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里面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打开看一看是空心的吗?

有人老怀疑太阳里面是空心的,那么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

科学研究已经把太阳结构弄得很清楚了。当然谁也无法到里面去看一下,但我们不相信科学,难道要相信随意的想象甚至胡说八道?

有很多人说,我们只看到太阳的外表,内部结构都是科学家推测,有没有可能太阳内部是空心的呢?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基于什么逻辑或者理论依据,大概就是凭空想象这么一说,既然如此,凭什么质疑科学家的推测呢?

要知道科学家现在对恒星的研究可是经过几百年观测,并且通过越来越精密的观测仪器分析出来的,而且派出了很多航天器在更近距离观测太阳的动态,太阳所有的表现符合数理逻辑论证过的猜想,比如太阳黑子的运行、耀斑的爆发、日冕的温度、太阳风的成分等的,还通过光谱详尽分析太阳的组成成分。

通过引力影响和太阳体积的测量可以得知太阳的质量,根据观测银河系千百万各类恒星的演化情况,得知太阳这样的恒星是一颗黄矮星,这样质量的恒星的寿命及演化过程等等等等,这些都是有理有据的猜测。

只要谁能够拿出一个反证来证伪这个猜测,这个猜测就会破产,新的理论就会替代旧的理论。

我们不相信这样的科学,反而随意想象是空心的,并拿这个想象去质疑科学论据,傻子也知道这是个笑话,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去相信这些莫名其妙的质疑呢?这就是基本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广泛缺失。

太阳结构是由核心、辐射区、对流层、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构成。

核心区是氢核聚变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核聚变,每秒钟有6亿吨的氢经过热核聚变反应为5.958亿吨的氦,释放出420万吨质量的能量,以电磁辐射的形式释放到太空,我们地球能够接受到这些能量的22亿分之一,每秒钟就相当于1000万座三峡大坝发电量的总和,相当于每秒钟3000多颗广岛原子弹同时爆炸的威力。

这个数据是根据地球每平方米接收到的阳光相当于1368瓦能量计算出来的,而地球接受阳光的面积在太空中占22亿分之一,从这个反推就可以得到太阳每秒钟发出的总能量,从而推算出太阳中心核聚变消耗的氢质量,而且可以从太阳的质量推算出还可以燃烧多少年,这样就得出了太阳还有50亿年的寿命。

太阳中心核聚变的光子是在与粒子磕磕碰碰的能量交换中硬挤出来的,走完太阳半径69.6万公里的路程需要十几万年的时间,再通过8分多钟的电磁波传送,才以阳光的方式照射到我们身上。因此我们今天享受到的阳光是太阳十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前生成的,那个时候,人类还可能在丛林中摘野果子吃呢。

所以太阳是一个等离子体星球,不是空心的。

太阳中心温度1500万度(摄氏度,后同),压力3000亿个大气压,什么样的空心能够支撑这种压力?只有核聚变巨大的张力,才能够支撑太阳巨大质量的引力压力。

太阳核心区占太阳半径的0.25,也就是四分之一;太阳辐射区在太阳核心区之上一直到0.86太阳半径,也就是说占了太阳半径的0.61,这里充满了各种电磁辐射和粒子流,太阳内部核聚变产生的辐射就是在这段距离被反复吸收又再次发射;对流层的厚度有十几万公里厚,这里的温度、压力、密度梯度较大,因此太阳能量在这里上下翻腾,进行冷热内外交换,依靠对流把能量向外部传输;再其上就是太阳的大气层了。

大气层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光球层是屏蔽在对流层上面的一层不透明的气体,厚度约500公里,这里把太阳内外隔离开来,是太阳一个明显的边界,所有的可见光都从这一层发射出来。

光球上面是色球层,厚度约2000公里,太阳温度从内到外一直到光球层都呈下降趋势,但在色球层反而上升,达到几万度。

太阳大气最外层就是日冕。日冕亮度很低,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够看到,但温度却达到几百万度。但太阳表面温度主要是光球层温度,约6000度左右。

太阳发出来的能量以电磁辐射方式传播,其中含有可见光和不可见光,不可见光有紫外线、红外线、微波、X射线、y射线等等。太阳光圈随着太阳风传播的带电粒子流影响达到距离太阳50个天文单位(75亿公里)半径,在那里与星际空间物质形成冲击激波,那里被称为日鞘。这个距离与太阳运动方向有关,会形成彗星样头尾,尾部距离太阳可达到100个天为单位。

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在飞过日鞘时都遭遇过激波扰动,随后太阳粒子接受到的越来越少,星际粒子越来越多,因此被认为进入星际空间。

有人把这里当作太阳系边缘,但天文学界普遍认为太阳引力影响范围半径达1光年,因此太阳系边界应该在1光年左右的奥尔特云带。

这就是目前科学界认为太阳结构的基本情况,时空通讯是一个科普作者,科普作者不是研究科学的,而是传播科学的,是把科学界共识的理论转化为通俗化的常识和大家分享。时空通讯相信科学,不相信臆测和玄学,至于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苦口婆心传播的科学知识大家信不信,只能由各位自己了,你说呢?

有关太阳的介绍时空通讯还发过很多文章,有兴趣的欢迎前往查阅。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请大家尊重作者劳动,不要随意抄袭,转载或引用请注明出处,侵权会受到追究。感谢配合。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