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素练沃白银——白银市打造现代农业新样板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乔斌 

【黄河安澜•高质量发展看白银】

一水素练沃白银

——白银市打造现代农业新样板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纪实

九曲黄河奔流不息,造就了白银市境内258公里的沿黄岸线,美丽乡村如珍珠般点缀其间。初冬时节,步入黄河岸边的现代农业园区内,项目建设红红火火,农业龙头企业产销两旺;农业合作社、品牌农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近年来,白银市着眼于把沿黄优势经济带打造成白银大地上的金丝带,通过发展设施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农村经济逐步走上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农业活力增强,农民收入增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大田请进棚 土里能生金

白银市地处陇中黄河上游,一直是全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长期以来,我市农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但由于粮食价格一直低位徘徊,农民收入并不高,种一年粮还不如打一月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劳力外出务工。

为振兴乡村经济,在稳住粮食基本盘的同时,我市近年来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步伐,将大田请进大棚,通过提升农业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记者走进白银区水川镇大坪农业示范园,种植户高彩花大棚里的草莓已经红艳艳地冒了头,急不可耐地展现出丰收的姿态。“以前种小麦,现在温室里改种草莓,一年收入能有7万多。”高彩花说。

“按照规划,大坪农业示范园将打造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未来农业的集中展示区,通过‘设施农业及农产品加工’和‘农文旅’项目融合吸引游客参观、学习和休闲旅游,促进水川镇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白银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副主任高启发说。

高启发介绍,历史上水川镇主要种植玉米和小麦,新世纪以来,当地人开始尝试建起日光温室,每棚收入突破万元,随后设施农业成为当地农村的主攻方向。不仅是蔬菜,示范园还逐渐种植无花果、火龙果、百香果、人参果等新品种,实现“南果北种”,丰富观光农业品种,提升游客采摘体验,如今园内设施农业面积已经发展到1万亩。

设施农业不仅在白银区铺开,在靖远县、会宁县等地也形成规模。据了解,近年来,我市坚持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蔬菜产业持续壮大,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能力大幅提升。2020年全市瓜菜面积达到63.52万亩,瓜菜产量达到209.96万吨,创历史新高。

用工业理念塑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设施农业的发展让农民尝到增收甜头,也为白银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进高效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动能。

靖远县是我省枸杞重要的优质产地。近年来,靖远县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瞄准枸杞产业不放松,2021年全县枸杞种植面积达28.3万亩,年产干果11.32万吨,“靖远枸杞”享誉国内外,枸杞产业专业化发展的路子也越走越宽。尽管如此,由于受流通不畅、经营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影响,好口碑没能成为好品牌,结果是好枸杞卖不上好价钱。

比照宁夏枸杞的成功经验,靖远县的决策者们认识到,枸杞产业发展已由资源约束转为资源与市场双重约束的阶段,必须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产业。同一区域生长、同样技术生产的枸杞,必须打破行政区割,统筹整合。他们将大大小小的枸杞品牌整合起来,统一标准生产,统一规范经营,统一使用品牌,形成了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品牌布局,有力提升了靖远枸杞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据靖远县农业农村局介绍,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扶持、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等有效手段,靖远积极扶持了金杞福源、瑞高生物科技等一批枸杞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培育打造出“高原宏”“陇原红”“晶安”等知名品牌,引进“宁杞1号”“宁杞2号”等枸杞品种,研发枸杞茶、枸杞汁等系列产品,初步形成了集种植管理、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  

2012年12月,靖远枸杞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确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品牌价值已达到18.57亿元,带动全县1.63万农户10多万农民实现了增收致富。

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生产园区化

在景泰县芦阳镇的育苗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忙碌的劳动景象,装盘、充穴、播子、覆土、洒水……最后工人们将育苗盘整齐摆放在温室大棚里,等待其生根发芽长苗。这是景泰县辰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带动合作社及农户发展“订单育苗”产业保障种苗安全的一个场景。

辰阳农业负责人吕金家介绍说,公司有蔬菜种苗繁育大棚50座,主要供应露地西红柿种苗、朝天椒种苗以及高原夏菜种苗,今年的育苗订单量比去年有所增长,大家早动手早育苗,盼着有个好收益。

订单量的增加,也给周边村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芦阳镇马鞍山村村民张生琴已经在这里打工3年了,在家门口务工,顾家又增收,她感到非常开心。“这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育苗、栽苗、把苗……一年能挣两三万元呢。”张生琴说。

像辰阳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种新型农业企业在我市越来越多。据了解,目前我市拥有新希望、新疆润丰、河南牧原等大型循环农业龙头企业25家,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4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60家、市级107家。由能人大户带动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8080家,家庭农场1839个,这些农业园区、新型农业组织和经营主体,正在不断探索拉长产业链,推动三产一步一步走向融合。

白银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周发禄告诉记者,通过兴设施、调结构,培育新主体,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质量明显提高。下一步,白银市将把产业发展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和基础,加快构建“四集群+四片带+N”农业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十一大”特色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统筹规划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等,持续用好“小块变大块”“旱变水”“坡改堤”等经验做法,完成高标准农田年度建设任务,使农民收入更高,农业经济更活,农村面貌更新,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借鉴的样本。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