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是黄金 保持复苏态势是关键

6月24日~26日,民航单日航班量连续3日突破10000班,分别达到10609班、10083班、10198班,总体恢复至疫情前约60%;单日旅客运输量分别达89.6万人次、83万人次、85.1万人次,恢复至疫情前约49.4%。航空运输市场恢复态势持续向好。

信心是黄金,单日航班量连续破万,进一步提振了民航业的士气。这得益于助企纾困政策成效显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以及航空公司运力投放的加大。暑运旺季即将到来,民航业要抓住难得的复苏时机,落实好行业纾困政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安全发展,保持住当前来之不易的复苏态势。

纾困政策助推市场需求恢复

今年,面对疫情对行业的严重冲击,《关于促进服务业领域困难行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阶段性实施国内客运航班运行财政补贴的通知》等多项政策先后落地,有效缓解了行业内相关单位资金流动性风险加大、疫情防控支出压力增加、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等突出困难。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纾困政策,为民航企业稳住发展基本盘奠定了基础。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发展,当前全国疫情总体处于稳中向好态势,各地疫情防控政策不断优化调整。上海、北京两大民航市场龙头逐步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抑制的出行需求加速恢复。加之临近暑期,学生流、探亲流、外出游客持续增多,航空市场需求不断恢复。

与此同时,随着各项纾困政策的落地,尤其是国内客运航班运行财政补贴政策的兜底,极大地提振了市场恢复的信心。5月,全国民航生产运行数据较4月实现大幅上涨。全行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环比分别增长31.8%、53.2%和17.0%。航空公司积极布局运力投放,以满足日益复苏的国内航空市场需求,国内航班周计划呈现环比增长,航空市场供需两旺。

跨地区出行需求增加也为航空业复苏增添了利好。近日,国家卫健委表示,近期疫情防控成效明显,全国疫情总体处于低水平波动。各地疫情防控政策不断调整,跨地区出行需求不断增加,给旅游市场注入了活力。5月31日,文旅部发布了新的第四版《旅行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要求坚持精准防控,将出现中高风险地区则立即暂停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的范围,由省(区、市)改为县(市、区、旗)和直辖市的区(县)。同时明确应当按照属地党委、政府要求,科学动态调整旅行社防控策略和措施。各地旅游市场的恢复,将带动国内航空运输市场的复苏。

在民航局6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民航局运输司表示,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统筹下,民航局正在与部分国家商谈,逐步、稳妥增加定期国际客运航班,满足人员往来需要。在确保防疫安全前提下,有序安排国际航班运行,既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中外人员往来,也将促进航空运输业进一步可持续发展。

理性看待机遇与困难并存

6月28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九版)》将密切接触者、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时间从“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6月29日,工信部宣布自即日起取消通信行程卡“星号”标记。疫情防控政策的连续调整,再次为民航市场恢复发展注入强心针,民航机票搜索量大增,人们对即将到来的暑运充满期待。

一系列消息喜人,但我们还是要冷静地看到,市场并非单纯的欣欣向荣,风险和困难依然客观存在。一方面,疫情反复会对航空运输市场造成较大冲击。虽然近期国内疫情防控成效明显,全国疫情总体处于低水平波动,但个别地区持续有零星的社会面感染,疫情出现反复的风险依然存在。突发疫情会造成民航市场需求短时间内急速下滑,行业市场主体收入大幅下降,流动资金空间减少。疫情将使航空公司的航班运力投放大幅下降,飞机大量闲置,但飞机购置、折旧等刚性支出仍存在,由此压缩航空公司等市场主体的生存空间。

另一方面,疫情使旅客的出行习惯和心理预期发生了改变。疫情带来了社交距离的改变以及旅游需求的变化,更多旅客在出行时更愿意选择自驾等非公共交通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短距离的航空运输市场恢复。此外,自疫情发生以来,因市场需求大幅减少,机票价格持续保持低位,旅客已经习惯低价机票。而在如今燃油成本高企的情况下,机票价格有所恢复,势必影响价格敏感型旅客的出行需求。

抓住难得机遇 进一步推动行业稳步复苏

在难得的机遇与实际存在的困难相互交织的背景下,民航更需要用好各项纾困政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安全发展,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行业稳步复苏。

民航各单位、各部门应狠抓落实,推动助企纾困政策、措施落地。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政策宣传贯彻,做好情况跟踪,充分知悉、吃透、用好、用足政策,并及时提出完善政策的意见建议,确保纾困政策发挥实际效果。应呼吁多方协同,最大限度为行业出台纾困政策。根据行业恢复发展状况以及各项纾困政策落实情况、产生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最大限度为行业出台更多、更精准的纾困政策。

航线网络的不断完善,能够推动航班量的稳步增长。这需要发挥规划引领的作用,带动航线网络短期快速恢复。应围绕《“十四五”航空运输网络专项规划》,优化航线布局,构建以骨干网、基础网为支撑的国内航线网络。以“随到随飞+隔离区签转”为抓手,推进打造枢纽间空中快线,编织高频率、高品质的骨干网;以提升非枢纽机场通达性、激活潜在市场新需求为导向,拓展覆盖广泛、服务均等的基础网。

安全是民航业发展的基础,也是行业复苏的前提。要统筹疫情防控和行业安全发展。一方面要坚守安全底线,不断健全安全责任体系,确保安全工作万无一失。复工复产后,对经历长期停飞、搁置的飞机设备应加强风险隐患排查,一线职工经历封闭隔离后也应及时调整好身体及心理状态,以如履薄冰的心态做好各类风险的应对准备,快速恢复应有的安全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坚持慎终如始,认真贯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民航局疫情防控部署,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守住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提升服务是民航恢复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此推动复苏的关键时期,要支持创新拓展,鼓励行业内各市场主体提升服务水平。通过完善销售服务、创新服务产品、优化营销策略、延伸服务链条等方式,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环境,探索契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丰富航空运输市场内容,加强市场供给,提高服务水平,深挖国内市场潜力。应重视疫情下的旅客新需求,完善一码通关、自助办理、无接触服务等智慧化服务手段,满足旅客对民航服务的心理预期。

市场信心的进一步提振,为民航生产运行触底反弹、逐步恢复带来了难得机遇。稳住发展趋势,坚定发展信心,将为行业复苏增添动力,也将更好地为社会经济稳增长贡献民航力量。(本报评论员 王诗彧)

编辑|张   彤

校对|王亚玲

审核|程   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