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彰武:科学治沙筑牢辽宁生态屏障

日期: 来源:绿色中国收集编辑:绿色中国

文/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符超

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位于蒙古高原与辽河平原之间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生态脆弱区。新中国成立前,全县土地沙化面积达52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6%,占全省沙化面积总量的1/4,森林面积不足18万亩,森林覆盖率只有2.9%,已成为辽宁省荒漠化最严重、沙化形势最严峻的地区。土地沙化不仅给彰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危害,也对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构成直接威胁。

建国伊始,彰武人民便树立了“要生存先治沙、要发展护生态”的理念,着手植树造林。1952年4月,作为我国组建最早的防沙治沙用沙科研单位,隶属于辽宁省林业厅的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正式成立。随着人工樟子松的引种成功和彰武松的成功选育,填补了中国治沙史的空白。特别是1978年彰武县被国家确立为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以来,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域内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全部得到固定,土地沙化面积已由524万亩降至不足200万亩、林地面积则由18万亩增至212万亩。全县七十余载接续奋斗,构筑起以彰武县为核心的千余公里阻沙林带,成功阻止了科尔沁沙地南侵,并将其南缘向北压缩13公里,先后涌现出了“大漠苍松”刘斌、“治沙书记”董福财、“辽宁好人”治沙科技专家宋晓东、自发造林典型侯贵、以马为伴坚守山林38年的李东魁等一批治沙先进人物,为新时代生态建设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同时铸就的“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彰武治沙精神,成为辽宁省科学治沙的强大精神动力。

“2019年,彰武县成立了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成为弘扬和传承三北精神和彰武治沙精神的基地。两年来,已接待各地学员2万余人。三北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全县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更保护了辽河平原和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安全。”彰武县人民政府负责人说,多年来,彰武县先后获得“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治沙先进单位”“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科学治沙 生态立县

党的十八大以来,彰武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依托三北防护林建设,坚持科学绿化,围绕“一点两线一面”的治沙布局,大力实施“四大工程”“三项保护”,全力建设150万亩山水林田湖草沙相统一的生态屏障,走出一条荒山变绿岭、沙地变绿洲的生态振兴之路。

彰武县围绕三北防护林体系,依托辽宁省固沙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树种选育、造林模式、退化林修复等方面寻求科技支撑。在全县范围内,重点在北部沙区乡镇,大力开展百万亩造林绿化行动。按照巩固现有植被、提升覆盖质量、着力推进的治理原则,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乔灌相结,针阔相融的原则,扩大了樟子松、彰武松、元宝枫、蛋白桑、山杏等林木的混交比例,解决了造林密度偏大、树种结构单一、混交林占比低的问题。目前,全县林地面积已达到205万亩,完成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52.3万亩。同时,已经沿内蒙边界营造了宽2公里、长171公里的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带,在柳河沿岸营造了宽100—500米、长117公里的护岸林,初步构建了科尔沁沙地综合防护林体系。

辽宁彰武旧貌换新颜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防沙治理,彰武生态环境出现好转,但半流动沙丘、风蚀点问题仍然突出。面对“总体改善、局部恶化”的生态环境局面,彰武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一点两线一面”为框架的治沙战略布局。“一点”,即建设西六家子镇的优质牧草基地;“两线”,即重点治理柳河、养息牧河两岸的风沙源;“一面”,即以生态脆弱区为核心,重点加大北部沙荒区治理(7个乡镇),全力建设150万亩山水林田湖草沙相统一的生态屏障。

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历时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共流转土地12.5万亩,实际恢复17万亩,完成造林58650亩、治理风蚀点79处、牧草补播81630亩;实施围栏封育260公里,打井239眼,建成66.5公里草原路;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约2500亩;建成6个肉羊养殖场、1个肉牛养殖场,并投入使用;同步实施了7个美丽乡村和2个美丽乡村升级版建设工程;重点打造了欧李山、德力格尔、半拉山等旅游观光带;基本实现“一年初绿、两年满绿、三年见成效”的目标,在彰武北部4个乡镇、15个行政村形成了54万亩疏林草原。

通过综合治理,示范区内草原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的不足20%提高到80%以上,原本裸露的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已全部固定,平均风速由3.4米/秒降到1.9米/秒,彰武县域扬沙天气由40天减少到18天。按照省气象局提供的卫星和气象数据资料分析,2018年以来,沈阳市大气降尘量呈下降趋势, 下降幅度8.6%,对减少沈阳大气降尘量发挥了明显作用。

“三生”融合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彰武县明确提出要以建设辽宁“生态屏障城”为目标,打生态牌,走绿色路,持续推进“4+2+2”生态治理体系。持续推进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四大工程”。同时,积极实施以肥改沙、以调减沙“两项改革”,落实以养退沙、依法治沙“两项保护”。最终实现全县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高质量发展。

科技助力樟子松固沙

如何实现“三生”融合高质量发展?彰武县给出的方案是:坚持标本兼治,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抓实绿色资源保护,筑牢生态文明建设根基。一是推动以养退沙。坚持造护并举、管用并重原则,进一步健全养护机制,完善林草资源管护体系,抓实“林长制”、护林员和护草员责任落实,保证种出的林木、草原有人管、有人护、有人养,切实提高植树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让造林成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二是推动依法治沙。保护生态环境、巩固治沙成果,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全面实施阜新市《防沙治沙条例》《草原保护条例》,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垦滥占林地、毁林毁草等违法犯罪活动,让法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三是推动以调减沙。进一步改善种植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增长方式,推广花生间种、合理轮作技术,逐步调减大田内花生面积,打破恶性循环,改善土质。同时,有序改善畜牧业生产方式,在县域内全面实施封山禁牧,大力推进围栏封育,加快生态循环养殖小区建设,减少对林地、草原、草场的破坏,从根本上解决沙漠化问题。

展望未来,彰武县委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依托三北工程建设,以构建稳定的复合型生态系统为目标,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这篇大文章,筑牢辽宁生态安全屏障,走出一条具有彰武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万亩松林

曾几何时,生态是彰武人民最深的痛点。而今的彰武大地,正在世人面前幻化出一幅山青、水秀、美丽、宜居,令人心驰神往的七彩画卷。
 


相关阅读

  • 鸡粪发电,每年3000万度

  • 鸡粪竟然能发电?得知这个消息后,7月11日,记者来到位于蓬莱区北部的民和生态园。这里三面环山,满目青翠,堪称“花园式养殖园区”。民和牧业是我国最大的父母代肉种鸡养殖企业,仅民
  • 这件事很重要,需要您的配合!

  • 维护城市环境卫生给居民带来哪些益处?维护城市环境卫生是对城市的综合整治。它能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城市环境卫生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生态与居住环境得到不断优化,
  • 从大厂到初创公司,为何纷纷拥抱鸿蒙?

  •   加入鸿蒙的时机来了。  文 | 华商韬略 张静波  2007年,当苹果发布第一代iPhone时,全球开发者大概没想到,iOS会给他们创造出一个每年超万亿美元的机会。  今天,又一个
  • 绿水青山间打造龙江康养宝地

  • 群山为砚水为墨,铺开兴安九尺阔。八月盛夏好时节,林都伊春迎宾客。8月1日,黑龙江省首届生态康养旅游大会在伊春市举行。大会以“龙江康养 森系夏天”为主题,邀请文化、旅游、康
  • 东港:以生态“含绿量”催升发展“含金量”

  •   青山连绵,绿水潺潺,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日照蓝”“东港绿”已经成为东港生态文明的靓丽名片。7月上旬,东港区被省环保厅、省财政厅确定为“2022年度山东省生态文明强县”,这
  • 堵河流域治理 新增6个湿地公园

  • 7月30日,航拍竹山县城关镇城西生态湿地公园。近年来,竹山县加大堵河流域生态治理力度,建设以堵河为轴线的生态文化长廊,已在堵河沿线河滩上建起城西、滨河、南门、将军潭等6个湿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彰武:科学治沙筑牢辽宁生态屏障

  • 文/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符超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位于蒙古高原与辽河平原之间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生态脆弱区。新中国成立前,全县土地沙化面积达524万亩,占全
  • 提升机上餐食服务座谈会在京召开

  • 提升服务品质 助力行业发展提升机上餐食服务座谈会在京召开日前,为进一步集中调研航空食品行业、推动机上餐食模式优化提升,提升机上餐食服务座谈会在京召开。会议现场据了解
  • 全部下架!知名品牌道歉

  • 8月7日,张亮麻辣烫官微通报一加盟店羊肉被检出是猪肉和鸭肉一事进展。@张亮麻辣烫 表示:近期张亮麻辣烫涉事门店相关问题,给社会和广大消费者造成了巨大影响,我们深表歉意。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