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走进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田间地头,生机勃勃,各类乡土人才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破土飘香”。近年来,晶桥镇立足特色产业,将抢抓人才“第一资源”作为业兴、人和、民富的有力抓手,创新人才培育、引进、评价机制,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重要作用,厚植乡土人才“沃土”,激活乡土人才引擎,夯实乡村振兴人才基石。
搭建平台“育才” 让本土人才“破土飘香”
春争日,夏争时。在晶桥镇真喜果蔬专业合作社内,每天清晨,省级乡土人才“三带”名人、乡土人才“三带”能手、合作社理事长赵青毅带着村民们采摘西红柿、茄子、黄瓜、辣椒等新鲜蔬菜,采摘、包装、装箱“一条龙”,确保当天采摘当天运送,让南京市民吃上新鲜蔬菜。真喜果蔬专业合作社是南京市菜篮子供应基地,每天向南京市场运送8吨左右的新鲜蔬菜。
今年46岁的赵青毅大学毕业后外出创业,2016年,赵青毅返乡创业,种植有机蔬菜,成立了真喜果蔬合作社,并与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市蔬菜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机制,规模逐年扩大,现在他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已达500多亩,发展青虾养殖300亩,吸纳当地80多名妇女务工增收,示范带动周边种植有机蔬菜1000多亩,成为南京市菜篮子供应基地。赵青毅还建设了电商销售平台,并和叮咚、美菜、淘菜菜、快驴、多多买菜等生鲜平台进行了深度合作,实现了线上线下销售,2023年,实现销售收入1300万元。2020年,溧水区真喜果蔬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合作社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晶桥镇和新桥社区都给了我们大力的支持,家乡的创业环境越来越好。”对于未来发展,赵青毅信心满满。
在晶桥镇邰村南京普仁有机农业公司有机蔬菜种植基地里,袁涛、陶丽等一批大学生每天都在忙着分析土壤、蔬菜检测等技术活。“我们企业和邰村党总支共同培育乡土人才,目前,已经吸收了当地16名大学生来基地就业。”南京普仁有机农业公司沈子杰告诉记者。沈子杰是一名海归硕士,2021年返乡创业。沈子杰表示,在镇村的大力支持下,企业组建了成立堆肥、土壤改良、土壤检测及施肥设计、生物植保、有机栽培等五个专业技术服务团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同时,采用现场观摩和技术培训等方式,指导农民切实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田间生产,增强蔬菜栽培的操作性,推广应用蔬菜新品种。2023年,南京市首个盒马村正式落户晶桥镇邰村南京普仁有机农业公司,而在这之前,南京普仁有机农业公司邰村普机蔬菜种植基地,也已经取得了具备向香港市场供应蔬菜的资质,成为南京市首家取得供港资质的本地蔬菜生产基地。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而乡土人才植根乡村沃土、富有乡梓情怀,懂农业、爱农村,带领群众致富、发展乡村产业,最有发言权、最有带动力,是乡村振兴宝贵的人才资源。近年来,晶桥镇通过引导原籍青年大学生、科技人员、退役军人和企业家返乡创业,在政策、资金、科技培训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大力培养乡土人才。“我们还通过积极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发掘和培养各领域‘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加强技能培训,定期举办技能大赛,增强乡土人才创新创造创业能力。”晶桥镇负责人表示,乡土人才积极融入晶桥镇现代农业、休闲文旅、乡村旅游等乡村发展新业态,创业发展、带民致富。据统计,晶桥镇已建库培养乡土人才1000多名,创办领办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100多家,带动全镇5000多名村民年增收2万多元,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人才支撑,释放乡村振兴强大“发展能量”。
创新机制“引才” 让各类人才“百花齐放”
“大娘,这根管子位置不对,要调整一下。”这几天,95后“新农人”龙国刚在晶桥镇芝山村田间地头指导果农安装滴灌装置。南京农业大学硕士龙国刚,毕业后留在了芝山村综合社工作,从此真正扎根芝山。“我实习就在芝山村综合社,感受到了芝山村对人才的重视,毕业后,我就留了下来,这片热土大有可为。” 正在田地里忙碌的龙国刚说道。
近年来,芝山村通过党支部领办综合社,全体村民成为综合社社员,实行“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规模化经营方式,建设发展以富硒生态健康农产品为基础的一二三产融合的多功能富硒生态产业园。芝山村曹庄富硒生态产业园成为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溧水基地,南京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南京农业大学潘根兴教授带领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在芝山村推进“炭基硒谷、康养乡土”健康农业经济,利用炭基循环生态健康技术实现养殖企业废物再利用,让富硒农产品用上天然肥料,芝山村还成了全省第一批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通过引进人才,为我们乡村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我们村生产的富硒大米,因为口感好营养价值高,一上市就卖到了8元一斤,非常受欢迎。”芝山村党总支书记李其军高兴地说。
“雨花茶,形似松针,圆绿紧直,象征着青松挺拔,屹立不倒的针形,是情系革命英烈的英雄茶。”在晶桥镇马村南京盛峰茶业有限公司的雨花茶非遗工坊,每个周末,南京雨花茶第五代传承人陈盛峰都要接待一批批的中小学生。学生们在陈盛峰的指导下,学习雨花茶制作技艺,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雨花茶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陈盛峰是南京雨花茶第五代传承人、雨花茶制作技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是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南京盛峰茶业有限公司是文旅部认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绿茶制作技艺(雨花茶制作技艺)保护单位,是江苏省首批十大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
晶桥镇芮家村马村南京盛峰茶业有限公司是南京市雨花茶的主产地之一,依托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晶桥镇将雨花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投资700万元在陈盛峰位于晶桥镇芮家村马村的雨花茶园基地建设雨花茶文化展示馆、江苏省乡土人才传承示范基地传习所、雨花茶非遗工坊、雨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体验中心,成为雨花茶走向一二三产融合的重要阵地。2023年,雨花茶非遗工坊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非遗工坊公示名单。“雨花茶非遗工坊不仅是南京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也是当地茶农学习体验雨花茶制作技艺的重要场所。”陈盛峰表示。
近年来,晶桥镇积极围绕打造“都市田园、红色农旅”乡村振兴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建设南京市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并主动融入相邻的南京国家农高区农业发展格局,推进“一区多园”合作共建,打造南京国家农高区芝山富硒生态农业、芮家雨花茶、水晶富财圩水产、邰村有机蔬菜等特色园区,依托南京国家农高区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完备的政策优势带动晶桥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晶桥镇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的加快建设,为引进各类人才向乡村集聚厚植了‘沃土’。”晶桥镇负责人表示,晶桥镇建立了有效激励机制和人才柔性引进办法,搭建了校地合作平台,助力产业发展,晶桥镇都市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不断加强与南京农业大学、河海大学、江苏省农科院、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引领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引进30多名高层次人才投身于乡村振兴。
激发能量“评价” 让乡土人才“活力四射”
走进晶桥镇笪村朱村自然村,四好农村路穿村而过,村口水塘碧波荡漾,村前一垄垄的蓝莓树整齐排列,放眼望去,犹如蓝宝石般的果实,挂满了枝头。绿树掩映之下,灰白相间的墙体,色彩鲜艳的墙画,格外引人注目。笪村党总支书记陈超正在蓝莓园里给农户进行蓝莓种植技术指导,“85”后的陈超是农业硕士,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朱村是一座小山村,村庄特色与建设田园生态型美丽乡村结合,利用村前山地发展了百亩蓝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陈超告诉记者,朱村在美丽乡村打造之前,地处山中无人知,现在成了“网红村”,游客热门“打卡地”。“今年我们又在朱村发展了庭院经济和林下经济,实现农民增收旅游增色。”陈超表示。
“我们积极探索乡土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发展内生动力。”晶桥镇负责人表示,晶桥镇通过突出乡土人才品德、能力、业绩等综合素质的评价,抓实乡土人才“选、育、用”等关键环节,将优秀的乡土人才优先列为党员发展对象和村级后备干部培养人选,为乡土人才提供更大的成长平台。2023年,陈超当选笪村党总支书记。晶桥镇还通过开展“土专家”“田秀才”等评选活动,每年评选出10位“荣誉村民”,并进行奖励,充分激发乡土人才干事创业活力。
“通过内培外引,构建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切实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让乡土人才真正‘强’起来、‘活’起来、‘香’起来。”晶桥镇党委书记胡有亮表示,将坚持把人才振兴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硬核支撑,厚培乡土人才干事创业土壤,创新人才培育、引进、评价机制,打造乡村振兴人才聚集高地,努力实现乡村振兴和乡土人才成长的“双向奔赴”。
通讯员张福敏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黄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