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健康成长“补钙”
——六盘水市水城区第二小学打造特色劳动教育新模式纪实
□ 本报记者 王瑞刚
六盘水市水城区第二小学建立于2007年,建校16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得“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全国消防安全示范校”“全国美术改革试验项目学校”“全国零犯罪学校”“全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布点学校”“全国动感中队”“全国中小学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贵州省教师专业发展示范基地校”“贵州省艺术特色学校”“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贵州省语言文字工作规范化示范学校”“贵州省国培计划百校扶百校易搬点教师培训项目学校”“贵州省红领巾奖章集体四星章”“六盘水市教育先进集体”“六盘水市少先队改革示范学校”“水城区教研基地校”“水城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各级荣誉200余项。
近年来,水城区第二小学本部校区、严家寨校区、红山校区三个校区都开设了特色劳动课程,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学生在劳动中亲近自然感受劳动乐趣。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努力让劳动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补钙”。
打造劳动教育办学特色
水城区第二小学的文化遵循因地制宜,在适合的地方建设适合的文化,新时尚动车,新时尚小屋,用废旧的材料制作垃圾分类知识,以中国凉都 康养水城生态宜居的美景呈现,不仅让孩子们在不经意间学到了垃圾分类的知识,还了解了家乡美景,让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从小深埋学心灵深处。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秉承“品文化精髓 树健全人格”的办学理念。全面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润泽师生文化素养。”水城区第二小学校长徐鸿雁表示。
该校一直重视科技教育,开设了机器人、车模、3D打印等活动社团,近几年,在科学组老师们的带领下,学生们开始进行科学小课题探究,现已完成了《桂花树高低之谜初探》《雏鸡孵化过程的观察与研究》《剩饭变甜酒等》、《植物长歪为哪般》等科技劳动实践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学生们不仅理解了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了初步的科学观念,还培养了爱科学、爱劳动、讲文明和懂节约的科学态度和责任意识。
“蜡染是用蜡刀蘸溶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然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学习蜡染的学生焰子说。学校开展这门课程,目的是把这一优秀的地方民族特色资源变成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民族风俗,体会独有的民间美术,在蜡染的学习过程中,提升了组织交流能力和团队凝聚力。
水城区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在水城区第二小学的农民画课堂,学生正在专心致志地绘画。该校把这一优秀旅游资源转变成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民族风俗,民间美术,水城民间绘画的特点。在传承的基础上提炼、升华民族民间美术优秀文化的本质和审美内涵。
与此同时,该校创建了厨艺学习实践室,在厨艺室的学习实践中,学生们掌握了炒煎炖的烹饪方法,回家都能为家人做一餐美味而营养的饭菜,真正的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在水城区级首届劳动技能大赛中,该校获得了一等奖。
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
2018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的水城区第二小学(严家寨校区),有学生1888人。其中,易地扶贫搬迁学生达1080人。
为让易地扶贫搬迁孩子们能够记住乡愁,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学校不断提升实操能力,践行“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思想,全力保障劳动实践基础设施建设,创建了“科技创客室”“无土栽培”“传统农业”“手工创客室”等劳动实践基地。建立劳动实践园,基地立足“服务学校、锻炼学生、培育学生”的宗旨,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主要项目有劳动类、科技类、拓展类等。
搬进新家、就读新学校,让从水城区营盘搬迁入校的学生尤袁媛开启了新生活。“这里校园环境优美,老师认真负责,我们学得开心,学习成绩也提高了。”袁媛说。
在学校的传统创客室里,琳琅满目的工具让人目不暇接。这里,不仅配置了适合学生使用的木工工具,同时安装了木工专用桌椅和工具置物架、物品收纳盒等。老师带领学生制作简易的木质家具、广告牌、木雕、农具等各种工艺品,学生们平常在这里既接受传统手工文化的熏陶,又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你们所看到这些凳子都是我们制作的。这些作品在成人或专业人士看来,还很粗糙,很不成熟,但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讲,当作品完成后我们是非常兴奋和激动。”学生王祥说。
在无土栽培室里,从育苗到栽种都是同学们亲自完成,同学们每天都做好植物生长的观察记录,并动手参与每一种植物的种植过程,从而体验无土栽培带来的乐趣。
“我们无土栽培采用立柱种植系统和基质栽培,它们可以用来种植蔬菜水果等,不施肥不用农药,只需要充足的空气、适量的水分及光照、适宜的温度、营养液。”学生王芳一边记录一边给记者说。
学校农业园种植了四季豆、西红柿、折耳根、小辣椒、大白菜等一系列应季的蔬菜,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为校园增添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劳动实践周的训练,我们达到了学校提出的‘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要求,真正做到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学生杨龙弢看着长势良好的蔬菜自豪地说。
品文化精髓 树健全人格
水城区第七小学(红山校区)是水城区为易扶搬迁设置的布点学校,学校于2019年9月正式开班,现有1200余名师生,建校以来,学校先后荣获贵州省首批大中小学劳动示范培育项目学校,六盘水市文明校园、六盘水市优秀少先大队、水城区教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勤俭自古是美德,如今劳动更光荣”,学校从2020年5月开始,充分利用校园边角处建设劳动实践基地“乐活园”,实践园集劳动实践、中药科普、农耕文化、乡愁记忆、盆景艺术。五位一体同时推进,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到目前为止,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共开设了 “生活劳动、农事劳动、创意劳动” 三大体系,有“居家劳动、集体劳动、开心劳动、种植劳动、种植劳动、耕读人家、爱心岗位、工艺制作、设计创新九个类别,20余项课程。
在原本是一处堆放建筑垃圾地方,学校充分利错落的地形,建设梯田,种上水稻,通过同学们栽种,管理,施肥,收割等艰辛劳动,诗词内容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和背诵,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一粒种子到餐桌的来之不易。其中“藏在校园里的稻浪”,去年被中央电视台、省、市、区、各级媒体争先报道。
在中医药科普基地,栽种了天冬、黄精、岩笋、从楼、淫羊藿、白芨等10余种药材。学校希望通过中医中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等实践体验、研学活动,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中医、学习中医、认同中医,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树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信念。
“倒计时5个数,准备、发射......”嗖的一声” “水压火箭”诠释了风的速度。
航空模型放飞是同学们最喜爱的活动,成功的放飞,可以大大提高同学们的探索科学的兴趣。从试飞的程序,飞行操纵、调整,应用知识和身体素质的都会得到很好的训练,促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
“自从我转入这所学校以来,老师特别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在校内开辟的实践园,为我们种种植蔬菜瓜果提供了平台,厨艺室让我们学会了煮面条,炒青椒土豆丝、青椒肉丝等一些家常菜;让我们体验到了从田间到厨房的全过程中,感受劳作的艰辛和一日三餐的来之不易,提升劳动意识,培养劳动兴趣。”学生小张说。
“自然为教材,天地为教室”,水城区第二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不仅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取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珍惜劳动成果、不怕苦、不怕累的品质。
在水城区第二小学,“劳动特色校本课程”只是学校校本课程的其中一项。该校积极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机制,设计开展劳动探究课程,通过劳动教育为学生成长赋能,走出了一条特色教育发展之路。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助力“五育”并举。
文字编辑/王小川
责任校对/郭灵莉
融媒合成/刘加飞
值班总监/杨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