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山水画里的“小人儿”,到底有多重要?

日期: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收集编辑:地道艺术


本 文 约 53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分钟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这个春天,小伙伴们等待了太久。此时,相信你已经开始准备一系列的出游计划:踏春、露营、泛舟、赏花……等等。


饱览美景的时候,每个人都少不了用手机、相机跟大自然合影,用照片定格路上的美好。在没有摄影的年代,要想留下图像,就只能靠绘画了。


比如这张山水画,就生动地记录了1400多年前的一次郊游。


《游春图》(画心部分)。作者/展子虔(传),来源/故宫博物院


不过,如果这是为你拍的一张照片,那你可能要失望了:一眼望去,树木葱茏,山峰连绵,水波荡漾,美景应有尽有,但被“拍摄”的主角——人去哪里了呢?


人当然在里边,只不过,很难用肉眼分辨。相比周围的环境,画上的人实在是太小了,甚至需要拿出高倍放大镜,才能看到。


好不容易出去玩一趟,那时候的画师,为什么要把人物处理成一个个“小人儿”呢?


刚才我们提到的画,叫《游春图》,一张很有名的山水画。现在就来一起挖一挖画中的奥秘。


一千四百年前,踏青现场


不管你是不是艺术圈的,对《游春图》都不陌生。历史课上讲文化板块,一定会提到它。


按照一般认知,这张画诞生在隋朝,作者叫展子虔,生活于公元6世纪中期到7世纪初期,老家渤海郡阳信县,在山东潍坊一带。


不过,有专家认为,我们见到的这幅画,很可能是宋朝的摹本。画的右上角,有宋徽宗亲题的手迹:“展子虔游春图”。这六个字可以有多种理解:


第一,这是展子虔作的《游春图》;第二,它的母本或创作主题来自展子虔,这是后人临摹或再创造的作品;第三,这是后人画的《展子虔游春图》。


文物鉴定专家傅熹年考证认为,画上的人物服饰、建筑样式均为唐代。结合绢布、笔墨等分析,它是唐代以来到宋代之间,以展子虔的作品为母本的仿作。


《游春图》中的部分建筑。作者/展子虔(传),来源/故宫博物院,加注/地道艺术


不管怎样,这幅画的历史都超过千年,即便不是隋代原作,依然是一件珍贵的作品。根据传承有序的记载,可以确定:画面内容,确实始于展子虔的时代。


了解完画的身世,我们赶紧走进画中。


画的右半部分,青山绿树旁边,有一位骑着马的男子,后面跟着两名仆从,三人晃晃悠悠地走在山中小路上。身后的不远处,另一名骑马男子紧随其后。


《游春图》中右上二骑马男子与门口伫立女子。作者/展子虔(传),来源/故宫博物院


第二名骑马男子的不远处,一位身着红色上衣、一袭白裙的女子在门口伫立,或许在欣赏眼前的春色,或许是听到马蹄声,以为是夫君归来……看眼神凝视的方向,又似乎是在送别前方船上的人。


画面的中间,波光粼粼的水面,将两岸隔开。湖中间游船里,坐着三位女子,船夫一边划船,一边回头,似乎在跟船客搭话。


《游春图》中船上三名女子与船夫。作者/展子虔(传),来源/故宫博物院


画的右下方,两名男子结伴骑马,神态闲适。


《游春图》中右下角骑马二人组。作者/展子虔(传),来源/故宫博物院


画的左侧,两位男子站在河边,从其着装以及衣服的颜色来看,应该是主仆二人。他们站在水畔,朝着远方,似乎是在迎接船上的女子。


《游春图》中左侧水滨二人组。作者/展子虔(传),来源/故宫博物院


除了以上人物,还可以看到粉色、白色,以及各种深浅红色的花朵,竞相开放,隔着绢布,似乎感觉花香扑鼻而来。


无论是古代绘画,还是今天拍照,都很讲究仪式感。古时候的大画家出手,往往用来记录重要场合、重要节日。那问题来了:《游春图》上描绘的,是春天的什么时节呢?


联系当时的背景,有两个选项:清明、上巳。


《兰亭修禊图》(局部)。作者/钱榖,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前者,人们在这一天郊游踏青、缅怀先人;后者,被誉为古代“情人节”,在这一天,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也称“祓(fú)禊”。汉代以前,上巳定在三月上旬,后来固定在三月初三。像我们所熟知的《兰亭序》中的“修禊日”,就是在永和九年(353)的三月初三。


基于节日特征,结合画面上的草木生长情况,专家推测:《游春图》描绘的场面,就是三月三日这天,人们出门踏青郊游的场景。根据人物活动状况,我们可以找到两条观光路线——一条是右侧的山道,蜿蜒曲折;另一条是水上路线。


《游春图》画中人物与观光路线示意。作者/展子虔(传),来源/故宫博物院


刚才,我们浮光掠影地看了画上的13个人物。当我们的视线逐渐远离,再去看全景的时候,人物就缩小为一个个小白点、小红点、小黑点了。


整幅《游春图》,高43厘米,宽80.5厘米,按照画中比例,人物的大小就跟豌豆差不多。这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个问题:人物的神态行为明明很生动,为什么非要画这么小呢?


从 “人大于山”,到“人小如豆” 


如果对教科书有印象,你可能还记得这句话:《游春图》标志着山水画正式从人物画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画科。


《游春图》出现之前,我们可以看到的山水画,大都跟人物画“纠缠”在一起,比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以及敦煌莫高窟北朝时期的壁画。其中的山水,多是“象征性”的描绘,正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西魏时期佛教故事壁画是“人大于山”的代表。来源/敦煌莫高窟285窟


从“人大于山”可以看出,山水是人物的配角,人物画得比山还要大。而水,往往没有波光,跟突出的人物相比,就像小水洼。


《洛神赋图》是“水不容泛”的代表。作者/顾恺之(原作),宋代摹本,来源/故宫博物院


之所以这样,很可能跟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关:身处乱世的人们,没有安全感,佛道信仰是他们的寄托。当时的绘画,也几乎都跟信仰有关。象征性的山水中间,是神灵和人像。人与神的关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


隋唐时期,全国重新统一,环境安定了许多。这时候的人们,对人生、对未来,有了更多盼头,当然也就有充分的时间去亲近、观察、描绘大自然。


《春山行旅图》(局部)。作者/李昭道,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你再看《游春图》里边的人物,都是一身休闲装,人的行为,也都沉浸在美景中。在这里,没有了《洛神赋图》里那种庄严的“人神对话”。取而代之的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我们提到过,绘画有两个重要功能:一是作为图像,记录古代历史;二是作为艺术,抚慰人心。春天,象征着新生和美好的开端,这个季节跟《游春图》的诞生年代,隋唐时期,有着某种联系:一年之计在于春,寓意天下初定、方兴未艾的局面。


展子虔,除了画家的身份,他还是国家公职人员,他的生平跨越了北齐、北周、隋朝,经历了“旧社会”和“新社会”。而且,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通过户外行走,他充分体会到了一个新时代的新气象。


《游春图》中的青山与花枝。作者/展子虔(传),来源/故宫博物院


所以,这张画用大篇幅来描绘青山的妩媚、流水的平静,是在告诉天下人:好日子刚刚开始,我们的美好未来,就像这画卷里的大自然一样,温暖、祥和。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曾经是背景的大自然变大了,而曾经的主角人物却变小了。


而放在绘画史上,山水变大、人物变小,恰恰是山水画独立成科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游春图》获得了它的重要地位。从这里开始,我们的山水画,有了今天所熟悉的模样。


山水“搭台”,人物“点睛”


好,那随之也就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人变小了,是不是就不重要了呢?甚至可能会有人说:山水画,当然是画山画水,至于人嘛,就是可有可无的点缀。


如果你真的这么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有空的时候,你不妨随机去找几张古代山水画,无论尺幅有多大,图中总能找到“人”的存在。翻出《中国古画全集》之类的画册,你会发现——没有一张没有人的“山水画”。


如果你会使用制图软件,可以试着把一张山水画里的人物元素(人、动物、楼阁、船只等)抹掉。这时候再看画的全景,总觉得觉得少了什么。就像一个生命,肉体还在,但是把魂丢了。


《游春图》去掉人物与原版对比。作者/展子虔(传),来源/故宫博物院,制图/地道艺术


成语“画龙点睛”,来自绘画创作,说的张僧繇给龙画眼睛的故事。在一张山水画里,这些小不点的各种人文元素,叫做“点景”,它们在一张画里的地位,就像眼睛和龙的关系。


关于这一点,清代编撰的《芥子园画谱》中有专门的描述:“以见山中之画人物,犹作文之点题。一幅之题全从人身上起……”意思是,山水里画人物就像作文的点题,整幅画的“点题”,全在人身上。


到这里,其实就引出了中国山水画的一大妙处:画山水,不是为了纯粹描绘自然景观,而是为了呈现人的心境。简单地说,画山水是手段,服务于人才是目的。


包括绘画在内的一切媒介,又都是文化精神的载体。我们中国人,在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时候,总是讲究“天人和谐”“天人合一”。诚如孔子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千里江山图》(局部)。作者/王希孟(传),来源/故宫博物院


以《游春图》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豆粒大的人物点景,与宏大的山水背景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样的意境,恰恰呼应了古人一贯提倡的“天人合一”:一方面,作为人,敬畏自然、顺应自然;另一方面,面对自然,人不是旁观者,而是深度参与者。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画中的山水,都是融入了人情,充满了人味,体现了人性的风景;山水画中的人,也都是寄情于山水,被山水所感染的人。


通过以上,我们得知,典型的中国山水画,它一定长这样:大山水,小人物,且山水与人物融为一体。


有了“小人儿”,画才耐看


这样的山水画作品,它有什么独特的影响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它给我们提供了看画的多重角度。


首先,我们可以远观,像广角镜头那样看全景,感受山河自然的壮观。


其次,我们又可以拿起放大镜,以画中的人为中心,观察他/她与大自然的互动。


最后,我们还可以继续将局部画面放大,用显微镜去观察人的表情、动作、衣着,以及草木、建筑的细节。


《游春图》中的院落。作者/展子虔(传),来源/故宫博物院


此时,我们才会发现,这些所谓的“小人儿”,一点也不小,甚至可以说,包罗万象,覆盖了社会生活百科。


有人去串门访友。


《溪山访友图》(局部)。作者/(南宋)夏圭


有人在寒窗苦读。



《江荫读书图》(局部)。作者/(南宋)马远


有人在田间劳作。


《夏山图》(局部)。作者/(五代)董源


有人在旅行的路上。


《溪山行旅图》(局部)。作者/(北宋)郭熙


有人伫立窗前发呆。


《山水图》(局部)。作者/(明)唐寅


有人在读书期间“摸鱼”,伏案酣睡。


《山水图》(局部)。作者/(明)唐寅


这些“小人儿”的世界,不就是人间万象吗?只不过,画家将人间百态进行了“微缩”处理,将其放在了山水之中。原来,在山水大幕中,也藏着另一部“清明上河图”呢。


这就是我们的中国画:它经得起远观,也经得起近看,所谓耐人寻味,不过如此。


从观者的角度,带“小人儿”的山水画,可以提供多样的观赏角度,让画变得耐看。那对于创作者,画家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关于这一点,业内人士有一个共识:画家笔下描绘的“小人儿”,尤其是居于构图重要位置的那位,很可能是创作者自身的投射。


《溪山访友图》。作者/夏圭,来源/大英博物馆


我们再回到观者的视角,我们在欣赏画中风景的时候,也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将画中的那个“他/她”置换为自己:见到蜿蜒小径,自己也仿佛可以漫步其中;看到飞鸟鸣蝉,仿佛自己就在画中观看、倾听;看到船只游走,仿佛自己也在欣赏两岸风光。


所以你又会发现,画中这些有生命的“小人儿”,不仅是被观看的画面元素,而且是连接画家与观者之间的桥梁。


古代的那些画家,早已不在人世,但通过作品,尤其是作品中的“小人儿”的连接,他几乎可以跟后世的每一位观者,完成一次次跨越时空的对话。


一幅好的山水画,对于我们后人来说,可以收获多重体验:第一重,见山水;第二重,见他人;第三重:见自我;第四重:跨越时空,与作者“对话”。


全景鸟瞰,对角构图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用全景视角,回看本文的主角《游春图》。


相比后世众多山水名作,《游春图》的尺幅并不大:宽度不到三尺,高度大约一尺,这么局促的空间里,从上到下,云气、山峦、河流两岸,一览无余。


这场面,正应了赵佶《宣和画谱》对展子虔的评价:“咫尺有千里趣。”意思是,方寸之间,能展现千里江山的气象。


《游春图》。作者/展子虔(传),来源/故宫博物院


那么,如此开阔的视野,画师是从哪里获得的?换到现在就是,要想拍到这样的照片,这个“机位”在哪里?


如果把《游春图》视为一张照片,熟悉摄影的人很快就能确定:首先,镜头应该是悬在半空,或者搭在一个较高的观景台上。确定机位后,摄影师需要使用广角镜头,从而获得“咫尺千里”的视觉。


这张画的作者,他在下笔之前,很可能就站在画中青山对岸的高处,进行俯瞰。这种类似于鸟瞰摄影构图的方式,被称为“全景遥摄法”。


《游春图》“对角”构图示意。作者/展子虔(传),来源/故宫博物院,制图/地道艺术


此外,这张画在构图上,以河流(湖泊)为中轴,从左上斜跨到右下,是典型的“对角线构图”。相比水平、垂直构图,它更能让画面充满运动和立体感。


今天的我们外出踏青,少不了打卡拍照。除了拍摄近景,不妨也尝试一些“游春图”式构图的片子。


END

作者 | 安亚静、羽羽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李栋

经公众号“地道艺术” (微信ID:zgmsbartist)授权转载。




国历好物



国家人文历史再出好书
纵览华夏三千年的朝局动荡
俯瞰从商到清的中国政治兴衰
↓↓点击下方图片,直达现场↓↓


足不出户畅读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点击下方图片或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
把历史私教装进口袋里





“在看”的永远18岁~


相关阅读

  • 作者招聘 | 没写麻的,来当跳海写手

  • 线上&线下作者招聘工作职责为公众号跳海大院撰写原创文章最低配置1、有丰富的新媒体写作经验,能独立完成选题及写作2、熟悉跳海大院过往调性,知梗懂梗,能对流行现象进行深入挖
  • 凛冽寒冬随风逝,春之“梅”景正当时

  • 图1:梅(图片来源:作者提供)春去春会来,花谢花会再开,伴随冬日严寒的离去,和煦的春风唤醒大地万物,在绵柔细雨的滋润下,植物们逐渐显露出最美的容颜,装点着大地,向人们述说春天的故事。
  • 100名,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公布

  • 据山东省科协消息,根据《关于开展第十一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提名工作的预备通知》要求,通过各有关单位提名和评审委员会评审,产生了拟表彰的第十一届山东省优秀科技工
  • 电动汽车安全意识培训

  • ttps://v.qq.com/x/page/g3129odlwl9.html☆星标本公众号,不错过每一次更新☆来源:上海大众汽车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
  • 首富酸了?马斯克扬言要和ChaptGPT"血战到底"!

  • 如果说2023年是ChatGPT影响人类历史的元年,那么Sam Altman作为幕后创造者必将名留青史。不过最近,马斯克也盯上了这块AI 这块”肥肉"....01 ChaptGPT火遍全球,首富酸了? 根据最
  • 旧金山,再无Amazon Go无人超市

  • 亚马逊近日宣布,将从今年4月1日起,正式关闭位于旧金山市区的4家Amazon Go无人超市。距离第一家Amazon Go在金融区开业,仅仅过去了4年多。(图源:Curbed,版权归属原作者)(图源:GeekWire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洒脱旷达的精神行者:苏轼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 本 文 约 4500 字阅 读 需 要 12 min绿芽破土,春意渐显。一脸朝气的旅人,精神抖擞地踏上自己的人生路。遇平路、踩泥泞、逢峭壁、过沙滩…… 迥然不同的路途,旅人脸上却始终挂
  • 山水画里的“小人儿”,到底有多重要?

  • 本 文 约 53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分钟“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个春天,小伙伴们等待了太久。此时,相信你已经开始准备一系列的出游计划:踏春、露营、泛舟、
  • 第三邻国的执念,是时候放下了

  • 作为夹在中俄之间的国家,这三十多年来,蒙古国都想发展所谓的“第三邻国。但执着了这么久的蒙古,是时候该认清,这条道路其实行不通了。中国、俄罗斯、蒙古国旗20世纪90年代,时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