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一年回购股份19次,市值“腰斩”,小米究竟怎么了?

7月9日,距离小米在港交所“敲钟”宣布上市正好一周年。去年此时,小米首日开盘总市值达3714亿港元,而一年之后,小米市值只余2283.78亿港元,股价跌至9.5港元,相比17元的发行价下滑44.12%,近乎“腰斩”。

今年5月以来,小米累计进行了19次回购,耗资超过10亿港元回购超1.05亿股份,企图通过这一举动恢复市场信息,但未曾想股价下跌的颓势并未止住。

小米究竟怎么了?

手机业务走低,AIOT能否扳回一局?

2019年对于小米在内的所有手机厂商都是“寒冬”。全国智能手机市场全面饱和,镜头模组、面板等领域一片红海,“下滑”已成近年来手机行业关键词。

IDC数据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小米在国内手机份额显著下滑:国内出货量1030万台,同比下跌35%。今年第一季度,尽管全球智能手机下滑6.6%,华为、vivo手机出货量则逆势增长,同比上升50.3%及24%;小米方面,手机出货量仅2790万台,与华为(5900万台)有较大差距。

为寻求手机市场增长“破局”,小米在年初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独立出Redmi,死磕“性价比”,小米则冲击中高端市场以及特色细分领域,如小米CC着眼于女性市场等。

然而,Redmi的“重出江湖”对小米手机业务的提振作用有限。今年上半年,小米品牌总共只发布了两款手机,分别是小米9系列和小米CC9系列,其中小米9系列因“供货不足”问题饱受消费者诟病,而CC9系列的市场反响仍待考察。

手机下滑,AIOT领域能否帮助小米扳回一局?此前,小米凭借“大而全”的生态链产品布局在IOT市场收获第一桶金,不论是营收、生态连接规模,还是“小爱同学”语音助手唤醒次数等,小米已是公认的头部玩家。据统计,小米IOT与生活消费营收在2018年同比增长87%至438亿,四年间该领域营收规模增长逾9倍,小米已成功跻身智能家居第一阵营。

尽管如此,小米的AIOT业务仍充满挑战。物联网高级顾问杨剑勇认为,小米IOT业务营收增长主要归功于智能电视、手环等生态产品的快速布局,其中智能电视及笔记本营收182亿元,占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的41.55%,而其他生态链产品相对没有那么出彩。

与此同时,格力、美的等传统家电厂商,华为、OPPO等手机厂商以及BAT等互联网企业等也在发力IOT,智能家居产业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也就是说,小米AIOT业务的增长在未来能否持续还有待考察。”杨剑勇说。

市值遭“腰斩”,小米失速中国区?

尽管小米的AIOT业务正快速发展,有望带动小米整体营收“回暖”,但上市一年市值遭遇“腰斩”,还是让不少投资者为小米今后的发展前景捏了把汗。

近来,小米方面频繁挑战公司业务线,先后成立了集团参谋部和集团组织部以及三个集团层面的委员会,还新增了还成立六个互联网事业部。此外,小米创始人雷军还时隔多年重掌小米中国区手机业务,亲任中国区总裁,全面负责区域内业务开展和团队管理。

针对调整原因,业内人士分析称,一方面,调整是为了适应小米日渐庞大人员和业务规模,但另一方面来讲,也是为了重新调整公司“航线”,重振手机等领域市场。在这一点上,雷军重掌中国区,并宣布成立“线下业务委员会”加强线下销售渠道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今后小米的市值和股价将何去何从?尽管不少投资者都报以观望及消极态度,但也有多家券商都对小米的业绩增长保持乐观。根据中信证券援引的路透分析师预测,小米未来三年(包括2019年)营收、利润会持续上涨,净利润连续三年保持25%以上的增速,并且增速不断上升;也有投资者认为小米近来的市值表现尽管不尽人意,但确为一个“去泡沫”的过程,未来企业发展,仍有较大的机遇可抓。

【记者】许隽

【作者】 许隽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