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粉丝

我们一直在努力
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 > 故事 >

保护地“五位一体” 自然教育体系及成效评估

日期: 来源:绿色中国收集编辑:绿色中国

文/赵敏燕 胡玉俏 马 艳

自然保护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生态建设的核心承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占据首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在建设任务上明确提出统筹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增强科普宣教能力等任务。

中国正处于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进程中。自然教育作为实现生态保护和国民福祉的重要途径,备受社会关注而蓬勃发展。如何构建高效有序的保护地自然教育体系以及开展科学成效评估,成为政府领导和学者专家共同思索的问题。

通过构建“五位一体”的自然教育体系,包括管理机构、规划标准、硬件设施、软件服务和社会参与,从而实现公众教育、社会服务、社区发展和生态保护四大成效。要制定明确的评估计划,建立自然教育评估体系,强化评估人才支撑,促进同行交流与合作,建立定期评估与改进机制,从而为我国保护地自然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随着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化,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社会公众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关注日益高涨。这种关注表明了公众对生态系统的担忧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渴望,更推动了公众积极主动地与大自然建立更亲近的连接关系。中国的自然教育事业顺势而为、应运而生,自然教育成为公众国民福祉的新需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是自然教育事业所倡导的目标之一。

随着保护地自然教育的社会功能逐渐凸显,各地组织活动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设施资源、人力资源投入不断增加,社会公众参与人数与日增多。如何构建高效有序的保护地自然教育体系以及开展科学成效评估,成为政府领导和学者专家共同思索的前瞻性问题,对于推动实现保护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目标具有重要参考和指导意义。

保护地自然教育发展现状

自然教育成为自然保护地建设的重要功能和核心职责。保护地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各种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使其成为进行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从1956年我国第一批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各类保护地积极推动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活动。自2010年以来,自然教育在民间组织和公益机构中逐渐崭露头角,各类保护地积极依托其丰富的生态系统、珍稀濒危物种和自然遗迹等景观资源,大力推动自然教育事业多样化发展,为保护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大之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不断取得进展,首批5个国家公园积极展开涉及生态保护内容的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保护地自然教育的开展形式和合作模式。

2019年4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 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工作迈上全新高度,国家公园、各类自然保护区及自然公园在原有的生态旅游和宣教工作基础上,将自然教育工作纳入工作全局,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自然教育模式。我国自然教育逐渐从“民间发起”阶段转向了“政府引导”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中国林学会响应了305家单位的呼声,成立了自然教育工作委员会(全国自然教育总校),成为中国自然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023年国家林草局发布首个以自然教育为主题的行业标准《自然教育指南》,为建立自然教育标准体系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自然教育相关的政策文件。如广东省印发全国首个省级自然教育规划——《广东省自然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广东省林业局关于推进自然教育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陕西省印发《陕西省自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推进陕西省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性文件从制度层面上有力地保障了保护地自然教育功能的发挥。

近年来,由于政策指导和公众需求,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海洋公园、城市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纷纷挖掘其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的新价值,并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积极发展自然教育事业。目前大多数自然保护地开展自然教育还处在摸索阶段,自然教育体系尚需完善,自然教育功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从理论研究方面来看,相比于欧美、日韩等国家长期的自然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中国的自然教育整体还处于初创发展阶段,自然教育的理论研究严重不足。

随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然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出现自然教育水平良莠不齐的尴尬局面,亟待建立一套灵活的、具备权威性和科学性的保护地自然教育体系,以满足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对自然教育评估体系规范的紧迫需求。中国林学会、全国自然教育网络等单位组织专家团队探索自然教育评估,正在努力推进在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形成共识。

构建“五位一体”自然教育体系

保护地自然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引发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兴趣。赵敏燕等在2019年针对性地总结出了管理体系、规范体系、人才体系、设施体系和保障体系的自然教育重点建设任务。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及最新进展,对保护地“五位一体”自然教育体系进行完善优化,提出主要构成要素如下:

管理机构。在构建自然教育体系管理机构时,首先,要设立自然教育专门机构,以提供专业性服务,主要职能包括设施规划与设计、自然教育人才培训考核、社会公众推广与交流,为明确保护地自然教育工作的方向和责任,必须制定符合自身特色和需求的自然教育工作管理办法;其次,为满足各部门需求,设置由3-5人的自然教育专职人员组成的团队,并配备相应的行政支持团队以协助日常运营;最后,为了确保自然教育事业的稳健推进,当地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保护地自然教育,并建立起可持续的自然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规划标准。规划标准包括自然教育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的技术标准规范两方面。一方面,在总体规划中,将自然教育纳入考虑,对教育目标、受众类型、主要区域、运行方式等进行全盘性、系统化的综合规划;专项规划则作为总体规划章节的细化方案,提供了保障保护地自然教育有序开展的操作指南和行动纲领。另一方面,技术标准是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的规范性文件,对保护地有序进行自然教育活动起到引导作用。

硬件设施。自然教育硬件设施主要包括室内活动场所、户外活动场地和展示系统三类:室内活动场所包括自然教育宣教中心、博物馆、标本馆、体验馆、图书资料室等;户外活动场地包括自然和生态观察哨所、体验营地等;展示系统如全景导览图、自然教育体验指南、情景化标识牌、科普指示牌、科普读物,以及电子语音讲解和声像媒体放映等。同时,设置自然小径、健康步道、骑行长路、科普走廊等用途不同的体验线路。软件服务。软件服务包括自然教育从业者在申请、培训、考核、上岗到管理的全过程服务,提供课程体系、公共服务和安全保障等多个方面的软性支持。首先,确保自然教育的专业性和质量,培养自然教育人才队伍,例如自然教育导师、体验师、解说员等。此外,聘请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气象学等资源专家,以及心理学、传播学等媒介专家,形成自然教育专家库,为保护地自然教育提供智力支持。其次,确保教育效果的关键在于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需要开发多层次、多渠道的自然教育特色高质量课程教材,依托各学科专业力量,形成有力的课程教材建设支撑。最后,针对潜在的安全风险和突发事件,建立一套安全保障方案、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同时配备数量充足的安全保障人员,确保安全救护能力。

社会参与。社会参与包括鼓励社区居民、自然教育机构、学校等积极参与到保护地自然教育工作。积极吸纳社区居民担任志愿者、管理员、解说员等,鼓励广大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地建设、维护和管理工作。社区居民、特许经营者和自然教育机构等供给方根据不同的岗位性质提供公益性岗位服务和营利性岗位服务。通过和学校合作,丰富中小学生自然教育实践体验,成为学校的科研基地并深入提升自然教育层次,加强和社会公益组织的合作,增添多方经验开展自然教育,提升自然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五位一体”自然教育体系促进发挥“四大成效”

促进自然教育体系产生四大成效

通过“五位一体”要素相互作用,促使自然教育体系产生公众教育、社会服务、社区发展和生态保护等四个关键成效。

公众教育成效。公众教育成效是指通过自然教育活动向公众传递有关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公众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生态意识,使其更加关注和参与生态保护,例如减少废物、促进能源节约、支持本地生态保护等,以最终达成人员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社会服务成效。社会服务成效是指保护地自然教育事业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投身生态保护、推进社会发展的成效,例如引导更多企业和社会组织践行绿色责任、鼓励更多爱心人士发扬志愿精神等,协力向社会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和教育资源,从而形成多方参与合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社区发展成效。社区发展成效是指保护地通过自然教育活动或项目,在当地社区或与之相关的更广泛社群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推动当地生态改善、增强地方文化认同、替代生计缓解经济压力、社区居民关系提升等。

生态保护成效。生态保护成效是指通过提升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态度和意愿,激发公众采取积极的环境负责任行为,推动实现更可持续的人类与自然的相处方式,达到保护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健康的目的。从长远来看,自然教育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缓环境恶化的趋势。

有序开展自然教育体系成效评估

有序开展自然教育体系成效评估,对于提高自然教育质量、推动保护地可持续发展、促进公众生态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要制定明确的计划,建立自然教育评估体系,强化评估人才支撑,促进同行交流与合作,建立定期评估与改进机制,以便在各类自然保护地中顺利实施。

制定明确的评估计划。在制定评估计划时,一方面根据我国保护地规划、保护对象、资源类型和管理方式等特点,明确自然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范围,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评估计划;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评估周期与频率,不同自然保护地的特点可能导致其自然教育效果的体现具有一定的时滞性,评估计划需要考虑到周期性评估或定期评估,以全面了解自然教育的长期效果。

建立自然教育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是自然教育效果评估的关键。首先,在评估指标的具体筛选上,要全面考虑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简单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等原则。要从公众教育成效、社会服务成效、社区发展成效和生态保护成效四大成效细化评价指标;其次,采取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全面数据,并采用长期追踪、跟踪调查等手段,更好地评估自然教育的长期影响;最后,在评估过程中,及时向利益相关者和决策者提供评估反馈,使其能够了解自然教育的实施情况和成效。

强化评估人才支撑。明确评估主体及评估责任,建议由保护地邀请由相关政府部门、第三方机构、NGO组织等人员组成开展评估,或委托第三方进行评估,或根据实际情况引入多方评估主体,形成多方参与的评估体系。此外,科学开展自然教育评估培训工作,建立评估人才队伍的操作规范,切实提高评估主体和评估组织的能力素质,确保评估结果准确可信。

促进同行交流与合作。自然教育事业存在许多富有经验的从业者和机构。建议设立同行交流平台,鼓励不同自然保护地和机构之间进行同行交流,这包括分享经验教训、成功案例等;组织定期研讨会和研讨班,面向自然教育从业者的研讨会和研讨班,以促进专业知识的传递和交流。

定期评估与改进机制。要定期评估保护地的自然教育评估体系,优化修正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工作的规划,为未来可持续的工作指引方向。根据定期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自然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工作;建立问题解决机制,在监测和评估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后迅速建立问题解决机制,制定解决方案,并追踪实施效果,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中国保护地自然教育事业在国家公园建设和生态文明推进的大潮中蓬勃发展。随着社会对生态保护的关注不断增强,自然教育的需求成为社会共识,而保护地作为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其发展前景更加广阔,科学构建和不断完善自然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自然教育评估体系涵盖公众教育成效、社会服务成效、社区发展成效和生态保护成效等方面,也期待其在未来产生更加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赵敏燕,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胡玉俏、马艳,西南林业大学)

《绿色中国》 A(上半月) 2023年12月号


相关阅读

  • 哇!又有珍稀动物登上央视~不愧是你,鼎湖山!

  • 近期,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精彩影像,又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秘境之眼》栏目里~实现了一个月内连续四次登上《秘境之眼》!这次又是哪些小精灵与你共赴
  •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正式开馆

  • 河北日报讯(记者寇国莹 通讯员刘敏、刘恬玥)1月3日,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在保定市正式开馆。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由保定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
  • 莆田老鹰尖省级自然保护区首次惊现"国保"小腺蛙

  • 近日,莆田老鹰尖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实施2023年国家重点两栖爬行类专项调查项目时,在保护区野外首次监测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小腺蛙。综合文献资料,这是莆田首次监测到
  • 加速推进智慧自然保护地建设

  • 文/胡理乐 刘增力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智慧监管系统历时1年多的研发,日前已经正式上线,在各项资源管护工作中投入使用。这是智慧自然保护地建设取得的新进展。这个智慧监
  • 青海省海东市终止自然灾害救助Ⅱ级应急响应

  •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根据青海省海东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海东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终止海东市自然灾害救助Ⅱ级应急响应的通知》,自1月3日12时起,海东市终止自
  • 下一站,天空下的鹧鸪山自然公园!

  • 不必羡慕北方的冬天,南方也拥有属于自己的冰雪王国。鹧鸪山自然公园,满足你对冬天的一切幻想。湛蓝的天空下,有纷纷扬扬的雪花洒落在人间,从山顶到山脚,从森林到木屋……将鹧鸪山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 保护地“五位一体” 自然教育体系及成效评估

  • 文/赵敏燕 胡玉俏 马 艳自然保护地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也是生态建设的核心承载体,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占据首要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
  • 湖北十堰:城区新增停车场 市民停车更方便

  • 记者 张婧记者了解到,今起,十堰将新增一个停车场(如图)。为有效缓解十堰市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六堰人民广场立体停车场于1月5日试运营,可提供198个停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