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十大牛人——鹏润系黄光裕上篇

"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cxlxc1509)整理,所有技术指标,技术形态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有需要的朋友,喜欢战法的,关注头条号,私信发送“战法”两字即可,会分享给大家。

鹏润系大事记

1986年,在外经商一年后,黄光裕同其兄黄俊钦离开内蒙古,来到北京,在珠市口承包了一家门面,开始经营“国美服装店”。

1987年,兄弟两人摘下了服装店的招牌,保留了“国美”这个名字,开始经营电器,成为国美集团的发端。由于经营得法,到1992年,国美几家门店的销售额达到2亿元。

1993年,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不久后,兄弟二人因理念不同分家,黄俊钦转战房地产业,黄光裕则继续经营国美电器。

1997年,国美试水房地产市场,第一个项目鹏润家园正式奠基。

1999年,国美开始了向全国扩张的步伐,在天津、上海等地开设多家连锁店,同时开始触及商业房地产市场。同年,黄光裕成立中国鹏润投资有限公司,开始涉足资本运作。

2000年12月,国美继续其全国化战略。同年,黄光裕参股香港上市公司“京华自动化”。

2001年,鹏泰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同年,黄光裕旗下的中国鹏润借壳“京华自动化”在香港成功上市。同年,黄光裕凭借麾下多个项目及上市公司,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以15亿元人民币身家名列第27位。

2002年3月,“京华自动化”正式更名为“中国鹏润”。同年11月17日,鹏泰投资入主内蒙古宁城老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其成功拥有大陆第一家上市公司。

2003年2月,国美成为中国家电零售企业销售额第一,在连锁经营企业中排名第四。同年,国美在全国的直营门店超过百家。

2004年6月,黄光裕将国美电器的94家门店,以88亿元的价格打包出售给自己控制的中国鹏润,完成了国美电器在香港的上市。交易完成后,黄光裕对中国鹏润的持股量由66.9%猛增至74.9%。

2004年9月,“中国鹏润”更名为“国美电器”,国美在香港股市首发成功,募集到12亿港元。其后,黄光裕开始逐步减持套现,金额高达数十亿元。

2004年10月,黄光裕以105亿元资产荣登“胡润百富榜”榜首,成为中国首富。同年11月,黄光裕当选“2004中国十大营销人物”。

2005年年初,黄光裕在国美地产的基础上,分别成立了昊天地产、国美置业和尊爵地产。零售和房地产最终成为黄光裕商业帝国的两大支柱产业。

2005年4月28日,国美以1亿元收购哈尔滨黑天鹅电器品牌及其全部网络;11月,收购江苏金太阳家电品牌及其全部网络、武汉中商家电品牌及其全部网络。同年,黄光裕以140亿元人民币身家蝉联中国首富。

2005年12月7日,黄光裕旗下的鹏泰投资开始入手上市公司中关村,对其进行股改重组。

2006年4月开始,鹏泰投资共计出资1.55亿元购入中关村29.58%的股权,成为其最大的股东。随后鹏泰投资又陆续注资,前后多达9亿元。

2006年7月,国美电器宣布以53亿港元的价格,以换股加现金的方式收购在香港上市的永乐电器。11月22日举行合并庆典,由黄光裕任合并后国美集团董事局主席,陈晓任集团总裁。

2007年12月,国美以36.5亿元全面托管大中电器。

2008年,鹏润系共花费6.7亿元资金收购三联商社19.7%的股权,并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2008年10月,黄光裕以430亿元身家第三次荣登“胡润富豪榜”。

2008年11月,黄光裕因涉嫌经济犯罪接受警方调查,国美首席财务官周亚飞一同接受调查。随后,其兄黄俊钦、中关村董事长许钟民也因涉嫌经济犯罪被北京警方带走调查。

2009年1月18日,国美电器在港交所(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通称香港交易所)发布公告称,黄光裕辞去董事职务,终止董事会主席的身份,同时由陈晓接任董事局主席,并兼任行政总裁。

黄光裕的成功,是时代与制度的产物。

鹏润系的失败,同样是时代与制度的产物。

对国美的观察,就是对商业规则演变的观察。

对黄光裕的思考,就是对中国企业家行为模式的思考。

国美与黄光裕的资本故事,是经济制度改革过程中最鲜活的标本。

这是一个只有在童话或神话传说中才能看到的故事。

一个来自遥远乡下的少年,在一片全然陌生的土地上白手起家。在浑然无序的时代,他深信强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于是,在他的整个青年时代,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少年如何凭借浑然天成的智慧,以狡黠而游移的手段打造出一个庞大的帝国,将竞争对手一一收归麾下,最终三度成为这个国家最富有的人。他以独有的魅力与强势,成为一代人的崇拜对象。

但是,这个帝国的缔造者,最终还是失陷在他的帝国中。他的狡黠与机变冲撞了法律的藩篱,令自己成了一个深陷囹圄的罪犯。

这实在是一个太过跌宕起伏的故事。当如此戏剧化的情节发生在我们身边时,即便多年过后,我们仍然可以感到余味深沉。

一个广东人的北漂故事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鹏润系”不是一个知名度很高的词汇,可是构成这个系族的主要成员,却有一个人人耳熟能详的名字:国美。直到今天,国美都是中国市场上备受人们认可的电器零售卖场。如果要追溯这家企业的历史,那么1987年应当被视为它的开始。

1987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长达9年。在民营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政治气氛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淡,取而代之的是对致富的渴望,对物质享受的更高追求。这种变化,开始将中国人的生活引向一个全新的境界。

1987年3月,北京珠市口国美服装店老板黄光裕突然作出了一个决定:让服装店转行卖电器。在此之前,这家小服装店一直是服装和电器混合经营,结果服装的销路始终不佳,而家用电器的销路却出乎意料的好。这种小状况最终成为一家伟大企业诞生的契机。

此时的黄光裕是一个18岁的少年。他出生在广东汕头的一个小村子,自幼家境贫困,甚至连家里招待客人都要出去赊米借菜。为了贴补家用,幼年时代的黄光裕不得不做一些捡废品之类的零工。1985年,初中还没毕业的黄光裕跟着大他4岁的哥哥离家做买卖。兄弟俩带着一堆走私来的电子表、录音机一路北上,在内蒙古兜售一空,竟然赚了几千元钱。1986年,梦想着干一番大事业的黄光裕来到了北京,在很偶然的情况下,他找到了一家位于前门珠市口东大街的服装店。经过商量,黄氏兄弟包下了这家一百平方米的店面,正式做起了服装生意。那时,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广东地区的港式服装开始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做服装生意有面料、款式和季节的讲究,这些问题常常让批来的衣服成为滞销货。有过电器销售经验的黄氏兄弟,便很自然地想到了混业经营电器的办法。黄光裕的老家地处潮汕,彼时虽然贫穷,却因为濒海又靠近深圳经济特区,因此有着数量众多、物美价廉的走私家电。而在物质上刚刚富裕起来的北京市民,家庭消费也开始逐渐复苏,电器成为了最受欢迎的紧俏商品。可以说,黄氏兄弟赶上了一个非常理想的时机。

当时的国美服装店,其实并没有什么深厚的根底,黄光裕兄弟敢于将经营领域转向电器,主要原因仍然在于他们对形势的准确判断。1987年3月,服装店的牌子被摘下,国美的名字却被保留了下来。而这时,兄弟俩手头的资金已经告罄,用什么进货,进了货后会不会被查封,对这些问题,二人心里都没有底。那时在北京,像国美这样的小电器店足有上百家,竞争压力很大。不过,黄光裕对此却有他自己的办法。他找到一群潮汕老乡,对他们讲明自己在资金上有困难,于是,这些朋友、老乡们便允许他先拿货,等到卖出之后再付款。黄光裕又小心翼翼地选择那些已经补办了合法手续的走私家电卖家,他们甚至能提供正规的发票,因此工商部门对其也较少纠缠。日后,黄光裕也颇为无奈地承认:“那时候没能力,也没资格去认识有背景的人,你岁数那么小,去跟局长说话,别人认为你是小孩,谁跟你说话!”从日后来看,黄光裕当时的办法可谓英明。用走私货品保证了低成本的同时,店铺又不会因为这种不合法的行为而遭受查处,国美因此获得了相当旺盛的生命力。

黄光裕与其兄在经营上另一个堪称英明的办法是坚持零售与薄利的路子。20世纪80年代后期,无论是国有商场还是个体小店,只要手里有家电就完全不必发愁销路,因此许多商场都拼命加价。黄光裕经过观察,认为国美的资本少、渠道窄,不宜大批进货、长期存放,因此只要有钱可赚,就可以卖给消费者。这一策略为国美带来了非常稳定而丰厚的现金流,日后黄光裕进军资本市场时,这时的积累正是他最大的优势之一。

在对进货的掌控上,黄光裕则采用了货源监控的办法。他在国美位于广东的主要货源地都安排了人手。在1987年夏天发生的电器大战中,黄光裕甚至亲自骑上自行车,顶着高温穿梭于北京各个网点,为的是得到竞争对手的商品信息。因此,任何价格上发生的变化,国美总是能够及时作出调整,而那些国有商场却死守定价一成不变,自然损失大量客户。

在开业后不久,黄光裕突然想到,可以用打广告的方式来为国美电器店作宣传。于是,他跑到《北京晚报》,花了几十元钱在市场集锦栏打出一则“买电器,到国美”的广告。这条只标有店址、电话和乘车线路的广告在晚报上刊出后,居然效果不凡,在几天之内店里的销量猛增了100多件。

尝到甜头的黄光裕立刻意识到了广告的威力。1987年7月,他分别找到《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要求在报纸的空白中缝上打广告。广告最顶端是简洁明快的“买电器,到国美”广告语,同时坚持每周刊登各类电器的最新价格,广告俨然成为一份颇具影响力的市场手册。在今天看来,这样的手段说不上新颖,然而在彼时,国人对广告的认识还停留在“卖不掉的货才要打广告”的阶段,黄光裕的做法确实是独特之举。当其他经营者纷纷醒悟并试图效仿的时候,却发现国美电器店早就趁着价格便宜,一口气签下了10年的广告合同。只有初中文化的黄光裕在营销上的天才表现,实在令人由衷钦佩。日后,他十分得意地对记者说:“在报纸上打电器广告,我是第一个;电器厂商和零售店联合打广告,我是第一个;厂商提供样品展示,国美是第一家;开设相应的产品专柜,国美还是第一家。后来,这些都是家电卖场的标准模式。”

黄光裕日后在资本市场上所展现出来的机变与才干,就可以通过这样的一个细节来说明。在电器店挂牌后不久,各种注册手续和装修就耗尽了他几万元本钱,而能从老乡那里拿来的货数量又很有限,稀少的货品让柜台里显得空空荡荡,实在撑不起一家上下两层的店面。最后,黄光裕非常机灵地想出一个主意—他找来许多大大小小的家电纸箱,摆在店铺的货架子上,同时把为数不多的货物当成样品,摆在柜台的显眼处。这一招瞒天过海竟然奏效,来来往往的顾客看到纸箱,都以为国美货源丰富却又供不应求。黄光裕借机推出预定业务,在短短一个春节假期便成功地销售出大批家电,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资金问题。

黄光裕真正的好运气,开始于1988年。

1988年3月,中央政府宣布取消物价双轨制,进行“物价闯关”。这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尝试,很快便处于失控状态,各地物价疯涨。与此相伴的是严重的通货膨胀。根据国家物价局相关档案的记载:“1988年成为了我国自1950年以来,物价上涨幅度最大、通货膨胀明显加剧的一年。”这样的情形,自然引发了公众的恐慌心理,继而引发了社会上的大规模抢购风潮。根据当时报纸的记录:“人们像昏了头一样,见东西就买,既抢购保值商品,也抢购基本消费品,连滞销的都不放过,电视机有图像就抱,电风扇能转就买,电冰箱有冷气就要。”

在这样的抢购热潮下,所有电器工厂的存货不分型号、款式,都被迅速拉出库房,摆上零售商场的柜台。国美的生意也因此变得热火朝天。从5月份开始的整个夏天里,被视为最佳保值商品的电器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电器价格竟然能在一天之内连涨三级,一台彩电即使从400元涨到

2000元,仍然有人为其大打出手。通货膨胀诱发抢购风,得意的是喜笑颜开的家电零售商家,国美自然也狠赚了一笔。

在这次抢购热潮中,各个商家都大量囤货,国美也拿出了全部的流动资金囤货。但当国美库房真的被堆满的时候,黄氏兄弟却突然产生了不祥的预感,两人最终决定,国美率先开仓低价放货,用低廉的价格将库存售尽。果然,第二年经济形势骤然冷却,商品从热销陡然成为滞销。到1988年11月,全国彩电库存量就增加到了172万台,那些大量囤积的商家来不及反应,便遭到了灭顶之灾。

精打细算加上好运气,让国美如同滚雪球一般成长,而经济的发展大势最终成就了国美。在此后两三年的时间里,国美在北京陆续增开了数家分店。到1992年,国美几家电器店的销售额已达2亿元。放眼全国,如日中天的健力宝产值刚刚突破10亿元,许多日后名声大振的企业,此时还处在举步维艰的创业阶段,而黄光裕以区区几家门店便斩获如此战绩,一下子坐稳了家电零售业大佬的宝座。

资本市场里的新兵

在1999年之前,黄光裕从未想过与资本市场发生联系。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黄光裕将国美做成了国内一等一的家电连锁卖场企业,然而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黄氏兄弟因为投资观念上的差异,最终分道扬镳。哥哥黄俊钦另立门户,成立了新恒基地产公司。对此,黄光裕后来的解释是:“黄俊钦的想法很不错,他现在做IT、房地产、资本运营三块。我们有各自的市场定位、发展方向和经营方法,应该说是两个趋势。”

从后来的事实看,黄光裕的说法显然不大贴切,因为就在分家三年之后,他就成立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这家注册资本1000万元的“国美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国美地产)正是后来鹏润地产的前身。而黄光裕在资本运营方面折腾出来的动静,一点儿都不逊色于其兄。

1996年,中国的房地产业刚刚露出一丝苗头,在中央提出把住宅产业化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后,一直半死不活的房地产业顿时来到了一个转折点。这个时候,一些企业纷纷将资金投入房产领域,如日后在资本市场上威风八面的泰跃系,正是在这一时期完成了企业的定性。商业嗅觉敏锐的黄光裕无疑看到了这一趋势。他先是成立了专门的房地产公司,随后又亲自敲定地产项目,很快,国美就拟定了进军房地产行业的战略。

日后,国美的研究者们认为,这其实正是黄光裕最终涉足资本市场的原因:他实在是一个富于赌博气质的商人。日积月累式的家电连锁尽管利润稳定,却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胃口,一掷千金的地产项目才更匹配其豪爽性情。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手中的筹码实在是太过丰厚。

1997年,国美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0亿元,由于有多达数月的还款账期,国美因此可以长时间地保持一笔丰厚的账面资金。这样庞大的现金流,实在是让黄光裕心痒不已。他想要让这笔钱发挥出最大的作用,能同时提供固定资产和高利润的房地产业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多年之后,黄光裕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并不否认这一点:“这笔巨大的现金就在我这儿,谁也说不清它是谁的,如果不加以利用,岂不是一种机械的经商头脑?”在房地产业取得高收益后,其利润还可以反哺家电零售业。从这个逻辑出发,黄光裕日后进军股市、坐庄上市公司、炒期货等种种行为,都不过是他个人思维方式与性格的映射。

黄光裕在地产业的初次试水并不算太成功,他开发的第一个项目是位于北京西二环附近的鹏润家园。这个前前后后投入了12亿元的项目,最终却只卖了不到20亿元,远低于同期行业内平均赢利。由于户型偏大,尽管打出了5折的招牌,后期销售仍然不很理想。这次试水还差一点把国美拖进资金泥潭。不过,黄光裕对此似乎并不介意,地产行业大起大落的特性,实在是太对他的胃口了。1998年底,国美买下了黄俊钦开发的写字楼—位于北京朝阳区霄云路26号的鹏润大厦。直到今天,这栋位于北京最繁华商业区的32层大楼,依然是黄光裕的大本营所在地。

就在黄光裕正式进军地产业的时候,中国商业界的环境突然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国有企业逐渐陷入困顿,许多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开始趁机将国有企业廉价改造,这其中既有来自政府的默许,也有来自国企内部的逐利动力。最常见的就是通过股权转让的方式,将民营资本引入国企的上市部分,再通过多次置换、配股等手段,完成整个企业的民营化。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老总以及活跃在证券市场上的资本炒家,也十分热衷于这样的游戏。他们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低成本扩大企业规模的机会。正因为如此,在1999年到2005年的几年时间里,借壳上市成为了中国资本市场上一股空前的热浪。

在这股热浪当中,许多资本炒家乘隙而入,以资本市场为放大器,竟能白手获得丰厚的国有资产,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搭建起规模宏大的企业集群。如格林柯尔的顾雏军正是在收购了科龙集团之后,一面利用科龙的庞大现金流,一面靠科龙丰厚的固定资产做质押,在短短数年的时间内造系

成功。

对于黄光裕而言,这样的景象无疑太过诱人。这种以资本运作来完成企业扩张的方式,正是他梦寐以求的。

促使黄光裕进军股市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资金。1999年,国美开始了向全国扩张的步伐,先后在天津、上海等地开设多家连锁店。店开得太多,资金上自然吃紧。而且,国美每家店面都在那些最热闹的地段,在店面装修上也尽量追求完美,其投入自然巨大。尽管国美并不缺乏资金,但仅仅靠自有资金来实现扩张,速度显然太慢。何况,国美并不是当时国内唯一的家电连锁卖场企业。稍晚于它创业的苏宁电器,在这一年也开始了全国性的扩张,这给黄光裕带来了不小压力。

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黄光裕在1999年成立了鹏润投资有限公司,决意进军资本市场。日后,威风八面的“鹏润系”正是由此开始了征战资本市场的历程。

和一些单纯的资本炒家相比,黄光裕有很多优越的条件。正如前面所说,作为一家销售连锁企业的当家人,他拥有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可以在任何时间调来资金投入资本市场。在一次闲谈中他甚至透露:“我能提供大规模的短期融资,不过一定要限定在三个月之内,超过三个月就不行了。”除此之外,他还拥有不错的贷款授信。黄光裕在1993年与现任妻子杜鹃结婚,后者在金融圈内拥有丰厚人脉—国美开发鹏润家园项目遭遇资金危机时,正是在杜鹃的帮助下从银行贷出了3亿多元才摆脱困境。在鹏润的麾下不仅有国美集团,同时还有国美地产大量可供申请贷款的项目,因此,鹏润进军资本市场,并不必像一些资本炒家那样运用灰色手段。

对于资本市场与实业的关系,出身零售业的黄光裕也有着自己的理解。日后我们不难看出,尽管黄光裕专事资本运作,对零售业务很少顾及,国美集团的制度建设却始终没有落下。在一批职业经理人的努力下,国美逐渐成长为一家现代化的企业。日后,即使黄光裕锒铛入狱,国美被逼向绝境,也仅仅慌乱了片刻便恢复正常运营。

在真正尝试着进军资本市场之前,黄光裕本人做足了功课。据国美高层说,尽管黄光裕本人初中肄业,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他开始大量阅读关于资本市场、石油期货、人民币汇率、股票操作等方面的书籍。对凡是与资本有关的事物,他都表现出异常浓厚的兴趣和认真的学习态度。这些书籍或许没能对鹏润系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却让黄光裕对实业与资本市场有了非常透彻的了解。然而真正改变黄光裕命运的事,发生在1996年。在这一年,通过朋友的介绍,黄光裕结识了一个非常神奇的人物。

这个神奇的人物是香港立法会议员詹培忠,此人早年投身香港证券业,多年之后成为著名的资本炒家。他专门收购存在问题的上市小企业,通过注资等方式将其重组,改造一新后再出售赚钱,在香港金融圈里人脉深广,因此得名“金牌壳王”。黄光裕虽然不是金融圈内人士,但他的聪慧及超强的执行能力显然得到了“老壳王”的赏识。据说,詹培忠对自己的潮汕小老乡黄光裕赞不绝口:“这个后生仔够胆,又能拼,加上少少运气,就能行出条大路。”在与詹培忠的交往中,黄光裕学到了许多闻所未闻的资本运作手段。更重要的是,在詹培忠的帮助下,黄光裕获得了一个宝贵的壳资源—京华自动化。在2000年底,黄光裕成为了这家香港上市公司的股东之一。

在此之后,按照詹培忠的指点,黄光裕开始不断地将一些物业、工程项目注入京华自动化,来一步步换取股份。与此同时,他又成立了一家名叫鹏泰的投资公司作为旗下的第二个资本平台。2002年3月,通过注入资产、配股等方式,黄光裕终于成为京华自动化的第一大股东,京华自动化也正式更名为“中国鹏润”。

将一家不大起眼、效益平平的香港上市公司重组,在2002年前后实在算不上什么大事件,可是,对于黄光裕而言,这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突破。在此之前,纵使他把国美做到一等一的水平,也只是一个十分出色的渠道商,只能在一方天地里称王称霸。可是,当他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主人时,一扇实业与金融两个板块之间的大门便被打开了,国美、国美地产以及上市公司中国鹏润,结成了一个互为依托的有机体。黄光裕的资本生涯自此揭开了全新的一页。

2002年,黄光裕凭借麾下多个项目及上市公司,入选“2002年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以15亿元人民币名列第27位。

黄光裕迷上资本运作

“老壳王”詹培忠曾在许多人面前夸奖黄光裕聪慧过人,“很多事一说便懂”。的确,黄光裕的资本嗅觉与精干的操作能力,对于领悟资本运作的技巧大有帮助,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对资本运作有一种特殊的热爱。据国美高层透露,黄光裕会直接指导操盘,经常在开会的时候向操盘手下令买进卖出,甚至在关键时刻亲自下单。

对于一般的中小资本炒家而言,无论是亲自下单建仓,还是亲自动手出货,都不是什么稀奇事。可是,这样的事发生在一个名列福布斯排行榜的富豪身上,特别当他是一个家电零售业巨头的时候,这样的倾向无疑是危

险的。

对于中国的商业人物而言,“距离资本市场越远越好”是一个误导了太多人的说法。在他们当中,我们看到了对资本市场善加利用而崛起的人,看到了没能把握机会最终失陷的人,看到了大肆投机套利出逃的人,也看到了难圆谎言而崩盘的人。只有那些能够在实业与金融两者间把握好分寸的商业人物,才能最终成就卓越。

黄光裕出身零售业,在这个问题上,他显然比一般资本炒家认识得更深。可是,天性嗜赌的他实在是太过于钟情资本运作,酷爱那种手起刀落的收购与出售行为,以至于陷得太深,毫无纠偏的可能。

2002年11月7日,黄光裕旗下新成立不久的鹏泰投资有限公司,正式入主内蒙古宁城老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正是鹏润系在大陆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宁城老窖”。通过受让内蒙古宁城县国有资产管理局的国有股,鹏泰在宁城老窖中的持股比例高达71.1%。在收购之后,黄光裕便开始着手对其进行重组。

从表面上看,在大陆A股市场的这次上市,实在是一招不明智的臭棋。宁城老窖债务债权关系复杂,地处偏远,其主业白酒产销不见振作,号称的生物科技研究基本只是一个幌子,资产状况也很糟糕,因此从理论上说,其融资能力并不理想。可是,黄光裕还是用4亿元将它买了下来。而且,当他面对财经媒体的质询时,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你觉得贵吗?”

从日后的发展来看,尽管鹏润系并没有从这次买壳上市中得到多少好处,但对于黄光裕而言,这却是一次相当宝贵的练兵机会,有了“京华自动化”及“宁城老窖”的经验作为铺垫,鹏润系即将开始其在资本市场上最炫目的一次表演。

在资本市场折腾不休的同时,黄光裕并没有放松对国美这块老根据地的经营。尽管国美依然是一家家族色彩浓厚的企业,但其高级管理层却能力颇强,正是在他们的打理下,国美才逐渐成长为一家现代化的零售连锁企业。

2003年2月,国美拿下了中国家电零售企业销售额第一名,在连锁经营企业中排名第4。同年,国美在全国的直营门店超过百家。国美引以为傲的连锁制度基础,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奠定下来的。

黄光裕之所以一直没有放弃主营的家电连锁,除了精耕多年,感情深厚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即是:国美一贯的低价快速销售策略,提供了充沛的现金流。这可以保证国美利用资金快速扩张门店,同时,门店越多,意味着可以截留的资金越多。随着国美销售总量的增加,账面上的现金也就越来越多,由此循环往复,会给整个鹏润系的资本运作带来良性效应。

于是,从2003年开始,国美积极地实施销售网络铺设战略,其门店数量急速扩张,已经延伸到一部分二线城市。与此同时,国美的现金流量也与日俱增。这一时期的国美,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壮大阶段。黄光裕看准了这个势头,决定借助这一大好时机,在资本市场上完成一次漂亮的大动作。

2003年,国美突然爆出重大新闻—国美电器完成重组,一个崭新的国美电器集团出现在外界面前。在这场重组中,黄光裕先是成立了“北京鹏润亿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鹏润亿福),然后用这家由他100%控股的公司,装下了北京、天津、济南、广州、重庆等地共18家分公司的国美电器。在新国美电器中,鹏润亿福持有65%的股份,黄光裕直接持有剩余35%的股份。这样一来,一个产权清晰的“新国美”就诞生了。

就在人们纷纷猜测黄光裕此举究竟为何的时候,他再一次做出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情。黄光裕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成立了一家离岸公司“海洋城”,通过在该地注册的“国美控股”100%掌控“海洋城”。2004年4月20日,北京鹏润亿福将所持国美电器65%的股权转让给“海洋城”,使国美电器变成了一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

当黄光裕走完他的最后一步棋时,人们才看清他的真实目的—由“京华自动化”更名而来的“中国鹏润”,正式以83亿元的高价收购了中外合资企业“海洋城”。由此,国美以一种曲折又复杂的方式,绕过了中国证监会、商务部、香港银监会的重重规定,于2004年6月巧妙地在香港借壳上市。

黄光裕在资本市场上的卓越想象力和操作才能,在这个案例中显现无遗。在整个过程中,无论是中国鹏润,还是黄光裕本人,都没有花一分钱。黄光裕只是将国美电器的94家门店,以83亿元的价格打包出售给自己控制的中国鹏润,并完成了国美电器在香港的上市。交易完成后,黄光裕对中国鹏润的持股量由66.9%猛增至74.9%。随后更名为“国美电器”的中国鹏润,市值也陡然猛增,中间虚增出来的部分,自然由流通盘中的中小股东埋单了。

在财经作家张小平所著的《首富真相》一书中,作者认为,收购国美电器是定向增发,并没有让小股东出钱,但小股东拥有股票的比例稀释了,这等于是变相损害了小股东的利益。这样看起来,比起那些在二级市场上炒作的土财主式庄家,坐庄对敲、自弹自唱拉升股价的资本炒家,黄光裕的乍然出手高明得多。正因为如此,鹏润系也比绝大多数资本系族更持久、更稳固,所获的利益也更多。

在香港借壳上市成功,得益最大的自然是黄光裕本人,作为“国美电器”的大股东,他急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抛股套现。根据资料,从2004年9月底起4年左右的时间里,黄光裕抛售国美电器的股份套现达到6次之多。最后一次套现是在2008年9月21日,黄光裕以每股13.74港元出售了1.7亿股股份,套现23.36亿港元。在“2008胡润套现富豪榜”上,黄光裕的历年套现总额由2007年的93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35亿元,再次成为中国手头现金最多的企业家。

2004年10月,黄光裕凭借着名下诸多上市公司和地产项目,以105亿元身家荣登2004年胡润“中国大陆富豪榜”榜首,成为中国首富。同年11月,由于国美的出色营销,黄光裕当选“2004年度中国十大营销人物”。借助资本市场的推动效应,从2004年6月到2005年6月的一年间,国美电器上市部分的门市店由94家增至169家,增加了75家;非上市部分的门市店由37家增至112家,增加了75家;整个集团一年间门市店合计增加了150家之多。更重要的是,在苏宁电器还在为登陆深交所中小企业板苦苦努力的时候,鹏润已经初步搭建成了一个市值巨大的资本系族雏形,无疑将苏宁电器这个潜在的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在这一年里,无论作为一个致力于零售业经营的企业家,还是作为一个在资本市场上翻云覆雨的资本炒家,黄光裕都交上了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

有需要的朋友,喜欢战法的,关注头条号,私信发送“战法”两字即可,会分享给大家。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