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大城市的变化看中国经济的变迁



来源:第一财经

根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日前发布的《2019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有15座新一线城市位列榜单前十五名,分别为: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西安、苏州、天津、南京、长沙、郑州、东莞、青岛、沈阳、宁波和昆明。

其实,在城市发展历史上,也有过十大城市的格局变迁。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十大城市的版图上,尚处于北方城市占据半壁江山的时代。彼时的十大城市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武汉、重庆、西安、沈阳、哈尔滨(或青岛)。

时间更迭,综合上述城市研究,第一财经记者从多个维度分析后发现,目前中国新的十大城市,包含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以及天津、武汉、重庆、成都、南京、杭州这六个新一线城市。

由此可见,十大城市名单随着经济发展而有所变化。这些年来,北方有个别成员被踢出列,南方有新的成员加入,演变成如今南方城市数量远超北方的格局。在变与不变之间,除了明显的经济实力变化,城市的行政等级、人口规模、三产占比、辐射能力、公共资源这些关键因素,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详情请见《新十大城市与后备军:破解中国经济变迁密码》)

对此,「看懂经济」决定邀请几名看懂经济评论作家对此文进行点评。(评论内容精选自看懂App的解读)

戴显天

看懂经济评论作者,看懂App评论作家

不同时期的全国前十大城市可以反映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特征,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格局等。例如从夏商周直到东汉,我国前十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而且基本上是当时的全国或者区域政治中心。

从三国开始到南北朝,由于中原战乱,南方开发,南方经济实力增强,大城市开始增多,南京、成都、荆州发展成全国前十大城市。

到了隋唐时期,由于中国重归一统,中原的城市开始复苏,同时为了削弱南方朝代的根基,一些南方大城市捣毁,例如南京城衰弱。不过由于京杭大运河开通,扬州开始崛起。

到了两宋时期,南方进一步发展,江南的城市大规模崛起,南京、杭州(临安)、苏州、绍兴成为全国前十大城市。

元朝时期,由于海上贸易的兴盛,泉州、广州等城市兴起。明清时期,南方经济持续繁荣,大城市南强北弱的格局已经形成。

到了民国,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沿海、沿江地区因为方便的水运和直通海外的港口,成为洋人最先开发的地方,上海、广州、武汉、青岛、天津、大连等大城市开始崛起,其中上海迅速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城市,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经济、交通、工商业发展在决定城市地位、城市实力、城市规模的作用上越来越重要。

新中国建立以后,因为民国时期,日本人对东北的大规模投资,和新中国对东北的重视,东北成为当时全国除了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等少数几个内地城市之外,经济实力最强,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大城市最多的地区。东北的沈阳、哈尔滨都成为全国前十大城市,大连、长春、鞍山、抚顺、大庆都是当时全国排名靠前的特大城市。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的城市格局再次大变,除了老牌的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重庆等城市之外,深圳成为崛起最快的城市。目前,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武汉、重庆、成都、南京、杭州成为全国综合实力前十的城市,但是这样的格局并不稳定,郑州、西安、青岛、长沙都有冲击前十的潜力。特别是郑州,河南省一亿常住人口,而且一城独大,为郑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广东1.1亿常住人口,支撑了广深两个特大城市,没有理由撑不起一个郑州挤进前十。


李源

中央财经大学博士,看懂App评论作家

人口规模是一个伪命题,很多城市追求人口规模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房地产经济。在城市发展初期,人口红利所带来的城市化经济会有助于城市财政基础的累积,但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人口规模所带来的城市负担是非常巨大的,一个省会城市的人口规模如果是以其他城市的人口流出为代价的话,其他城市后续发展仍然会处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竞争过程中,追求人口规模,或许会成为各类城市发展目标,但城市扩张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会日益显现。

城市病将会成为每个城市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所以我们应当注意到过度追求城市人口规模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更应该关注城市的人口密度。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规律告诉我们,人口密度的提高才可能持续推动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我们同时也看到,那些所谓的城市排名在误导城市的发展。我们需要的是均衡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应习文

民银智库专家,看懂App评论作家

城市之所以发展起来,是因为通过各类资源的高度聚集,可以达到高效利用,形成规模效应的优势。但是城市的发展也存在上限(除非出现重大技术飞跃),资源不可能无限集中,当城市的承载力接近极限,规模效应最终会变成规模报酬递减。

当北上广深四座一线城市达到一定规模,一方面会向周边辐射,使周边的二线城市升级为新的一线城市,比如杭州、苏州,也会在较远的区域中心城市,形成新的一线城市,比如武汉,重庆。新一线城市的成长将是未来中国新阶段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当然,未来的看点将是一线城市周边的新一线,与距一线城市较远的区域中心新一线之间的竞争。


孙兆东

经济学者、《世界的人民币》作者,看懂App评论作家

城市发展要均衡,不均衡就会出现大城市病,就要国家合理规划和引导。不过后发展的城市也有后发优势,需要后起之秀们勇于创新,改革和发展好先进产业,使城市具有吸引力和凝聚人的能力。




看懂小程序上线啦:热点热评来看懂!

7大领域资深专家重磅登场

深刻、独到、犀利的新闻解读等你来品尝!

↓↓↓↓↓↓↓↓↓↓↓↓↓↓

欢迎微信搜索「看懂」小程序


< end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