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农业设施!北京有蔬菜基地,蔬菜生产效率是传统农业的3倍

随着5G时代到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正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在北京,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已经融入菜篮子生产当中,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演进。

在北京大兴区的一家特色蔬菜基地,2300平方米的玻璃大棚内,水培芝麻菜平铺生长在一条条种植架上,种植架下是精准配比的营养液。负责人介绍说,在这里,除了搬运、采收等基础工作,大棚内温度、光照、虫害监测和生长状态判断,都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自动远程分析操控。一辆机器人巡检小车就可以通过拍照,记录蔬菜生长状态。

北京市大兴区某蔬菜基地生产技术经理 李开:这个机器人可以判断我们蔬菜的品质,还有蔬菜的大小、收获日期,芝麻菜的年产能是每平方米18公斤左右,一年产10到11茬,而且效率非常高,是传统农业的3倍左右。

在北京密云区穆家峪镇三万平方米的智慧温室里,一串串小西红柿如同葡萄,大小均匀、排列有序,仅靠十几名工人,每天能将数千份的蔬菜源源不断地送往市民的餐桌。

北京市密云区某蔬菜基地总经理 徐丹:番茄能连续从每年的10月一直产出到第二年的7月,每天的产出都在3吨以上。叶菜可以实现不间断生产,每年可以生产超过100万棵,是传统农业的5倍。

徐丹介绍说,温室内随处可见密密麻麻的管线和传感器,精准控制着西红柿生长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环境条件。何时调整光照、何时浇水施肥、何时修剪叶片等操作,温室都能自己完成,通过精准作业,蔬菜口感风味更佳,像西红柿的糖度可以提高30%。

北京市密云区某蔬菜基地技术人员 张超:这是一套水肥一体化的番茄生长监测系统,通过监测营养液的流量,温室的温度和湿度,能够保证番茄每天和每个生长阶段的水肥、温湿度需求,与传统农业相比能节省50%以上的水肥投入。

数字技术与农业的加速融合,为北京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2012年至2021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69%上升到75%,到2025年将达到77%。高效设施农业技术、装备、品种自主创新率明显提升,良种覆盖率将提升到98%以上。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 李蔚:集中打造智慧果园、智慧菜园、智慧水产以及智慧畜牧,在北京建立100个左右的示范园区,让北京的科技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发挥,将北京蔬菜自给率由10%提高到20%。

来源:央视财经

编辑:朱梓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