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鸿茅药酒颁奖“把关不严”,中药协的致歉信,能豁免自己的责任吗?

针对《中国中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引发的舆情事件,中国中药协会26日正式发布致歉函。致歉函称:“因把关不严,在表彰环节出现了争议较大的入选企业和个人,引发公众批评。在此,我们对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以及对中药行业发展所带来的困扰,诚恳道歉!”

此前,在由中国中药协会主办的“2019中国中药创新发展论坛暨《中国中药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布会”上,备受争议的鸿茅药业与鸿茅药业副总裁鲍东奇分别获得“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明星企业”和“2018年度履行社会责任年度人物奖”荣誉称号,引发舆论猛烈批评。

中药协的致歉信中,有两个关键词:责任和表彰。

既然是社会责任报告,就必须把“责任”二字挺在前,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评估,哪怕是极小的细节,也不能放过、不能忽视、不能想当然。按常理,只有社会责任心强的企业,才能够获得表彰。社会责任心不强——或被公众普遍认为责任心存疑的企业,如果也进行表彰,就不免引发种种猜测和疑虑。对此,主办方,理应给出明确的解释。

连日来的舆论风波中,中药协的态度一度强硬,除反问前来采访的媒体“这事有错吗”,还明确表示,“我们有我们的标准,不能公开”。直至非议声铺天盖地,其态度方才有了180度转变。但这封致歉信,表态语言虽诚恳,却仍回应公众的关切——当时的评选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评选究竟依据怎样的标准?

鸿茅并不是不能参加评比,也不是不能获奖,关键要给公众信服的理由。

尤其是“鸿茅药酒事件”发生以后,在公众强烈的质疑和担心情绪下,企业和相关方更应积极地采取措施,改善市场形象、提升产品品质。并且,这一切,应当在阳光下进行,接受充分的监督,才可能重塑形象、取信于民。

可惜,在这些方面,公众知之甚少。

即便企业真的作出了很多努力,因为缺乏足够的信息公开,特别是对公众关切缺乏回应,人们并不能感知企业的形象扭转。而作为行业组织的中药协,显然也没有深入考虑过评选事件潜在的影响。或者说,这样一项与公共利益不无关联的评比,评选者却根本没有把公众的意见和观感置于考虑范畴之内,引发争议是理所当然的。

而人们更深层次的担忧,例如评选背后是否有利益输送的可能,就更不是一纸致歉信就能回应的。

能够给社会争议极强的企业颁发荣誉,这份社会责任报告及表彰结果不仅草率,也可能存在不能够对外言表的东西。要排除这种可能,不能只听中药协单方的说法,而应当由有关方面组织专门力量对此次中药协的社会责任报告、评比表彰的过程、行为等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如果确有问题,更会证明公开调查的必要。

中药协的致歉信,更像是对舆情汹涌的回应。人们期待的,是其对真问题的回应,是深层的反思。同时,此事不仅与中药协一家有关,各类行业协会,也应引以为戒。

近年来,以行业协会举行的类似报告、评比表彰等很多很多,特别是“社会责任报告”,更是行业协会发挥作用的重要抓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社会责任报告缺乏责任心”的问题,并非个案。因此,必须以此次事件为抓手,进行一次全面的剖析和评估,看看行业协会等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到底责任心有多强;并通过这些报告,看看行业协会本身到底运转得怎么样。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作者:谭浩俊

微信编辑:大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