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评论员点评”推出第三期——《东营的知“重”与负“重”》。
聚焦石化工业之城,热度依然不减、保持较高关注。稿件刊发后,短时间内,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等中央平台,潮新闻、上观新闻、新京报、今日头条、网易、腾讯等三十多家媒体平台跟进转发,全网点击量近三百万。文章也被东营当地媒体广泛转发,在全市党员干部当中,引发热烈反响。
我们想,大家伙儿之所以关注东营,应该更多是想了解一个工业大市的转型发展之路。其背后的典型意义,不言自明。在此,我们想分享调研采访中的一些切身感受,其中有几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专业”。市工信局的会议室里,一叠《工业运行周报》格外引人注意。《周报》每期四个版,要点抓什么,堵点怎么通,难点怎么破,重点要干啥,清清楚楚、干货满满,“专业感”跃然纸上。干工作就是这样,有调研、有数据、有分析,长项短板了然于胸,基础工作扎实有效,谈起来自然有底气有信心。
二是“新枝”。文章中展现了这样两个案例:一个是油田改制企业胜软科技,上线运行的“云帆”工业互联网平台,今年成功跻身国家级“双跨”平台,这也是全国油气开发领域唯一的“双跨”平台,很了不起。另一个是胜华新材、海科新源,锂电池电解液溶剂的头部供应商,全球市场占有率超60%,和当前火热的“新三样”紧密相连,极大打开了我们对化工产业的想象。
三是“绿色”。东营港广利港区,凭海御风寻绿电,海上风电项目建设推进如火如荼;垦利农高区,上可发电、下可养殖,渔光互补的光伏项目,将盐碱滩涂打造成了光伏渔业、文旅观光等多种产业融合的综合型示范园区。如今,东营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已达564.6万千瓦,占比50.3%,首次超越火电成为第一电源,从“双碳”战略目标看,意义确实非凡。
通过梳理剖析调研采访信息,一条清晰的转型脉络呈现出来:依托优势产业,坚持向绿向新,努力把质量搞上去,品牌树起来、环保做到位。
正如文章所言,对自身经济素质的科学评判,是确定一地经济发展战略的逻辑起点。东营起于工业,兴于工业,“知重”且能“负重”,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也是基于禀赋条件的一种战略选择。
这种认识,这份定力,恰是一个地方强信心、稳预期最可宝贵的财富,特别值得珍惜呵护。这也正是我们此次写作的价值意义所在。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