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锄头穿上“白大褂”那年,新场村王银妹家就脱贫了

 11月28日午饭后,穿起白大褂,提着工具箱,骑上摩托车,古蔺县大村镇新场村六组村民王银妹和丈夫雷定勇,来到同组66岁老人李相奎家中。王银妹不是医生,而是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居家养老服务部工作人员,此行的目的是为李相奎老人理发、修指甲、量血压。


微信图片_20191226150154.jpg

王银妹在为李相奎老人理发。

2017年,把几亩土地流转给村上发展猕猴桃产业后,王银妹和丈夫放下锄头,专职为本村或邻村老人提供家政服务,一年下来,两人获得了2.4万元的报酬。当年,王银妹家脱贫了,因为有了固定收入,全家老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农民转变为服务者,再到快速脱贫,王银妹家发生变化的力量来自于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居家养老服务部。


按照国家政策,60岁以上散居特困人员,60岁以上居家养老城乡低收入家庭中的失能、失智、伤残、独居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城乡低收入家庭中80岁以上居家老年人,每年享有居家养老服务资金300元。


以前,其他乡镇通过购买社会服务为这些老人提供家政服务。“既然社会企业可以提供服务,我们村里的公司为什么不能提供服务呢?这样还可以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2017年,大村镇党委、政府创新思路、大胆探索,在集体经济薄弱的新场村和菜田村联合成立了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居家养老服务部,吸纳有服务能力的贫困户加入,让全镇符合政策的老人享受到优质的上门家政服务。


微信图片_20191226150157.jpg

新场村的交通路网也在不断完善和加密。

后来,经过严格筛选和现场考试,包括王银妹和丈夫在内的10名贫困户脱颖而出,在专业培训后,成为了居家养老服务部的第一批员工,统一着装、统一工具、统一工作牌,每年不定期地分三次为全镇几百名符合政策的老人打扫卫生、看病护理、代缴费用、代买日常用品、讲解健康知识等,每次有100元的费用。


“这其中有40元是自己的工资、有40元是两个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收入,其余的是购买工具等的费用。”王银妹和丈夫热情、能干,在居家养老服务部实施分片区、网格化为老人提供精准服务时,申请到了新场村、中乐村、坳上村和丰水村的居家养老服务任务。身穿白大褂、手提工具箱,王银妹和同事们不仅成为这些老人家中的常客,进村入户的他们也是大山深处的一道特殊风景线。


这类居家养老服务也有严格的管理。每次服务后要填写服务项目确认表,由被服务对象本人签字确认。县民政局和镇民政办会随机抽查被服务对象,了解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


服务产生的费用实行报账制,县民政局每年对服务项目验收合格后,才将居家养老服务资金划到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账户,再由其按规定再分配。


微信图片_20191226150200.jpg

如今新场村猕猴桃产业也发展起来了。

从2017年到现在,两个村的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居家养老服务部服务了全镇2000多名老人共6000多人/次,实现营收60万元。除去服务人员的工资等费用,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获得了24万元的收入。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又为村里的发展提供了支撑。现在,新场村基础设施完善了、支柱产业也有了。


新场村党支部书记、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居家养老服务部主任向东说,接下来将进一步优化服务质量、开拓服务市场,把居家养老服务业务延伸至周边乡镇。同时,吸纳更多有服务能力的贫困户加入,推动贫困户和村集体经济再增收、再发展。


>>记者手记

“既然社会企业可以提供服务,我们村里的公司为什么不能提供服务呢?”大村镇以不服输的精神,善于发现和利用身边的资源、条件,创新发展思路和管理机制,探索出了适合新场村的居家养老服务,这既增加了贫困户的就业岗位、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丰富了乡村业态,为下一步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和后劲。


实践证明,尽管脱贫攻坚难度大,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本着发展的初心、为民服务的初心,只要我们无私无畏,打破思维禁锢的藩篱,大胆闯、大胆试,就一定能在潜力巨大的广大农村创造出更多发展路径和模式,为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泸州日报记者 罗森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