全面取消外资保险公司设立前需开设2年代表处要求。未来要适应不断提升的金融业开放水平,进一步完善我国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加快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金融业综合统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支付结算机制,实时动态监管线上线下、国际国内的资金流向和流量。

不过,值得提醒的是,国际资本对风险十分敏感,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我国的金融开放并非一放了之。我们需要在制度层面,一方面需配合宏观审慎监管、监管机构协调,防止风险跨行业传染。同时,要持续推进国内结构性改革,防止金融开放放大金融结构扭曲。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结构性问题仍较为明显,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持续推进,需进一步加快我国结构性改革步伐,积极培养经济增长新动能,以改革促进开放,更要以开放促进改革,保持经济结构合理发展,防止金融扭曲进一步放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