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建立使命清单,实施30项重大科技任务联合攻关

1月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2020年工作会议。会议显示,在过去的2019年里,中国农业科学院基础前沿研究再获突破。在《Science》《Nature》《Cell》《PNAS》等顶级刊物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1篇。原创杂交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为作物杂种优势固定研究与应用奠定基础。破解二倍体马铃薯自交衰退机制,有望从根本上颠覆马铃薯种植。发明单倍体诱导介导的基因编辑技术,可大大加快作物精准育种进程。揭示西甜瓜、桃、驯鹿、陆地棉等驯化演进历史,为种质创新与品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

核心技术攻关再添新进展。全面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三维结构,疫苗创制取得了阶段性突破。初步摸清了草地贪夜蛾迁飞危害规律,构建了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技术体系,为全国联防联控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自主培育高效瘦肉型中新白羽肉鸭配套系,打破进口品种垄断的局面;培育出无角牦牛新品种“阿什旦牦牛”,填补圈养牦牛育种空白。

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唐华俊在会议上表示,从保供给来看,当前,农业水土资源约束加剧,气候条件不确定因素增多,非洲猪瘟、草地贪夜蛾等重大动植物疫病风险增加,要确保粮食和生猪等稳产保供,农业科技要发挥关键作用。“对我院来讲,必须集中优势资源,在作物新品种培育、高产高效栽培、非洲猪瘟和草地贪夜蛾防控等方面强化技术攻关和转化,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尽快取得新突破。”

他提到,农业科技发展形势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出新要求。当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广泛渗透到农业农村各领域,全球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2019年,中国农业科技论文总体竞争力和专利总体竞争力均居全球第二。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提高到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

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唐华俊表示,原始创新不足,作物基因编辑、生物合成、干细胞育种、信息技术等前沿领域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严重,畜禽品种、部分高端农机或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稳定支持经费比例低,尤其是人员经费保障不够;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他强调,中国农科院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必须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强基础前沿研究、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努力抢占制高点、抓住发展主动权、打通科技与经济通道,不断提升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创新水平和创新效益,引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实现整体跃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的工作重点中,针对农业农村技术短板和“卡脖子”问题突出等现状,中国农科院系统梳理全院科技创新重点任务,突出重大科学问题和前沿性、颠覆性、关键共性技术,建立“使命清单”,组织实施30项左右重大科技任务联合攻关。

唐华俊在会议上表示,要进一步明确创新任务和重点。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重点在作物关键基因挖掘、作物分子聚合育种技术、高效固氮生物学、作物高光效育种、农业新材料、农情信息智能获取等领域超前部署,力争取得一批基础研究成果与重大科学发现,强化科技创新源头供给。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重点在“藏粮于技”、畜禽良种培育、农业重大疫病应急防控、农业绿色发展、智慧农业与智能农机装备等领域联合攻关,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技术。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重点在经济作物提质增效、优质乳工程、农产品营养与质量安全等领域联合攻关,加快产出一批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产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