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资总额只占GDP8%?经济学家怎会错得这么离谱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夏长江】

常有文章比较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收入……国际比较的基本原则是必须指标统一、方法统一、口径统一;否则,得不出准确的结论!

一、人均可支配收入

有专业财经人士用发达国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指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于可支配总收入除以平均人口,可支配总收入是四部门的,即住户、政府、企业(非金融、金融)和非盈利机构;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是一个部门的,重要的是,还有统计方法及口径问题。

可支配收入构成:

中国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

国际可支配收入=雇员收入+自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家庭生产净值(家政、耐用消费品、自住房,自服务)。

中国可支配收入构成与国际组织的比较,中国有四项,国际组织多一项(家庭生产),且第一项名称和口径并不相同。涉及可支配收入主要有三个指标:

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国际组织的统计口径远大于中国,按中国的统计方法1,居民可支配收入与GDP的比,中国为44%,美国为38%(美国在职员工的商业医保也是强制的,如扣除,比例更小)。按国际组织方法2统计,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与GDP的比至少增加10个百分点。

2.住户部门人均可支配收入3。即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除以平均人口(国家统计局非金融资金流量表)。有学者注意到居民可支配收入小于住户可支配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住户可支配收入的72%),但认为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家庭调查时有漏、瞒、误等情况,而住户可支配收入是用大数据,统计误差小……其实,还有统计方法及口径不同。

住户包括家庭户、集体户、农户、农场、个体户、个人独资公司、合伙公司、免税合作社(免税合作社包括农业合作社、农村电力合作社、独立农村电话合作社等)。注意,住户部门财产收入不包括房租,记在住户部门营业盈余。住户部门可支配收入与GDP的比,中国为60.7%,23个发达国家(剔葡萄牙)几何平均不超过65%。

3.人均个人可支配收入4。这是美国普查局推出的指标,这个指标与国际组织可支配的主要区别是,美国只扣除个人缴纳的个税、财产税和车牌税,不扣除社保。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与GDP的比为75.8%。

国际组织的可支配收入与中国比较,主要有几个不同:

1.国际组织有耐用消费品自服务(净值),如汽车、洗衣机,冰箱等,计算方法是耐用消费品折旧和返回价值(或出售价值)。美国家庭耐用消费品自服务(净值)占GDP的比为6.5个百分点(无计入GDP);中国无。

2.国际组织有家政自服务(净值),如做饭、洗衣、清扫、照顾老人、小孩、购物、园艺、小型修理、住宅周围干零活等,建议用同类雇佣人员的工资计。美国家庭非市场服务(净值)占GDP的比为16.7个百分点(无计入GDP);中国无。

3.国际组织有自住房服务(净值)。自住房服务净值就是虚拟租金,其计算方法是市场价格租金减成本(房贷利息、房屋保险、维修、财产税等),减折旧,加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有贫困家庭住房补贴、用于农村修路的财政支出,等等,美国计入GDP家庭自有住房虚拟租金占GDP的比为6.9个百分点(计入GDP)。

4.国际组织雇员收入口径远大于中国工资性收入。雇员收入有工资和薪金、(现金)奖金和小费、佣金和提成、董事费、利润有关的收益、员工股权收益、雇主提供的免费或补贴的商品和服务、遣散费和解雇费、雇主社会保险缴款等。

二、职工工资、雇员报酬和劳动者报酬

统计就业人员,按身份分为雇员、自就业和雇主。中国将雇员称为职工,自就业包括自由就业(如无单位的作家、画家、设计人员等)、农业自营(农牧渔林)、非农自营(个体户主)。

特别要注意个体就业,个体就业有自就业、有雇员,如夫妻共同经营一个餐馆,一个统计为自营,一个统计为雇员(实际统计时,国家统计局估算三分之一是雇员)。由于自营业的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不易区分,在实际核算中按一定比例进行划分。中国雇主是总就业的1%,个体就业是总就业的17.5%,非农自就业是总就业的10%……

有经济学家说,中国工资总额与GDP的比是8%,低于非洲。国家统计局将职工分为城镇非私单位、城镇私营单位、农村单位(多是私营企业),中国职工总额是三项之和,国家统计局公布城镇非私单位的工资总额,仅此一项与GDP的比就达16%;更重要的是,其所举各国的数据并不是工资总额,而是雇员报酬。

雇员报酬的口径比工资大很多(比雇员收入还大),雇员报酬相当雇员收入,加雇主自愿保障计划(养老、健康、人寿、失业、补偿等,如中国的年金、商业健康保险、延迟养老保险等),加财政支付的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离退休金(视为单位缴纳的社会养老保险),等等。

国内学界曾热烈讨论的“中国职工报酬占GDP的比”的问题,认为中国职工报酬不断下降、资本收益不断上升。

但考察测量GDP的收入法:中国是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净盈余+固定资产折旧;有的国家的是雇员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净盈余+固定资产折旧。

中外主要有两个区别,即中国是劳动者报酬,外国是雇员报酬;中国营业净盈余主要属法人企业;外国的属法人企业和自营者(含非法人企业)。

改革开改以来,中国个体工商业不断发展,职工比例下降、个体就业比例上升,但个体就业中也有雇员,雇员报酬也随经济的发展而增长。同时,职工和自就业者都是劳动者,国家统计局一直用劳动者报酬(不用职工报酬)。劳动者报酬与GDP的比,多年来,围绕50%在一定幅度波动,国际劳工组织数据与国家统计局相近。

三、税后工资

国内常引用有关国家的工资数据,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国际劳工组织的;一个是经合组织的,其数据大于国际劳工组织的,主要原因是加单位或雇主现缴纳的社保(有人误以为是全职的)。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中国数据是城镇非私单位平均工资,其它国家是不是全体职工的,不确定。为真实反映中国平均工资,根据统计资料,估算中国职工平均工资(城镇单位、私营单位和农村单位),约是4735元/月。

中国平均工资排名与人均GDP排名相近(国际劳工组织用的是城镇非私单位,排名更靠前),但税(费)后工资要提前几名,得益于中国的税费率较低。发达国家的工资税和社保缴费率较高,23个发达国家的税费率几何平均为26%(社保费率8%,工资税率17%),是中国的2.4倍。

中国城镇职工个人缴纳社保费率约10.43%(养老8%、医保2%、失业0.43%)。2017年,个税计征办法:起征点为3500元/月,扣除上年社平工资计算的三险一金;平均工资税约0.3%,税费率不超过11%。

中国个人所得税法修订后(2019年),国务院《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办法》等规定,(1)起征点为5000元/月。(2)扣除个人缴纳的三险一金。(3)六专项扣除。2019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暂定两年内对综合所得年收入不超过12万元(1万/月)或年度补税金额较低的纳税人,免除汇算清缴义务。

分析部分国家工资表可知:

(1)发达国家税(费)后购买力平价工资,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高。2017年,23个发达国家购买力平价税费后平均工资约10455人民币/月,比中国高1.48倍。瑞士最高,约17752人民币元/月;意大利最低,约7605人民币/月。美国约11408人民币/月,比中国高1.7倍,但中国工资增长率较高 ,近两年降为9.5%,而美国等在2.5%左右,中国追赶趋势明显。

(2)中国部分人群工资已达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一般情况,大城市物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价格较高的主要是服务业(理发、维修)、学前教育、房租、住宅(消费支出不含购买住宅,用历年储蓄,消费价格也不含);很多商品是一级代理批发,价格并不高;最明显的是公共服务价格较低,如公交、水电汽燃等,因为财力充足、补贴力度大;并且,学费、医疗价格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不乱收费,同时公立、单位、普惠性幼儿园的比例较大。

据中国购买力平价专家余芳东(国家统计局国际比较项目组织者)的研究,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的消费平均价格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左右。在一线城市,税(费)后工资超过1.3万元,就不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如果已有房有车(发达国家家庭负债比中国重),生活超过一些发达国家。

(3)人们印象中的少数发达国家已低于中国。如葡萄牙,税费后购买力平价工资仅为3914人民币/月,希腊工资也不高。

(4)原苏东国家,波兰最多,约6744人民币/月;最少的是保加利亚,已远低于中国;原苏联分裂的各国多数低于中国。

居民可支配收入也会影响到结余:它减去居民消费等于结余,因此,结余与收入有关,也与消费有关。据购买力平价知识,价格水平指数=购买力平价因子/汇率,23个发达国家的消费价格几何平均是中国1.83倍,中国消费价格是美国的58%,是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居民结余(储蓄)率远超过发达国家,是其两倍(发达国家家庭储蓄率几何平均为18%,中国为36.2%)。有国外研究者认为,中国家庭收入、消费、储蓄等数据有矛盾,存在家庭调查时瞒报(自家填报)、拒统(高收入家庭婉拒样本)情况,亦有政府个人(转移)消费没全部记入居民消费(记在政府公共消费),低估了中国消费水平……

改革开改以来,中国居民收入、职工工资增长迅速,已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今后增长过程中,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农民、特别是老农民收入非常重要,但稳定物价、减少税费,也是多难选择!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统计局《住户收支与生活状况调查方案》(2013年新口径)

【2】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经合组织(堪培拉集团)《家庭收入统计手册》第二版

【3】国家统计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016

【4】美国经济分析局《国家个人收入和就业:概念、数据源和统计方法》2018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