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共情,让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更美好 | 荐读

日期: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收集编辑:米娜


近年来,“共情”成为人们常提及的热词。


铺天盖地的网络文章强调共情有助于在日益割裂的社会里弥合隔阂,那么,什么才是共情?它真的是人与人相处融洽的“秘密武器”吗?是不是提高了共情能力,就一定能拥有舒适的亲密关系?


《最爱不过我懂你》一书站在父母的角度,讲述亲子之间的共情陪伴。我们采访了本书作者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阅读与学习研究院院长伍新春,听一听他的独到见解。


文末留言赠书



接纳情绪是共情陪伴的第一步

◎ 《教育家》:在您看来,“共情”为何如此受关注?

伍新春:宏观来看,共情受到关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早期农耕文明主要是体力至上,到了工业革命就是脑力至上了。如今,全球追求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型,好的服务业不仅是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更要提供良好的心理服务,于是逐渐出现了心理至上的趋势。在这样的时代,人类劳动可能不仅是付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更多的可能是心理劳动,特别是情绪劳动。

共情陪伴核心目的是让每个人成为最好的自己,它不但适用于亲子,师生、朋友、同事之间也都适用。这本《最爱不过我懂你》主要是站在父母的角度,讲述父母如何共情陪伴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被父母有效理解、接纳、尊重,未来就更有可能共情他人,将来组建家庭或进入职场也会有更好的发展。现在的许多父母会出现“用力过猛”的情况,拼尽全力培养孩子,仿佛每个孩子只要被培养就能成为“韦神”或“C罗”那样的人物。父母应看到孩子自身的闪光点,意识到孩子若是一朵花,即使拼尽全力也不可能被培养成一棵树,必须明白花也有花的价值。于是,共情开始进入大家的视野。

书中有大量关于共情陪伴的案例,比如:父母催促正在楼下玩耍的孩子回家写作业,孩子即使被迫回家,心思仍留在游戏上。此时,换一种方法效果将大有不同。父母提前和孩子商定回家的时间,并在约定时间即将到来之时,温柔而坚定地告诉孩子再玩最后一次。若父母不再焦急催促,投入地陪孩子玩耍或安静地等待,效果会更好。如此一来,孩子不仅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还意识到自己该回家了。若孩子在游戏结束后哭闹,父母可以提醒孩子说这是亲子之间的约定,人不能言而无信。

再聊聊我与儿子的故事。我一直希望他喜欢物理学或心理学,但突然有一天,他说想学视觉艺术。我不理解,瞬间失落起来。儿子告诉我说选择视觉艺术,是因为看到我观察儿童一日生活期间的拍摄工作,对摄影产生了兴趣。可我依然担心他只是一时兴起,直到我确定视觉艺术是最令他沉迷的事情——为了拍出好作品,他可以废寝忘食;为了做好后期处理,他选择通宵达旦。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我总是劝导其他家长要共情陪伴,可当自己以父亲的身份面对孩子时,依然会因为他的选择不符合我的心理预期而感到失落?再后来,儿子收到8所学校的offer,最后选择了经他认真调研后认为最令他心动的那所学校,我也决定全心全意支持他。此后,即便学习过程异常艰辛,他也毫无怨言,反而感激我对他的支持。其实,我也非常感激他当初的坚持。父母与孩子之间接纳理解彼此的情绪,支持对方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就是有效共情陪伴。

◎ 《教育家》: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孩子遇到困难就大哭大闹。从共情陪伴角度出发,我们该如何理解孩子的这一行为?若此时共情,会不会导致孩子日后接触更大的困难时变得脆弱?

伍新春:人在遇到困难时产生畏难情绪是一件正常的事情,因为人做事往往是希望收获成就感,逃避困难实际上就是维护自身价值,避免让自己觉得自己不行。作为父母,我们要在理解的同时回应并安慰孩子,让孩子知道这个任务对他来说有难度是正常的,也可以替孩子把他们未成形的想法清晰地说出来,告诉他们遇到困难就放弃是退缩行为,应该大胆尝试。孩子被共情,就会放下情绪,恢复理智。父母则需继续引导,询问孩子需要什么帮助。当孩子发现父母不但不是自己的对立方,而且会提供支持,就会有勇气面对困难,在真实的成功体验中建立自信心。

正确的共情陪伴,不会让孩子变得更脆弱。例如,蹒跚学步的孩子走了几步就摔倒了,父母飞快地跑去抱起孩子,有时还会拼命跺地。本没哭闹的孩子,看到这样的场景就开始号啕大哭。真的是孩子自己觉得疼吗?其实是他们发现大人如此惊慌,觉得自己应该很疼。有过一次经验,下一次再摔跤时,他就只会在原地号啕大哭。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给予孩子鼓励的目光,用眼神传递力量与信任,告诉孩子一定能自己站起来。当孩子成功站起,父母再给他一阵掌声;若孩子真的站不起来,父母也只需作为辅助力量搭一把手。

孩子在未来还会遇到很多挫折,父母既然不能事事都替孩子解决,就应该在孩子成长阶段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让他们“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只有这样,孩子将来遇到困难才不会大吼大叫,而是能成为更加自信、有能力解决困难的人。

◎ 《教育家》:常有父母表示“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辅导作业要把父母气炸了。父母“快气炸”是因共情能力弱吗?要想实现共情陪伴,他们应该怎么做?

伍新春:其实父母可以将心比心,想想自己是不是时刻都认为工作有趣。既然自己不是,那为什么不能接受孩子觉得写作业无趣?其实,只要父母接纳孩子的情绪,与孩子真诚沟通并分享经验,感受到共情的孩子就容易放下情绪去完成并不喜欢但不得不做的作业。比如,父母可以引导孩子正确分离情绪与行为,告诉孩子自己也觉得写作业是无趣的事情,再与他分享自己在工作中是如何完成无趣但重要的任务,让孩子知道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不喜欢也要完成,就像作为学生必须完成功课一样。

父母脾气的好坏,与共情能力的强弱无关,而是与情绪管理能力有关。有的人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是因为他的情绪体验强度比一般人更强,不代表他的共情力很弱。但可以肯定的是,父母需要先接纳自己的情绪才能共情孩子。心理学上有一些调控情绪的有效方法,如可以通过做家务、听音乐等方法转移注意力等。

注意把握共情的“度”

◎ 《教育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会因周遭亲朋好友经历的不幸而感到难过甚至抑郁,长此以往便觉得生活很痛苦。人人都夸的共情力,为什么会带来如此强烈的负面情绪?我们该如何把握共情的“度”,避免陷入情绪风暴?

伍新春:合理共情,是人在共情他人时保有理性。因为当人被情绪裹挟时,是很难真正理解情绪的。一些人对他人的遭遇特别敏感,甚至可能比当事人更伤心,是过度共情的表现。他们会因不能有效区分问题的责任人,将他人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引发过度情感卷入。实际上,每个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如果常常过度共情,会损耗太多心理能量,导致自己压力过大。我们应区分这是谁的问题,不能将他人问题扛在自己身上。否则,不仅自身压力越来越大,还会导致他人不能对自己负责,阻碍他们独立性与责任心的形成。

当然,过度共情也可能是因为别人的遭遇勾起了自身相关遭遇的记忆。我们必须先解决自身问题,才能成为有效的助人者,否则会产生替代性创伤。如在地震或疫情等灾难面前,医生常因过度共情产生替代性创伤。但当情绪变得越来越严重,人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此时,我们可以借助艺术治疗法,用打击乐、涂鸦等方式,让他们将情绪宣泄出来,有效避免因过度共情形成替代性创伤。

◎ 《教育家》:近年来,网络“树洞”作为一种隐喻出现在线上社交平台。您认为它的出现是否有助于人们自我接纳与相互理解?是否存在因强化个人消极情绪导致极端行为的可能?

伍新春:当我们因担心他人评价,而无法将生活中的阴暗面与熟人诉说时,社交平台作为一个陌生环境,成为诉说之地。其间,敞开心扉到什么程度全由个人决定。它能存在,就证明社会对它的需要,表明有不少人缺乏宣泄情绪的空间与途径。从这个角度来讲,网络“树洞”就像半开放式的自我暴露和情绪宣泄场所,有利于人们将情绪放下,感受人与人之间情感相通的美好。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网络“树洞”的确有可能会因反复宣泄而强化个人消极情绪,导致人产生更加极端的认知。因此,我们在“树洞”宣泄时需要注意“度”的把握,宣泄不宜过于频繁,也不能夸大其词。

◎ 《教育家》:此前,一段男子上门掌掴5岁幼童的视频引发网友的强烈关注且众说纷纭。“共情”在公共事件中的角色变得更加复杂,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伍新春: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理解孩子在同伴交往期间发生矛盾是难免的,可配合园所教师解决矛盾,并借此机会教孩子如何化解冲突。如用“剪刀石头布”的方法,决定玩耍的先后顺序等。但当矛盾升级,就需要进入调控情绪阶段。可以理解家长想替孩子解决问题的急切心情,但如果像视频中男子那般上门打人,事情的性质就变了。家长应先控制自身情绪,再共情孩子,告诉孩子自己的心疼,既表达自身情绪,又让孩子感受到爱意。此外,还可以用童年故事引导孩子,告诉他们自己也曾发生过此类事件,可以用一起玩或轮流玩的方式避免直接冲突等,最后再登门谈话或让打人男童向孩子道歉。

事实上,被打男童在经历过一次同伴矛盾后,再次看到重要他人以暴制暴,会形成替代性创伤,或担心父亲也会这样打自己,或担心矛盾再次升级会不会更加恶劣。好比校园霸凌的旁观者,每日担心今天要被打的人是不是自己,就容易形成心理阴影。因此,家长要先有稳定的情绪,理性处理矛盾,避免给他们造成更大的心理创伤。

提高共情力,打破亲密关系僵局

◎ 《教育家》:我们总渴望被亲密他人共情,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时刻处在被共情的环境里。若童年期没有被共情,孩子长大后的共情能力就一定会弱吗?

伍新春:毫无疑问,童年期被共情的孩子长大后的共情能力一定会更强,但没能被有效且充分共情的孩子,长大后的共情能力并非一定就弱。研究发现,有些孩子即使早期没有被共情甚至被虐待,也没有妨碍他成为更好的自己。这种短期的伤害,有可能会转化为成长的力量,我们将其称为“创化成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复原力。人际创伤后的复原呈现出“二八定律”,即80%的人总能通过一些方法走出不良情绪,而20%的人无法像前者一样自行恢复,这就需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时间和充分的共情陪伴。在进行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研究时发现,几乎未被共情过的他们有时会思考一些类似于“为什么父母不愿意陪着我”“他们背井离乡,是因为不想待在家吗”等问题,其实这样的思考可以反向促进孩子共情意识的发展。

◎ 《教育家》:相关数据表明,孩子的述情障碍会影响周边人的共情水平,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能够克服述情障碍的方法吗?作为教师,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形成良好师生关系,助力孩子心理社会能力的发展?

伍新春:述情障碍指人不能有效陈述自己的情绪。从当前研究情况来看,述情障碍的确受一定的遗传影响,到现在为止我们也没有找到能够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但我们可以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做一些有效改善。

第一,进行情绪区分。述情障碍者容易把情绪跟躯体感觉相联系,也可以说是把情绪躯体化。他们常感到身体不适,检查却没有问题,这是因为无法有效区分身体感觉与心理感受。可以有意区分心跳加速、焦虑紧张、头晕、面红耳赤等属于身体感觉还是心理感受,多尝试几次就能学会区分。第二,有些人不会表达是他缺乏相应的情绪词,不知道如何描述情绪。我们可以面向儿童青少年进行情绪教育,做情绪脸谱并要求孩子识别后用相应的词语表达出来,也可以训练孩子,要求他们表达狂喜、生气、窃喜等。第三,国人大多含蓄内敛,可能会给孩子一种不表达情绪是正常现象的错觉,这是不利于他们长远发展的。我们需成为勇敢的情绪正确表达者,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第四,鼓励孩子表达情绪,不要压抑他们的情绪。我们常说“男儿有泪不轻弹”,若长期如此,他们只能压抑自己的情绪,就容易形成述情障碍。

教师提高共情能力,首先要学会接纳自身情绪,并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当看到教室书桌非常杂乱时,可以将情绪表达出来,既传递出对学生的关心,又能让他们学会体谅教师。其次,需提高情绪调控能力。如孩子在课堂上捣乱,教师容易将其理解为对自身权威的挑战。教师应先思考孩子的目的,理解他们想要获得关注的心理,合理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得到教师的关注与共情,他们的心理社会能力、共情力与行为管理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福利派送|留言赠书


关于共情陪伴,您还有哪些困惑,期待解决什么问题?评论区留言,将选择点赞最高的3个评论者和2个优质留言的作者,赠送《最爱不过我懂你》1本


截止时间:4月1日中午12点。



“荐读”栏目线索征集


钱理群先生说:“教育,就是爱读书的校长和爱读书的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读书。”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教育。”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长怀进鹏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为广大学校开展阅读教育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


为涵育读书热情,满足师生家长阅读新需求,《教育家》新媒体开设荐读栏目,推出作者访谈、读后感、书稿节选、阅读主题直播等,呈现书中的精妙,分享读者因好书引发的灵魂震颤、精神启迪,探寻书籍背后的思想和故事,分享阅读经验和建议……分“教师”“学生”和“家长”三大主体,为读书“引路”。让我们一起循着跳动的诗行,循着真理的星光,抵达阅读的远方。


同时,也欢迎您提供“荐读”书籍线索,对符合要求的书籍将以以下形式推荐。


1. 《教育家》杂志“教师书房”“以书之名”“读书吧”栏目推荐。出版社寄样书给《教育家》编辑部,审读书稿内容、确认符合推荐要求后,《教育家》记者围绕书籍内容对作者进行采访,文章在《教育家》杂志刊发;或发布读者撰写的优质读后感。


2. 《教育家》新媒体推荐。出版社寄样书给《教育家》编辑部,审阅书稿内容、确认符合要求后进行推荐。a.对作者进行采访,访谈内容发布于“光明社教育家”公号;b.挑选书稿内容在“光明社教育家”公号发布;c.邀请作者在《教育家》新媒体平台进行直播,谈书籍内容及其他教育话题。


3. 参与“百部新书一起读”活动。出版社提供样书(教师类、学生类),《教育家》邀请阅读领航人(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老师)及光明小书童开展读书、荐书活动,荐读内容在新媒体平台发布。


联系方式:将书讯信息发送至邮箱gmjyjzz@126.com,信息包括书籍介绍、作者介绍、出版单位、书封、试读文稿等,邮箱主题注明“荐读”;说明您有意向参与的推荐形式,并留下对接联系方式。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3年2月刊第3期,原标题《共情陪伴:打开亲密关系的“密钥”》
文 | 米娜
设计 | 庄苑
统筹 | 周彩丽

《教育家》杂志投稿邮箱:gmjyjzz@126.com
新媒体投稿邮箱:jyjzzxmt@126.com




《教育家》2023年征稿启事

这份被校长、老师们盛赞的“学习资料”,学校必备!

助推学校品牌推广、内涵提升,助力校长、教师专业成长,尽在这个平台!


视频推荐



相关阅读

  • 孩子给离世父亲发短信,当晚竟收到回复!

  • 3月26日,陕西西安孩子给离世爸爸发短信当晚收到回复:“我的孩子是最棒的,爸爸也想你!”据@白鹿视频 消息,高先生就是回短信的“爸爸”。当他收到信息时还以为对方是发错了,但随后
  • 校长变朋友,只需要一节体育课

  • 体育课除了跑跑跳跳,如何玩出新花样,让课堂保持新鲜感?杭州现代实验小学给出了答案——把传统体育课程改编成人人都爱玩的趣味运动,体育老师融入课堂,成为寓教于乐的大朋友。有趣
  • 不同年纪不同主题;这所学校把春游玩出花

  • 三月的春风轻柔吹过稚嫩的脸庞,枝头的绿意日渐饱满,三墩小学双桥校区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校门,寻找春的足迹。一年级:赴春日之约看,一年级的同学们正在都锦生故感受爱国情
  • 通往“情绪自由”之路:个人情绪不健康的7大标志

  • 编者按:情绪,实际上与个人的智商一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方方面面。然而,我们在学校中的教育,基本上都是以提高学术智商为主,很少有了解和学习情绪方面
  • 孩子上小学之后,我渐渐退出了“晒娃”圈

  • 文 | 吉米妈来源丨微信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ID:pkumum 啾啾妈说今天的文章开始之前,先通知大家一件事:我们的老朋友豆伴匠,4月1日起,购买课程赠送的伴学金减少了。这个伴学金
  • 见义勇为抢救花季生命

  • 通讯员 韩雪利 刘 佳“义人义胆行义事,铁军铁骨铸铁魂。”日前,一位母亲满怀感激地将一面锦旗送到中铁十八局建安公司广州永和河项目部负责人岳明彦手中,对项目部全力抢救
  • 阳光下,让爱不孤独

  •   他们不聋,却对外界充耳不闻;他们不盲,却对周围人与物视而不见;他们不哑,却不愿意开口说话;他们犹如天上的星星,在遥远而漆黑的夜空中独自闪烁。他们被称为“来自星星的孩子”。

热门文章

  • “复活”半年后 京东拍拍二手杀入公益事业

  • 京东拍拍二手“复活”半年后,杀入公益事业,试图让企业捐的赠品、家庭闲置品变成实实在在的“爱心”。 把“闲置品”变爱心 6月12日,“益心一益·守护梦想每一步”2018年四

最新文章

  • 共情,让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更美好 | 荐读

  • 近年来,“共情”成为人们常提及的热词。铺天盖地的网络文章强调共情有助于在日益割裂的社会里弥合隔阂,那么,什么才是共情?它真的是人与人相处融洽的“秘密武器”吗?是不是提高了
  • 免费坐高铁!攻略来了→

  • 3月28日 #免费坐高铁#登上热搜第一 网友:感觉错过了一个亿也有网友表示:用了好多次,省了好多钱来源:网友评论截图 如何免费坐火车? 攻略来了!1注册会员打开铁路12306APP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