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踩雷超100亿!细数甩锅的诺亚,蔑视投资者的汪静波

宏观视角,微观叙事,财经逻辑并不复杂!


作者:张若

编辑:苏文

来源:苏说财经


诺亚财富又双叒叕踩雷了。

事情是这样的。2019年7月5日,A股上市公司博信股份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兼董事长罗静在半个月前因涉嫌欺诈被公安带走。

这一消息的结果就是7月8日一开盘博信股份直接上演一出地天板。但罗静的港股公司承兴国际控股(02662.HK)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当日收盘爆跌80%;7月9日,股价再遭重创,收盘跌幅27%。最终,股价从4港元下跌至0.7港元的仙股,市值从接近50亿元缩水至7亿元,只用了2天。

得益于港交所的特别规定,在披露质权主体的时候,应当向上穿透到实际控制人。于是,作为承兴国际控股的质权人,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歌斐资产等诺亚财富子公司出现在该公司股东列表中,合计持有6.77亿股,占比62.84%,涉及资金规模高达34亿元(不知道这风控是怎么做的,诺亚财富体系仅一家就持有上市公司62%的质权)。

也就是说,承兴国际控股缩水后仅剩下7.3市值,都不足以清偿诺亚财富34亿债权的1/5,而最终买单的是认购了诺亚财富旗下歌斐资产“创世核心企业系列私募基金”的投资人。

有意思的是,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写给全体员工的安抚信里称:“我们有一个核心企业的系列基金,基金的投资标的,主要是向承兴国际相关方(简称‘承兴’)就其与北京京东世纪贸易有限公司之间的应收账款债权提供供应链融资……”

而京东方面却表示绝无此事,并提醒歌斐资产正视其管理问题,在提高自身专业性上面做好功夫,而不要试图通过混淆视听一味推卸责任,并称已经报警。巧的是,诺亚财富也说自己报警了。

这出罗生门,到底是谁在说谎?诺亚财富是否再一次将自己踩的雷甩锅给“欺诈”?

此事发酵到7月9日晚间,在纽交所上市的诺亚财富股价已经暴跌22%。

这不是诺亚财富第一次暴雷!

事实上,这家成立于2005年,累计配置资产超过6362亿元,号称是“最懂中国富人”的“第一家独立且最大”的财富管理公司,从2014年开始几乎年年暴雷,且踩过的雷一个比一个大。


1、2014:挪用万家共赢8亿元资金


2014年6月,诺亚财富热销一款叫“万家共赢售房受益权转让项目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下称‘万家共赢专项计划’)”,并在公司官微宣称,这一产品是“诺亚最安全的ABS”。

之所以敢这么宣称,是因为在当时,这类产品是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基于售房受益权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人的收益也和一般的固收类产品相似,收益率大致是8%-9%。产品投向中国银行云南分行已经通过贷款审核但尚未发放的一手个人房屋按揭贷款受益权,并由中银保险对银行的支付义务提供履约保险。

固收产品+合适的收益+保险,外加由当时声誉较好的诺亚财富代销,但谁能想到这样听起来安全靠谱的组合,仅仅在2个月后就出事。

2014年8月12日,这款“最安全的ABS”被爆出资金挪用丑闻,其中2亿元用于兑付中行深圳上步支行所代销的深圳吾思一期、二期、三期,另外5.9亿则出现在金元百利的“金元惠理吾思基金城中村及棚户区改造系列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账上。

而当事情败露的时候,产品发行方万家共赢(歌斐资产合资公司)和代销方诺亚财富把资金被挪用的责任,甩锅给所谓的中国银行“内鬼”和ABS原始权益人李志刚,认为是被这些人的联合实行“金融诈骗”,却对己方对合作方筛选不严、尽调不到位、过度包装产品责任三缄其口。

当然,最终受伤的还是被蒙在鼓里的投资者。


2、2016:10.7亿烂尾的悦榕基金+16亿联创永宣


2016年12月5日,诺亚财富承销的悦榕基金(一家国外品牌酒店发行的房地产股权投资基金)的6名投资人联合上告中国证监会,愤怒控诉该基金管理方悦榕集团管理基金的资质有疑问、第三方销售公司诺亚财富夸大销售、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方之间进行了高额的管理费利益分成,并要求对诺亚财富进行追责。此举引起轩然大波,并把诺亚财富推向了风口浪尖。

这波怒火需要追溯到6年前,当年诺亚财富向高净值投资人推介了一款名为“悦榕基金”的私募股权基金,共50多位投资人购买了此产品。

据部分投资人称,诺亚员工推介时为投资人演算了累积现金流示意图,指出该项目的预期资本金回报倍数高达3.4倍,IRR(内部收益率)为36%,并预计将于4年半收回本金,6年后上市。

在这样巨大的诱惑下,诺亚财富协助悦榕基金很快募集到了10.7亿元。然而,基金募资完成后不到一年,悦榕基金开始频繁更换管理层,在此后的6年时间里,该基金管理层分别于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出现大幅变动,其间多位高管辞职。

而这笔本来要投资一家新加坡公司修建的酒店项目的资金,最终因基金管理公司人事变动,酒店项目也成了“烂尾楼”而无法追回,更无所谓“3.4倍回报、4年半收回本金、6年后上市”。

6年后,损失惨重的投资人控告诺亚财富,于是上演了一出汪静波和投资人之间的“罗生门”。

汪静波很委屈地接受记者采访,“诺亚在六年前就推出不保本、不保收益的产品”、“管理人他是个外资,因为他在全球就是这样的,他就不愿意花很多时间跟中国的本土的投资人沟通”、“中国投资者比较急,比如说酒店就是需要养的一个项目,从国际的角度来讲,六年并不算长,一个精品酒店的工程可能十年才能盈利,核心的问题还是大家太急了,觉得这个项目有风险”、“在中国是不是会闹的就是对的?可怜之人也有可恨之处”。

是哭得很委屈,购买悦榕基金的投资者又急又刁,管理人高冷不跟诺亚沟通也不是我们的错。不知道当时投资者听了是什么心情,但诺亚财富永远也得不到笔者的一分钱!

汪女士强调悦榕基金不保本,但员工有没有夸大宣传,请解释一下;管理人不愿意和投资者沟通,这样只管赚去高达2.5%的管理费却不管风险的机构,要诺亚财富何用;精品酒店盈利期十年,产品设计期限却是6年,项目尚未盈利,基金就到期了,这种极大风险的产品,为何出现在诺亚财富的产品架上,有没有足够的风险提示……

这种理所当然拿了你的钱,赚了管理费,反过来还骂你可怜可恨的财富管理公司很渣了!专业性体现在哪里?倒是很“独立”!

同样以高额回报误导投资者的事情在2012年也发生过一次,诺亚代销联创投资旗下的永宣系列基金时,在推介材料中展示储备项目回报率都在5倍左右,该系列基金最终募集规模在16亿元。然而基金成立不到一年时,投资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基金管理人存在投资前期调研未尽责、实际财务状况与预期相差较大等情况,并明确提出永宣3号基金停止投入、返还尚未投资款项等要求。但最终未果,据媒体报道,如今7年过去仅回本5.6%。


3、2017:5亿辉山劫+30亿乐视雷


2017年3月24日,港股上演了一出惊天大暴跌,辉山乳业的股价从从2.81港元跌至最低0.25港元,跌幅达88%,仅用了不到十分钟,300多亿港元市值灰飞烟灭。

随即公司爆发债务危机,陷入风险的债务达百亿元以上,超过70家主要债权人被裹挟进这场资金风暴,其中就包括诺亚财富旗下的歌斐资产,涉及歌斐创世优选一号、二号2只投资基金,200名投资人合计5亿元的投资款。

事实上,辉山乳业此次的暴跌早在3个月前的2016年12月16日就有端倪。当时浑水先后发布了两篇针对辉山乳业的沽空报告,指控公司财务欺诈,利润造假,从2014年开始虚报利润,董事会主席杨辉挪用公司资产超过1.5亿元等黑料。

从某种意义上说,歌斐资产踩中辉山乳业这个雷并不是暗雷,而是明雷。为了追回债务,歌斐资产曾向香港法院申请冻结辉山乳业的资产,但被驳回,最终的5亿元损失当然是由投资者承担。

可精明的投资者并不吃哑巴亏,在维权的过程中,他们发现歌斐资产涉嫌将关联企业借款债权以应收帐款债权的名头售卖,而前者较后者有更高的偿还风险,尤其是在发生债务危机这样的极端事件时。同时,质疑歌斐资产在事前尽调“走过场”、风控措施缺失。

投资者申诉,证监会出示警示函,歌斐资产行政复议……如此反复,关于诺亚财富与歌斐资产在其中是否应该承担责任,投资人与诺亚财富的争议从没有停止。直至如今,争议没有解决,本息也无法兑付。

更可怕的是,在2018年诺亚财富举办的钻石年会上,对着台下无数高净值客户,汪女士竟丑化辉山乳业的维权者,这是膨胀、嚣张还是无知无耻?对投资者的财富有没有一点敬畏之心?

就在辉山乳业债务风波持续发酵的时候,2017年7月5日下午,诺亚财富又爆出踩了乐视这颗雷,涉及金额多达32亿元

这次涉事的主体仍是诺亚旗下的股权投资公司——歌斐资产。2016年3月,乐视网公告称其子公司联合深圳市鑫根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鑫根资本”)设立深圳市乐视鑫根并购基金投资管理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乐视并购基金”)。

乐视并购基金一期规模约48亿元,劣后份额10亿由乐视子公司认购,次级份额6亿由深圳市引导基金投资公司认购,芜湖歌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实缴了优先级份额约32亿。同时,乐视网(上市公司)、乐视控股和贾跃亭,对该基金优先级投资人有补足本金及收益的连带担保责任。

但在贾跃亭运遁美国、乐视网被列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情况下,优先级份额能得到补足的可能性比较小,投资者亏损也是必然的。


4、尾声


从2014年诺亚财富对合作方筛选不严、尽调不到位、过度包装产品,以致于最终爆出挪用万家共赢8亿元资金重大违规事件;到2012年以及2016年夸大宣传16亿元的联创永宣和10.7亿元烂尾的悦榕基金,以及汪静波言行中明显推脱责任与充满着对维权投资者的极度蔑视。其背后折射的是,以诺亚财富为代表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虚假包装、夸大宣传的乱象。

所谓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一方连接发行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需要经过尽职调查,论证推介产品的风险情况。另一方面,为没有精力、缺乏专业知识、对金融市场不甚了解的投资者提供咨询顾问服务,按照客户的资产情况、风险偏好,提供相应风险和收益的金融产品。这样的机构独立于客户和产品发行方,所以称为“第三方”。

但现实情况却是,国内几乎所有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的收入,都是来自于金融产品发行方的销售佣金以及绩效提成,这个业绩压力和盈利模式就决定了第三方财富机构难以做到真正独立。于是虚假包装、夸大宣传、尽调不到位、合作方筛选不严、只管销售不管风险的问题频频爆发,上市公司诺亚财富尚且存在这样的问题,更遑论其他资质混杂的财富管理公司。

从2017年“走过场”的尽调导致5亿辉山劫以及30亿乐视雷;再到2019爆出的34亿元承兴国际控股罗生门。其背后暴露出来的是一些大型财富管理公司所成立的私募证券/股权投资公司孱弱的管理能力,缺失的风控能力。

为了摆脱对于产品端的严重依赖,像诺亚、钜派、恒天、大唐等知名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纷纷设立自己的私募证券/股权投资公司,自行发行产品。如歌斐资产就是诺亚诺亚财富旗下的资产管理平台,主要发行母基金产品(FOF),投资范围涵盖私募股权投资、房地产基金投资、公开资本市场(二级市场)等,歌斐资产也是踩雷辉山乳业、乐视网以及承兴国际控股的主角,而这种踩雷主要集中在非标类固收产品上。

不管是诺亚财富还是歌斐资产,或许爆出的雷仅仅只是冰山一角,除此之外,未知的又有多少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