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金融服务结构应是金融科技发展重头戏

“必须继续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在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强调,当下,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科技,中国金融机构技术能力不断发生革命性变革,产品开发速度日益接近国际先进同行,“但真要做好金融服务,建成世界金融中心,最要紧的始终在于要把客户利益和关切放在第一位。”

将客户利益与关切放在第一位,打破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的失衡关系,切实服务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或是当下金融科技发展的应有之义。


“金融科技的发展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还是要回归到如何更好地服务客户,特别是传统金融原来无法服务到的小微、‘三农’等客户群体,这才是金融科技发展的正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谨防“被泛化”危险

“金融科技在中国方兴未艾,但是必须注意,不要让它走到前几年互联网金融的老路上去。”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

金融科技的发展要提防“被泛化”的危险。曾刚对此也认为,“金融科技的发展需要圈出一个合理的范围, 而不是借助金融科技的手段达到短期盈利的目的,对客户进行一些不合理、不合适的服务。”

此前,一些金融产品服务披着金融科技的外衣,实际上则是对一些并没有合理实际需求的客户进行过度放贷等服务,造成了一些极端的“现金贷”“消费贷”等行业乱象。

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金融机构以往注重以投入产出比的财务视角衡量产品价值,产品创设和经营策略往往陷入“以产品为中心”,而非从客户实际需求出发,盈利高的产品过度营销,而盈利低但客户真正需要的产品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

业内人士分析,这种矛盾集中凸显了金融服务需求与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实际上就是银行传统的服务理念、管理方式与不断进化的客户行为习惯和金融需求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讲,是银行未能与时俱进、因客户而变、忽视客户体验这一商业模式底层基础的结果。

“金融科技是手段,不是目的,商业的终极目标和底层逻辑依然是客户。从需求端的客户体验入手,推动金融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招行行长田惠宇表示。

聚焦服务金融供给侧改革

金融科技不能成为泡沫,而是要解决“真问题”。那么,金融科技需要解决的“真问题”是什么?

“充分利用金融科技的优势,根据客户需求特征、风险特征,构建更好的业务模式、提供更适应的产品,提升金融供给覆盖面,以此解决金融供给与需求结构性失衡的现象。”曾刚表示。

“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整个金融业的信用基础,为监管当局提供各种各样经济活动的流转轨迹,让所有的金融业参与者能够非常准确、及时地表达自己的偏好。此外,要能够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李扬认为。

事实上,金融科技发展的初衷是能给客户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能让更多人、更方便快捷的享受到金融服务,实现普惠金融。正因如此,金融科技也成为当下银行业践行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基础。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是要解决金融供给与需求不相匹配所带来的结构性失衡,一项重要要求就是服务此前没有服务到位的小微、‘三农’等客户。根据这些客户风险特征,改进风险管控模式和业务运行模式,金融科技显然是一个可以提供基础便利的条件。”曾刚表示。

众所周知,以往因为很多小微普惠客户具有“小、快、频、急”的需求特点,存在传统金融服务运营成本高、风险成本高的问题。在传统方法行不通的情况下,金融科技可以起到一定作用,通过大数据方法、互联网渠道,使信息获取更全面、更及时,从而能够降低经营成本、风险成本,触达以前无法服务的客户。

从实践来看,金融科技在推动普惠金融层面上已经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比如微众银行推出的全线上产品“微业贷”,正是在基于互联网与大数据的优势下,服务民营小微企业超过50万家,户均授信金额仅为传统银行小微贷款的10%,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客户群体无任何企业类贷款记录及个人经营性贷款记录。

加快开放进程

金融科技不只是手段,也是一种立体的互联网思维、文化和价值观。客户本源和商业逻辑的变化,要求商业银行与时俱进地思考应对之策。

专家认为,在金融智能化、数字化趋势下,共建开放生态逐渐成为一种共识,“以客户体验为中心”,也要求银行从客户思维转变为用户思维,重新定义金融服务的边界,将封闭的金融服务体系改造成开放式、场景化的服务生态。

“如今开放银行已是大势所趋。金融机构自身在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方面,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做好。”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董希淼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有些金融机构内部来看,还存在着部门之前系统相互独立的情况,每个部门都掌握了一套数据,比如信用卡部门是信用卡的数据,公司业务部门是企业客户的数据,而相互之间往往是割裂孤立的。

同时,“信息孤岛”的问题还更多体现在金融机构之间。由于客户数据是金融机构的重要资源,是其安身立命的基础,金融机构间共享数据存在较大困难。

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启发是,英国在2016年开始制定了开放银行的监管框架,强制要求前9家银行开放一些接口,建立与采用统一的开放银行API共同标准,提供给授权的第三方使用。

不过,专家同时强调,伴随金融科技的发展、开放的进程,数据采集、保护等法律法规亟须完善,这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对数据的采集可能涉及个人信息泄露、数据权属、数据交易、数据滥用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因个人信息泄露,容易产生推销骚扰、金融诈骗等问题。这就需要尽快完善数据保护方面的立法,明确大数据的采集标准及使用界限等,妥善保护个人隐私。并且,之前讨论很热门的‘大数据杀熟’等问题,也需要进行约束。”董希淼认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