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汗蒸能祛湿吗?身体“微微出汗”好过“大汗淋漓”

经历过高温的“烘烤”,我们又迎来了闷热潮湿的梅雨季。这时候,“湿气”也成了老百姓口中经常提及的词。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关节疼痛……很多困扰生活的症状出现,让“祛湿”又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要如何正确认识湿邪?如何来科学去除湿邪?记者请教了中医专家。

湿气分内外

长夏要注意避外湿

在中医看来,湿气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主要受到我们所处的周边环境、气候所影响,如雨水过多、久处湿地,长期水上工作、矿工井下作业等,而内湿则和人体的脾胃有很大关联。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工作室朱垚教授解释,中医讲“化生五谷精微,滋养脏腑运转”,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变化成营养,输送到全身的各个脏器。如果脾胃虚弱,不能及时运化水湿以及运送水谷精微,体内就会产生水湿停聚,从而形成了内湿。

人们熟悉四季,但中医讲“五季”,即一年分为春、夏、长夏、秋、冬。“长夏就是以‘湿’为主。”朱垚教授说,江南地区的梅雨季节,正好处在长夏这个时段内,所以外湿比较重。对于外湿而言,应该尽量做到“避湿”,比如空调温度最好设置在26度以上、不要久坐湿地、不要长居水岸等等。

汗蒸并不能除内湿

身体“微微出汗”好过“大汗淋漓”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通过汗蒸、运动等方式让自己大量出汗,可以帮助排出体内的湿气,这其实夸大了出汗祛湿的作用。中医四大经典文献中《金匮要略·痉湿病脉证治第二》记载:“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朱垚教授解释:“外湿困于肌表,身体微微发汗时可以把湿气带走,但是如果大量出汗,则全身毛孔腠理开泄,风邪夹湿邪更容易侵入体内,风湿相搏,反而不利于排湿,风湿类疾病患者也要注意养护。”同时,需要提醒的是,在运动、汗蒸时如果过量出汗,还容易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健康并无益处。

不分四时,祛湿要先健脾

人体脾脏的一大功能就是运化水湿,但是脾脏喜燥恶湿,所以一般湿气重的人都会兼有脾虚。脾虚时无力运化水液,对体外的潮湿环境也会降低承受能力,湿气更易让机体出现症状。而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祛湿”,实际上就是针对内湿的词汇。

“适当的运动、轻度的汗蒸、拔罐等方式可以帮助排出外湿,但是对内湿的治疗却起不到很好的效果,祛湿还需要通过健脾利湿内调。”在朱垚教授看来,祛湿首先要健脾,后祛湿。“如果有明确诊断湿气较重的患者,无论是寒湿还是湿热,都可以通过食疗来健脾、利湿,可健脾的食物有如小米、玉米、胡萝卜、莲子、芡实等;祛湿食物则有冬瓜、赤小豆、薏仁米等。

外湿和内湿是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比如同一个人,他的脾虚可能处在病理临界点上,在北方干旱地区病理性特点没有表现出来,但是一到了湿度较大的南方,表现出来病理特点,就有外湿加重的影响。”朱垚教授提醒,湿性证素体质,不分四时,皆须健脾利湿。日常生活中,除了要尽量避免涉水、受凉、过量生冷饮食之外,也要注意减少过度劳作,因为四肢肌肉过度劳作常易伤及脾气,容易内生湿气。

(来源: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许倩倩)

【编辑:符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