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猛清江鱼:从流沙河游遍中原 ——川汇区城北街道办事处邵火庙村流沙河产业经济带走

周口日报·周道客户端记者 刘彦章 韩志刚 梁照曾 文/图

开栏的话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周口是农业大市,农业占比大,农村人口多,推动乡村振兴的任务重、潜力大、道路长。

日前,周口市委书记张建慧深入川汇区农村,调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在城北办事处邵火庙行政村,张建慧书记了解到该村清江鱼养殖、奶牛养殖、食用菌种植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当即指示要深度挖掘、深入采访,为中心城区各区及各县市发展近郊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等提供借鉴。

为展示周口市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进行的探索与实践、取得的成绩与亮点,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本报今天起开设“看产业发展 促乡村振兴”专栏,在各县市区选取典型人物、特色产业进行集中报道,推动全市乡村产业发展比学赶帮超,上档次、解难题、求突破,为全市做大做优乡村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提供鲜活案例。

俯瞰渔场

盛夏时节,骄阳似火。

7月9日16时,川汇区城北街道办事处邵火庙行政村豫东渔牧养殖场,工人挥汗如雨,在鱼池边按时投放饵料。一时间,生猛的清江鱼万头攒动,从深4米、水面面积一亩地大小的漏斗型鱼池中浮出,黑压压地游过来争抢食物。圆圆的池塘表面,一群类似鲇鱼模样的鱼群刹那间汹涌翻滚。

这是一种名叫清江鱼的名贵鱼种,原产于美国,学名美国斑点叉尾鮰,因最早在湖北宜昌的清江繁育成功,所以国内名曰清江鱼。清江鱼肉质紧实鲜美,无乱刺,口感如鲇鱼,近年来备受消费者追捧。作为高级食材,饭店每斤售价50元上下,长期供不应求。

皮肤黑褐色,50岁的“鱼老大”朱前进是个精壮的汉子。这位被称为“豫东鱼王”的企业家,其产品覆盖河南省及周边省市的清江鱼市场,每日固定客户销量即便在疫情期间也可达到万斤。特别是在周口,几乎所有知名饭店销售的清江鱼,都来自他的渔场。

朱前进说:“我卖鱼35年了,原来是从江苏、湖北等地买进外销,这两年长江、黄河禁渔,水产品供应存在缺口,我感觉这是一个商机,便决定发展水产养殖。”

这几年,朱前进把公司交给了26岁的儿子朱彬彬。从小跟随爷爷、父亲玩鱼,朱彬彬对鱼事鱼情了然于胸,不仅上手快,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

“这种鱼从育苗长到1斤左右需要1年,此后生长迅猛,一年可长到6斤至8斤。我们采用的是国内先进的‘168’饲养模式,即一亩水面的池子投放1万条1斤左右的大鱼苗,年产6万斤左右,原来效益最低8万元,现在可达到20万元甚至更多。”朱彬彬说。

从空中俯瞰,这个位于流沙河东侧、地处周商高速南面的养鱼场,从南到北排列着98个波光粼粼的漏斗型鱼池。鱼池里,增氧机卷起的水花雪白如瀑,一刻不停搅动水面,饲料残渣及鱼粪便靠水流沉入池底,定时过滤排放,确保水池水质及有益菌群保持在最好状态,为清江鱼提供良好生长环境。

城北街道办事处邵火庙行政村党支部书记、33岁的退伍军人孙林林向记者介绍:“渔场采用的是郑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池塘生态循环养殖模式,运用漏斗型循环设计、精准投喂、智能控氧、湿地生态循环系统、菌藻调控、温控养殖‘六大技术’,水池用防渗布铺成,与土隔绝。这样养的鱼没有任何土腥味。清江鱼是肉食性鱼类,所用饲料来自上市公司,每批商品鱼都要经过动物检疫等,是真正的生态有机食品。”

投放饵料

城北街道办事处党工委委员、纪工委书记范伟,原是第一书记,两年来经历了渔场一砖一瓦的建设过程。

“流沙河两岸是多年来的废弃地。2020年,在区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请来朱前进建设渔场,仅仅拉土填坑就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最多时五六十台车一夜能拉1000多方土。朱前进这130亩养殖场主要养殖清江鱼。今年3月,这98个池子全部投入育苗,总量近百万尾,大的已有五六斤,预计9月上市。到时候,每个池子的产值就能超过百万元。”范伟说。

“清江鱼肉质细嫩、无泥腥味、鱼刺少、营养高,用来做烤鱼、火锅最适合。周口知名连锁餐饮火锅店以及周边江苏、安徽等数十个省辖市的高档饭店,都与我们建立了长期伙伴关系。仅自有渠道,我们每年产出的500多万斤优质清江鱼就不够卖的。”谈起自家的渔场,朱彬彬颇有“少帅”风度。

得益于可靠的产品质量和稳定的销售渠道,豫东渔牧目前拥有标准化“168”鱼池98座、大型矩形水循环过滤蓄水池(500米长45米宽)2座。朱前进说:“今年一季度我们已投放鱼苗98万尾,养成后可供应鲜鱼500万斤,销售额近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规模,建造鲜鱼加工厂、冷链车间、分割车间,创新‘养殖+销售+加工’产业链模式,满足不同业态对水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延伸产品链、打通销售链、扩展渠道链,为当地群众提供近百个工作岗位。同时,我们还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引导群众建造小型鱼池,带动群众共同致富。”朱前进说,“将来,我们的清江鱼一定会游得更远,游遍中原、游向全国,我们的企业一定会在乡村振兴中大展身手。”

豫东渔牧,只是邵火庙流沙河产业经济带发展的一个代表性缩影。在邵火庙村,类似的近郊农业、设施农业就有几家。

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员工正在采夏季平菇

在渔场南侧,浩扬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也建在流沙河曾经的撂荒地上。在区里的引导扶持下,眼下,48座标准化食用菌大棚已矗立在流沙河两岸,投入使用的生产大棚已达1.5万平方米,成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

走进大棚,只见一排排菌棒整齐地摆放着,菌棒上一朵朵圆润饱满的平菇探出“小脑袋”,阵阵菇香扑鼻而来。“项目年生产香菇100吨、平菇300吨、大球盖菇110吨、双孢菇100吨、茶树菇40吨,可实现创收1300万元,效益还是可观的。”从驻马店泌阳吸引来的浩扬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岩向记者介绍,“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中心城区及周边县市,高峰时用工量在60人左右,群众的收入比较稳定。”

浩扬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西南侧约800米,就是河南蹦蹦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建设项目。这是中心城区最大的一家奶牛养殖企业。记者在这里看到,一排排现代化钢结构牛舍排列整齐,一头头高大的奶牛或吃草、或休憩、或散步,很是悠然自得。

该项目始建于2020年10月,目前奶牛存栏200多头。“现在产奶牛大概在150头左右,平均每头牛每天产奶25公斤左右,鲜奶直供市民、学校、幼儿园、食品加工企业等,一直供不应求。下一步,我们计划把产奶牛发展到400头左右,建设冷链车间,逐步满足市场不同需要。”公司负责人王群兴告诉记者。

“蹦蹦牛”还探索建立“公司+金融+农户”奶牛托养模式,吸纳农户通过小额贷款参与奶牛养殖,由企业提供优质饲料、管理技术和鲜奶收售等专业服务,农户只需承担饲料费、管理费等费用,其他事情不用操心,每头牛每年可为农户带来上万元收入。

“好事才开了头,现在,我们的目标是争创全办首个‘五星’支部。”年轻的村支部书记孙林林充满信心:“村里的梅花鹿场已经建好,下个月引进的小鹿就会和大家见面;由山东寿光企业家投资的精品蔬菜大棚正在加紧建设……预计今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将接近30万元,比去年翻一番。”

从省城到川汇区城北办事处任区委副书记、党工委书记的李嫣博士告诉记者:“近年来,按照川汇区委、区政府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的部署要求,城北街道办事处坚持党建引领,围绕发展近郊经济,因地制宜谋划农业产业项目,全力构建“三园一带”(杂技文化产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牧产业园,流沙河产业经济带)产业发展格局,主动与技术能人、社会资本合作,引资引智,依托近郊优势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实行一村一策,打造一村一品,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努力把城北办打造成中心城区北部新的经济增长极,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我们还是刚刚起步,未来的路还很长......”

明代,邵火庙村内有一条河道,河东有座火神庙,该村因此得名。600多年过去了,村名保持不变!在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伟大新时代,我们真诚期望,依靠产业带动,这个拥有3900多人的近郊农村,尽快“火”起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