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次新股黯然成壳,须把好入市关防止垃圾公司混进市场

在经历了5月下旬的一轮上涨之后,6月上旬次新股指数又出现一波下跌行情。自4月底以来的调整,也导致次新股板块下挫严重,客观上也为此后的反弹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多家次新股遭到炒作的原因,则源于市场的借壳预期。

根据统计,2016年至2018年,沪深股市共有745家非金融类企业上市,期间净利润复合年增长率为负的共有236家,其中有46家减少30%以上,占比6%。就2018年的业绩水平而言,236家上市公司中,有14家净利润减少至区区百万水平;有60家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不到3000万;有10家公司则亏损。显然,这些上市公司都已经沦落为壳公司。

多家次新股成为壳公司,一方面与宏观环境发生变化,上市公司本身缺乏核心技术,其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均存在短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多家公司通过并购产生巨额商誉,从而拖累了上市公司业绩有关。像今年以来产生的商誉暴雷,对多家上市公司的业绩都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也导致多家上市公司在数年内都难以翻身。

在A股市场,次新股卖壳已并非什么新闻,而是已有多起案例。比如今年4月初,多喜爱发布的《关于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显示,多喜爱正在筹划拟发行股份购买浙建集团100%股权,且该事项可能涉及公司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变更,此次交易构成《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规定的重组上市。

多喜爱于2015年6月10日在深交所上市交易,该公司上市当年实现净利润3724.96万元,2016年至2018年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2148.29万元、2313.74万元、2778.48万元。相对于其3.47亿的总股本,该上市公司可谓业绩平平。实际上,业绩平平或较差的上市公司,往往会沦落为壳公司,也成为其他企业借壳的对象。

2016年至2018年745家非金融企业中有236家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负,31.68%的比例显然并不低。虽然企业业绩水平受行业、周期、宏观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某些质地平平的企业混进了市场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这一点,从前几年的IPO过会率可以看出端倪。

如证监会发审委2016年全年审核266家企业,只否决18家,暂缓表决和取消审核共6家,通过241家,过会率高达90.6%。 2017年IPO上会企业共计488家,其中过会企业380家,被否86家,暂缓表决22家,过会率为78%。如此高的过会率,是无法杜绝垃圾公司进入市场的。实际上,壳公司的出现,与此前高过会率密切相关。

2017年10月份第十七届发审委履职后,在“审核从严”的监管理念,以及“终身追责”的责任追究机制下,当年四季度IPO过会率大幅下降,导致全年过会率下滑至78%。2018年新股IPO,证监会发审委仍然坚守“审核从严”的原则,IPO过会率为55.78%,也创出10年来的新低。今年以来,虽然IPO过会率再现高企的态势,但与此前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个人以为,多家次新股黯然成壳,IPO审核不严难辞其咎。要防止这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证监会发审委审核从严的理念不能丢,这对于注册制下的科创板同样如此。特别是对于科创板企业而言,在信息披露上更要从严审核,不能存在任何应披露而没有披露的信息。另一方面,保荐机构也要扮演好“看门人”的角色。对于质地较差的企业,应对其敬而远之,而绝不可为了利益只推荐而不保证发行人的质量。此外,在把好“入市关”的同时,也要建立更加顺畅的退市机制,以加大市场壳公司的贬值力度,更好地在市场上倡导价值投资理念。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