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不住眼球何谈入脑入心?

  互联网时代是“注意力时代”,吸引注意力才能赢得流量、赢得未来。如何让受众多停留片刻,这并不容易。

  人们常说,宣传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入脑入心首先要入眼。

  如果我们写的文章、做的产品,都难以让广大受众喜欢,他们看了以后不知所云,或者感觉与己无关、空洞无物、缺乏水平,甚至连看都不想看,又何谈争取人心?

  同样,如果我们写的文章、做的产品,就在圈内循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难以有效抵达广大受众,又何谈争取人心?

  打个比喻,以前是在剧场里演出,大部分人坐在台下当观众,舞台上灯光闪耀。现在,大部分观众跑到大广场上去,自己开始表演,生产内容给别的同龄人看。如果我们仍然还自管自地在剧场里排练节目,不到广场上演出,实际上已经失去阵地。

  抓人眼球,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触达人心的核心能力。如果我们的话语入不了受众“法眼”,就不可能夺得人心。

  可现实情况是,移动端、手机屏已是众人目光的焦点,而我们的传播话语体系却还无法满足移动端、手机屏的阅读需要。这是因为,媒体融合改革大多还停留在相加阶段,主力军向主战场挺进步伐缓慢,我们发出的声音到不了小屏。

  表面岁月静好,实则暗流涌动。如果我们固守在“旧战壕”里重温“燃情岁月”,继续板着脸“对空言说”,而没有做好移动端的传播,忽视受众感受,那便是对“眼球”视而不见,把“人心”拱手让人,传统媒体发展的寒冬只会越来越冷。

  浙江肩负着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任。宣传工作如果不能形成与浙江地位相匹配的传播优势,就难以为浙江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因此,我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要分外强烈,再不出手,再不切换跑道,再不寻找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主战场,就有负于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的称号和使命。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我们应该做的是,拿起自我革命的武器,在深度融合、精准传播的战场上“杀出一条血路来”,狠狠撕开一道流量入场的口子。

  让人“来电”是硬道理。在内容上,我们需要改变表达方式、打通话语场域,增强情感共鸣、进行有效输出,在这个“互联网没有记忆”的时代留下不愿拂去的注视,让“长在屏幕里的一代人”真正成为人心凝聚的一群人。

  塑造变革是硬途径。在渠道上,我们需要聚焦手机端、移动端,去抢阵地、占山头。要相信年轻,激发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活力,也要加强对新闻传播领域有关新技术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借助VR、AR、MR和流媒体、超高清等技术,抢占全媒体时代技术高地和发展先机。

  互联网是一个以实力尊重实力、快鱼吃慢鱼的时代。毫无疑问,谁实力更强、谁行动更快,谁才能引领潮流。

来源:浙江宣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