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对问题,赚大钱

我过去常常说,问对的问题,才会有对的答案。

因为,你问的问题,代表了你的关注点。只有关注的方向对了,关注的重点对了,关注的深度够了,结果才会大概率正确。

今天恰好回顾了一下从2009年开始工作的13年,过去这十三年,在每一个关键的人生截点和阶段,我有那么几个核心的成绩:

2013年,从零把微博经营到有60万粉丝。

2015年,在新东方的网课付费学员一年做到47万人(not人次),客单价大概为100-120元。

2017年,从事企业咨询,报价成为行业最高,半天(3小时)50w元。

2019年,出了第一本书,畅销全国。(后来又出了一本,继续畅销)

2021年,短线股票成绩2年做到80倍以上。

这些获得成绩的领域分别是:新媒体,教育培训,咨询,写作,和投资。有人会觉得,十年磨一剑,在其中一项上获得比较杰出的成绩,也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是多项。

而这些成绩在13年前,我是不曾想到过,更不曾规划过的。我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一定做对了什么,那到底是什么呢?这些做对的事,有没有可复制的部分?又或者说,如果我做同一件事,得到的是与众不同的结果,那是不是代表了在做的过程中,我也做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事?

自我觉察后,我的答案是:我问对了问题。这直接决定了我行动的方向和方法,以及能否在这些事情上赚到钱。

更准确地说,我一共问对了两个问题,这就是我成事心法的全部。

在我们人生过关打怪的过程中,或大或小,要解决很多困难,麻烦,和问题。怎样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应对这些必经的挑战,是能否在最后取得结果的关键。

但我发现,我和大多数人的不同是。多数人在解决问题时,都会把注意力放在how(怎么办)上面,所以,他们会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关注找办法上。

所以,他们通常应对一个未知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就会比较长:我不知道--所以我要学习解决的方法--学会了方法--我就用我学来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之所以这个办法会比较低效,本质上是因为不能放下我执,固化的思维让自己觉得必须亲自解决问题。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一个人的时间精力各方面的资源也有限,事必躬亲,能不能成事我不知道,但英年早逝却是很大可能。

力不够的话,怎么办?去借!所以,比起问how,更重要的问题是who。

于是就有了第一条帅氏成事心法:Who not how。在我的理念中,谁能帮到你,比你自己怎么办,要重要100倍。所以,下次遇上问题,不妨先问,谁能帮到我?接下来下一个问题,谁能最快地帮到我?

如果这两个问题都没有答案,那就微调一下,把问题变成,谁能教会我?以及,谁能最快地教会我?

如果这也算是个方法论的话,那么找到那个谁,比找到那个办法,显然是更好的办法。如此说来,who其实才是那个最大的how。

诚然,在年轻时,还没有太多社会资源的时候,要更多地亲力亲为,便于节省其他资源,也便于自己累积经验。但当自己手上资源丰富时,你就要擅于把更珍贵的时间节省下来,有问题,你可以请朋友来帮忙,朋友帮不上的时候,可以花点钱请专业人士帮你。

从这点,也可见积累人脉的重要性,可以这么说,当你年纪越来越大,你越来越老的时候,时间也越来越少了。这个时候,你身上最宝贵的资源,就是社交资产(即人脉资源)。为什么呢?换个角度来讲,你时间有限,你不可能学会所有的专业,所有的方法,你时间越来越少,但是因为你朋友多,你拥有的最值钱的东西就是你朋友的专业以及他们的时间。

很有可能,他给你指点一句,你可以省下10个小时的试错成本。所以年纪越大,头脑中就应该越有一个清晰度:哪个事情出现了问题,或者疑惑,在身边能问到谁帮你解决?在我成为投资人以后,我也开始有意识地查缺补漏,看看我的工作生活还需要什么专业领域的帮忙,然后有意识地积累这方面的人脉。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只要问题出现,我就会马上知道身边谁最能帮助我,我去询问或付费咨询,又或是请吃一顿饭就能解决。

这就是Who not how。

第二条帅氏成事心法更简单一点,叫做When not how。这一点就是用来指导那些你人生中很重要又必须亲力亲为的事的。简单来说,这个问题可以放在你需要改变自己的时候用,比如你要改变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习惯,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改变自己的现状等。

说到改变自己,很多人又会陷入到同样的怪圈,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去寻找改变自己的方法。或者不断问,我该如何改变自己。你看,大家都是习惯成自然地关注how。但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不好说,哪怕能找到也是很慢的路径。

而且,按照经验,大多数人知道了方法,知道了一些能帮助改变自己的语句,也是没有作用的。因为他们没有动力去真正的执行和运用这些方法和语句。他们只是多积累了几句和自己实际生活毫无关系的金句而已。

那When not how呢?就是在我们需要改变自己和想要改变自己的时候,更多地关注When,而不是How。

比如,你想改变自己,想要养成一个早起的习惯。你不要问,我怎么才能早起?或者早起有什么办法?你要问:我什么时候开始早起?或者我们什么时候能早起?至少是,我什么时候决定早起?

又比如,你从来不爱读书,你想开始阅读,变成新的自己。你不要问,我怎样才可以每天读一本书?你可以问,我每天几点开始读一下书?至少可以问,我今天打算什么时候开始读书?

问When的本质,是给自己设定一个启动的时间,然后开始执行。在我看来,这也比how来得重要得多,这甚至比deadline更重要。多数人不是无法结束,而是无法开始,甚至是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

因为你知道的,只要你问how,如今互联网如此发达,你无论看书还是搜索,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也都可以学得会。但不下一个决心什么时候去做,你偏偏就是无法做到,更无法做好。人的惰性就是这样,方法你可以知道100个,但却没有办法执行一个。

而When是自己给自己的承诺,把自己还给自己。

根据我过去的行动经验,有一些When是有通用性的,比如全人类的一些能量最高点。

比如,每次新年到来,你是不是总是雄心勃勃想立flag?比如,常说的,一日之计在于晨;清晨,就是人类共有的能量高点when。你可以选择在清晨开始一件重要的事,去想一个困难的问题。你也可以把最重要的计划,放在新年来执行,而且是要真的去执行。

人生的其他重点项目也应该按照同样的理念,即:把需要开始的事情,放在人类共有的那些能量高的开始时间。

所以以此类推,你应该不难发现,每周一,每月的1号,每半年的第一天,每次醒来,都是可以很好的用来改变自己,开启新计划的when。

就算前面的三项,一年里有52个周一,12个每月的1号,2个每半年的第一天,假设这些日子都不重合,加起来,一年你就有了66个改变自己的好机会。

如果你这样都不能改变自己,我都不知道你要怎样才能改变你自己了。也许你之前不能改变,是你不知道when如此重要,给自己一个when的承诺,更重要。

想成任何事,时时刻刻问对这两个问题就好,who and when,but not how。谁来帮我?啥时开始?就是成事心法的全部。

当然有时候可以反过来衡量:现在是合适的时候吗?谁是最合适的人?

反正只有两个问题,灵活运用即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