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20万份基因里“大海捞针”,培育出节水抗旱稻

“科研的东西,不仅仅是写在论文里

还要种在大地上

让大家看得见,摸得着”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



01

培育出节水抗旱稻的理想

源自一组关乎国情的数字


1988年,罗利军在图书馆看到一组数据

“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 70%

而水稻用水占农业用水的70%”

伴水而生的传统水稻

不仅会“喝”掉大量淡水资源

而且因生存能力有限

大片的山地、丘陵、望天田

都是它们无法到达的区域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达4亿多亩

其中70%是中低产田

原因之一就是

干旱造成的大幅减产甚至绝收

淡水成了一道“紧箍咒”

令水稻产量突破举步维艰


让水稻减少对淡水资源的依赖

能够在旱地播种发芽

从此成为罗利军专注一生的科研方向


02

要搞好农业科研

就要到田间去


“脱下鞋子,打上赤脚,到田里就是农民

穿上皮鞋,走上大学讲台,就是教授”


1988年,罗利军团队在广西田间考察时

惊喜地发现了漫山遍野的旱稻

旱稻的灌溉用水量虽比水稻少

但亩产只有100多公斤

且米质差,不好吃


若把旱稻的抗旱广适性

和水稻的高产优质性结合起来

就能让水稻像小麦一样

在旱地上栽培生存

还能保证产量和口感



于是,罗利军团队联合育种专家

踏上了艰难而充满希望的水稻杂交之路


03

二十万份水稻基因里“大海捞针”

节水抗旱稻广覆多地


罗利军团队在2000年开始

搭建“上海农业基因库”

目前已保存93科,360种

23万余份种质资源

他们走南闯北进行水稻品种考察

收集回有效资料进行整理,编目,评定

选出优质物料交给育种专家进行育种杂交


经过二十余载夜以继日的努力

罗利军团队最终突破基因和环境瓶颈

培育出以节水抗旱稻为代表的

绿色超级水稻

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经对比实验,节水抗旱稻

平均可节水50%左右

氮肥少排70%以上

农药少排80%以上

温室气体甲烷排放减少90%以上

节水抗旱稻不仅能在旱地环境中生长
而且还激发了超级稻的生产潜力
将平均亩产从400多公斤提升到了700~750公斤

节水抗旱稻凭借优质口感赢得市场

在各地政府的推广下

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超过400万公顷

种植的种子总量超过1000万公斤

提升了更多地区人们口粮的供应水平



仓廪实而天下足

一颗颗质地饱满的稻谷

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米饭

凝聚着科研人员

数十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


“爱惜粮食,爱惜水

要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内容来源 | CCTV-17《我爱发明》、解放日报

现代快报、网络

视频 | 刘卓

撰稿丨冯晓楠

主编 | 王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