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从殷墟甲骨到明清档案,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首次齐聚面向公众开展

日期: 来源:中国报道收集编辑:中国报道

△ 甲骨6006.(图/国家图书馆)

如果你最近走进国家图书馆,那很难不被陈列于总馆的“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吸引。

敦煌遗书现存最早的抄本、清代道光皇帝秘密立储谕旨等难得一见的文物都能在这场展览里一并欣赏到。

上世纪初中国古文献的“四大发现”指的是殷商甲骨文、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内阁大库档案。此前很长的时间里,与“四大发现”相关的文物被分藏于不同的机构,而这场展览则首次将收藏于各处的相关文物汇集一堂,向公众展出。

近3000平方米的展出面积、249种382件文物,这也是目前为止“四大发现”文物最大规模的展览。

《中国报道》记者了解到,这场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的展览从今年1月14日开启预展至2月15日正式开展,已吸引了4.6万人次前来观看。

据介绍,此次展览不仅是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研究院之间打破馆际、行业资源壁垒,突破地域限制,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共同溯源中国历史,探索中华文脉的一次圆满联动,更是发挥各自优势,同心协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新尝试。

探究起源的甲骨文

△ 殷墟甲骨”展厅的声光电科技。(图/国家图书馆)

国家典籍博物馆的第五展厅,50种54件展品构成了“殷墟甲骨”的专题展区。观众能通过“重现的文明”“神秘的文字”“神奇的王国”“探索的旅程”这四个单元的文物观展,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的加持下,探寻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殷墟甲骨的发现则使得存在于典籍中的商代被证实为信史。

《中国报道》记者在展览现场了解到,本次“殷墟甲骨”专题展出国家图书馆藏甲骨共35片,所选甲骨尺寸较大、刻字清晰,且大部分为首次展出。甲骨5405——这是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中字数最多、尺寸最大的一块,长43.5厘米,宽24厘米的甲骨上共刻上了218个字,正面196字,背面22字,表面还保存了许多形态多样的钻凿,为甲骨钻凿形态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记载商王田猎、猎获麋鹿和兔的龟腹甲残片甲骨2174,上面的“兔”字象形基本把兔子的前后腿、小短尾等外形表现出来,生动传神;甲骨5509记录了商代日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载之一;甲骨6006经著名甲骨文专家董作宾与其他甲骨碎片缀合,确定了商王世系,不仅印证了《史记·殷本纪》中相关记载基本正确,还对《史记·殷本纪》所记载商王顺序进行了修正,解决了商王世系的重大疑问……3000年前的刀契之美静静地呈现在今人眼前,诉说着中华文化的源头故事。

国家图书馆馆长熊远明介绍,在殷墟甲骨专题展览中,还有不少考古发掘资料图片和相关研究成果,展览结合互动科技,通过多样化的创新设计进行场景复原,设置了“立体画卷”“姓属林”“模拟占卜场景区”等,利用空间立体复原以及声光电相结合的手段,呈现震撼、绚丽的视觉效果,观众可以系统了解甲骨的考古发掘、制作流程、占卜程序、钻凿方式、刻辞内容等,与3000年前的古文字“对话”。

还原边塞生活的简牍

△ 记录边塞生活的简牍。(图/国家图书馆)

循迹走向国家典籍博物馆的第六展厅,汉代边塞屯戍的军队面貌一览无余。

“居延汉简”专题展区是汉代居延烽燧遗址中出土的简牍,大部分是汉代边塞屯戍档案文书,一小部分为书籍、历谱和私人信件,简文内容最真实生动地展现了汉代居延戍边吏卒的工作生活面貌。

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在居延地区(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发现一万余枚汉简,这是第一批居延汉简,现存于台北。第二批是1972年至1986年,甘肃省文物部门对居延地区汉代遗迹再次进行调查发掘,出土了两万余枚汉简,被命名为“居延新简”;第三批次则是1999年至2002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者对居延遗址进行调查发掘,出土汉简五百多枚,命名为“额济纳汉简”。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介绍,三批总计三万多枚的居延汉简可以说是记录两千年前汉代边塞地区情况的“百科全书”。简文内容包括河西边塞的行役戍备、候望烽火、砍伐茭草、筑墼砌墙、罢卒还乡、精神信仰、文化学习等多方面内容。

“有册有典”“流沙坠简”“居延汉塞”“大漠孤烟”“手不释卷”五个单元组成的专题展总陈列了81种,155件文物。“有册有典”“流沙坠简”两单元内,观众能通过图文了解到通报敌情的“候望”、巡视天田痕迹的“日迹”制度、功过奖惩制度,以及武器装备情况、武器管理制度等内容,还能够深刻感受到面对敌军犯塞侵扰,居延吏卒奋起反击、果敢杀敌的勇武表现有深刻的感知。

“大漠孤烟”“手不释卷”则从衣、食、住等后勤保障中展现戍边吏卒的日常生活,以及戍边吏卒在工作之余的学习情况,让大众得以窥见2000年前居延戍边生活的细节点滴。《中国报道》记者注意到,展厅中还设计了还原居延地貌的微缩场景,装饰采用了汉代画像砖、画像石、壁画与简牍等元素,置身其中的观众仿佛能感受到恢弘壮阔、苍凉无际的边塞风光。

“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 观众在展厅的长通柜前近距离观看文物。(图/邱慧)

走到第七展厅,绚美的敦煌飞天壁画总能令人驻足。在“敦煌遗书”专题位,展览第一部分通过大事记、国内外收藏敦煌遗书简表、书影墙等多种形式,讲述敦煌遗书的发现与流散经历,回顾敦煌遗书在全世界的保护、整理与研究概况。第二部分则重点展现敦煌遗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吐蕃统治时期、归义军时期的内容,简要介绍了敦煌遗书在佛教、道教、摩尼教,以及所涉及到的四部典籍、社会文书、民间信仰等方面的表现。

敦煌遗书指1900年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发现的4世纪至11世纪多种文字的写本和少量印本、拓本文献,总数6万余号,展示了中古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宗教、医药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被誉为“中国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

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敦煌遗书达16579号,写卷长度为世界各大藏家之首。记者注意到,在展区内,妙法莲华经玄赞卷十展览选取了不同时期敦煌石窟的纹样、佛像等元素,并在展厅中大面积采用经典洞窟壁画,营造出璀璨瑰丽的敦煌特色,展示敦煌遗书中盛衰相继、融汇中西、异彩纷呈的中古世界。为了全方位展现长卷,展览采用了大量长通柜,尽可能让观众看到展品全貌,除此之外还设置了投影旋钮书架,将投影与实体书架相结合,转动旋钮即可获得仿真的翻书体验。

卷帙浩繁的敦煌遗书几乎涵盖了中国纸质古书的所有装帧形式,中国纸质古籍的大部分装帧形式都能在敦煌遗书中找到样本或雏形。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主任罗瑶称,这次展览特别整理了敦煌遗书的装帧形式,观众可以在这里大饱眼福,一览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缝缀装等不同装帧形式。

“诉说”历史的珍贵档案

△ 道光帝秘密立储谕旨匣。(图/国家图书馆)

走到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八展厅,观众就能看到中国明清时期社会发展史的多方位记载。明清档案是我国历史上保存数量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王朝档案。

记者注意到,“明清档案”专题分为“秘档寻踪”“珍档集萃”两部分内容。展览特别梳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历史沿革》《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档案列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档案全宗目录》等资料,通过表格、图片与档案展品,直观地展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不同时期对于明清档案的保管与利用。

69种123件“明清档案”相关的文物,包括用以盛装皇帝圣训、实录等珍贵典籍的清代金匮;现存清代唯一一件完整的秘密立储匣——道光帝秘密立储谕旨并匣(仿制品);明崇祯七年(1634)由大学士徐光启和西洋传教士汤若望共同参与绘制的《赤道南北两总星图》(仿制品);清乾隆时期的小金榜(仿制品)、清光绪时期的文科大金榜(仿制品)、国家图书馆藏原内阁大库善本古籍(仿制品)等,政令文书、古代舆图、宫廷生活、史册典籍……不同类型的珍贵档案在展区集中展示,以无声的方式“诉说”着历史。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长孙森林坦言,档案作为特殊的施政手段,以及沟通君臣、官民的重要方式,在见证大事、传递信息、记录生活、记载历史中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指出,这些珍贵档案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世界的精神财富。

除此之外,展区内还通过大幅墙面投影的形式展示巨大尺幅的舆图、金榜,营造震撼的视觉效果,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庄重沉稳、富丽恢弘的大国风范与皇家气象。

“沉浸感”是不少观众观展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国家图书馆展览部主任顾恒介绍,为了让观众获得更好的体验,除了不同展厅在色调、布展元素上有所区分,更设有数个多媒体互动,让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千年文脉。他称,未来国家图书馆还将通过直播活动、线上展览等方式增进与观众的互动,利用VR技术将文物陈展与VR技术深度结合,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让古籍“活起来”。“这将是一次非常新颖的VR展,值得期待。”顾恒说。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邱慧

责编:张利娟

相关阅读

  • 敦煌市人社服务窗口跑出为民服务加速度

  •   “1984年至1994年,我在供销社从事合同工未计入工龄,导致退休时档案记载的参加工作时间比实际参加工作时间晚了10年。本来我都放弃了,没想到人社局有个“急难愁盼”反映窗口
  • 敦煌:人勤春来早 田间农事忙

  •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随着气温逐渐回升,敦煌市温室园区春意盎然,进入生产旺季,广袤的田野里春耕备耕陆续展开,交织着轰鸣的机械声,一幅癸卯兔年春耕图正徐徐展开,为今年农业丰产农
  • 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开启备战模式迎旺季

  •   初春天气回暖,旅游业逐步“升温”。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开启了“备战”模式,多措并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为旅游旺季到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2月24日下午,记者在敦煌市
  • 破译一个字奖励10万元?他拿到了!

  • 破译一个甲骨文奖励10万元——这是中国文字博物馆曾面向社会发出的“悬赏令”2018年有一人拿到了这10万元他就是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蒋玉斌获奖论文是《
  • “智慧灯条”取件技术落户敦煌

  • 近日,位于酒泉敦煌市阳关镇的一处农村快递驿站受到附近居民的一致好评。该驿站率先引进的“智慧灯条”取件技术是通过巴枪或高拍仪,将快递与led灯条进行数字化绑定。用户取件
  • 敦煌:设施林果“钱”景好

  •   人勤春来早。在敦煌市七里镇秦家湾村的设施大棚里,一棵棵桃树枝叶繁茂,一朵朵桃花竞相开放,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这样的大棚种植设施桃品种主要为紫胭桃和油桃,在
  • “车轮上的党建”让司机告别囧途

  • “明早,运输服务中心组织大家免费体检,请早上不要吃东西,8点在医院门口集合。”“市交通运输局和市总工会邀请了心理咨询师,今天下午4点在货运司机流动党员党支部开展心理健康知
  • 敦煌市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识竞赛成功举办

  •   2月23日晚,由敦煌市总工会、共青团敦煌市委、敦煌市妇联联合举办的“奋进新时代 建功新征程”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知识竞赛举行决赛。  据了解,此次竞赛于2月21日、22日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这是今天的2号线!

  • 2月25日恰逢周末,天气晴好长江日报记者来到被网友称为武汉“京广线”的 武汉地铁2号线从佛祖岭站坐到天河机场站全程约1小时45分钟沿途人气爆棚25日起,为满足市民乘客出行需求
  • 湖北省政府原副省长曹广晶被公诉

  • 今天,记者从最高人民检察院获悉:湖北省人民政府原党组成员、副省长曹广晶涉嫌受贿、泄露内幕信息案,由国家监察委员会、江苏省徐州市公安局分别调查、侦查终结,经最高人民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