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桃“富民记” | 洋县龙亭镇柳山村千亩桃园丰收见闻

这段时间,位于陕西洋县龙亭镇柳山村的黄桃种植基地迎来丰收季。

放眼望去,连片的黄桃园葱郁茂盛,挂满枝头的桃子,沉甸甸的压弯树枝,老远就能闻到果实的香甜气味。

乘着清晨的凉爽,起早赶来的周边游客或三五成群,或家庭组团,兴致勃勃地穿梭在果园里采摘,欢声笑语响彻一片。盘点这几年的黄桃收成,原柳山村党支部书记刘富民脸上笑开了花。

黄桃熟了 村民富了

“发展产业路上,说没有困难那是假的。”刘富民清晰地记得,发展黄桃、冬桃产业并非一帆风顺,种桃路上充满“酸甜苦辣”味。

柳山村曾是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要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唯有做好产业发展大文章。

2017年11月,刘富民到杨凌参加农高会,从众多的产业发展项目推介中发现了黄金桃,于是,便与同行的市委组织部驻村第一书记商定,决定将这个产业作为柳山村脱贫攻坚的主打产业来发展。

刘富民说,当时,这种果树每株苗木30元,是国家农科院专家对实生苗进行了嫁接。这种黄金桃个儿大,含糖量高,耐储存,市场收购可作为桃子罐头的上等原料。

“2O18年正月栽植,2O19年初始挂果,头一年就卖了8000多元。”刘富民说。今年,柳山村的有机桃将有效带动全村110户贫困户393人增收,仅水果收入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一个个金灿灿、水灵灵的黄桃成了“致富果”,让当地村民从中尝到“甜头”。

干群同谱致富曲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不仅仅是丰收的季节,更是柳山村干部群众在广袤的田野一起收获着丰收的喜与“甜”。

起初,刘富民和村两委一班人带领柳山村群众在市、县、镇的积极谋划下,巧用“三变改革”,流转土地1800亩,并成立了柳山村扶贫互助合作社,通过产业扶持、劳务用工、入股分红等模式吸纳贫困户,为全村群众找到一条致富发展的新路子,从而达到“发展一业,带动一方”的效果。

“有合作社统一把关,可以放心种,不用担心卖不出,今年我出售桃子赚了5800多元。”柳山村的千亩桃园负责人刘定国指着码放在墙根的黄桃说:“这是为留坝的客户准备的,明天人家要140件货哩。”为了按时出货,刘定国组织了40多名村民进园采摘。今年黄桃销售,遭遇疫情突袭。

在稳定传统市场的基础上,村两委和扶贫合作社改变销售模式和黄金桃营销方法,采取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模式,在游客采摘的基础上,通过朋友圈、抖音等形式推广销售,从“触电”中获取经济效益,每天销售1000多件。

香甜富路铺向远方

一片桃林,一片风景。金灿灿的黄桃飘来阵阵果香,引来游客们啧啧称赞。虽然天气炎热,但游客采摘兴致不减,大家摘黄桃,品黄桃,体验采摘乐趣,现场一片欢声笑语。

近年来,柳山村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适时推出了采摘游、观光游、生态游等。通过“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形式,让农村变为“景区”,田园成了“公园”。

“仅去年就销售水果150多吨,旅游观光达3万人次。预计今年可产鲜果60万公斤,实现产值300多万元。”刘富民这几天忙着迎接前来采摘品尝的客人,安排游客有序进园采摘。“柳山村依托产业发展打造的这条旅游观光线路,目的就是让各地游客春天来了可赏桃花,夏秋进园可品硕果。”

依托采摘节,吸引游客采摘体验,不仅助推了黄桃销售,也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在采摘园出口处,游客朋友们正我五斤你十斤,将黄桃的丰收带回家。

一颗颗黄桃的富民“笔记”,反映着当地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

在踏上归程的时候,记者放眼回望,湛蓝的苍穹下,种满了黄桃树的山岭上、坡地里、大田中,村民们的脸上也写满了幸福与希望,一条香甜四溢的富民路正铺向远方……

全媒体记者  康军 耿苏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