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林黛玉是抑郁症患者?她从来都不是!

抑郁症在现当代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病症了,患有抑郁症的人通常有心情低落,思维迟缓,容易落泪,易怒等特点。很多人都说黛玉的症状与抑郁症很相似,尽管黛玉多梦,难以入眠,早醒,食欲不振,容易落泪,情绪敏感等等一些特点都看似很像抑郁症,但其实并不是。

首先,患有抑郁最不受控制的便是眼泪。抑郁症患者常常悲观而不自知,通常不由分说便落泪,情绪零碎,寂寞疯长。很多时候患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落泪,因此,抑郁症患者的爱哭行为其实并不完全由主观操控。

但是黛玉不同,我们读黛玉的《葬花吟》和《秋窗风雨夕》就能窥知一二:即黛玉完全知道自己为何而哭,她深知自己如何被那些情思缠绕,但又是这样甘愿将心事熬成一个深秋,将那些期待又化作甘美的绝望。她知道自己是来还泪的,她愿意流下这一公升的泪,来表白,来对抗,来做自己。

其次,抑郁患者在面对事情的时候大多只想逃避。举个例子,在周瑞家的送宫花那回,如果是抑郁患者的话,也许并不会当面讥讽:“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会给我。”抑郁患者的情绪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他们会无限夸大事情的破碎度,认为一切难以处理,自己又是如此渺小无力,拒绝做任何的补救行为,然后躲在黑暗里哭泣。

但是黛玉在这一回的表现却十分“硬气”:面对下人的怠慢行为,她并没有以敏感的消极面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她深知这些下人平日里连自家主子都要怠慢三分,更别提她这样的客居之人。

倘若她并不做表态,周瑞家的难免会觉得这个新主子不谙世事,不知礼数,如迎春一样懦弱怕事,下人们一传十,十传百,难免日后轻薄了黛玉。由此可见,黛玉在面对他人的不平等对待时,尚有保卫自己尊严的意识,并不如抑郁患者一样不愿意采取任何行动。

与此同时,抑郁患者排斥跟人交流。但黛玉与宝钗在四十五回互诉心事,黛玉很信任宝钗,并且愿意被她陪伴,被她关怀。她不顾忌地将真诚交予他人,将保护自己的防线缓缓卸下。而这对抑郁患者来说是十分困难的。

他们常常不敢这样做,怕一个不小心又是深渊。他们渴望救赎,又深知并没有所谓救赎,于是便不再愿意打开心扉,他们与世界好像隔了一层膜:世界听不见他们,他们不愿意听世界。

作为判断是否患有抑郁最主要的一点是抑郁患者对明天没有任何的期待,也完全不能够发现生活中的快乐。但黛玉并非如此。她听雨观荷,弹琴泼墨,教香菱学诗,与众姐妹起诗社,甚至给刘姥姥起了外号。我们不难看出虽然被寂寞缠绕,黛玉还是尽力在活着,也并不轻生。

其实黛玉的个性特征在9型人格中属于第四型:艺术家。而这类个性的人们普遍更具有忧郁特性,当他们感到独特认同时,通常有很强的创造力,严肃中带幽默。他们一般内向,情绪化,喜欢将自己向往的事情理想化。

而当这类特性的人处于逆境中,一般会自我封闭,自我破坏,沉沦于扮演受害者。而黛玉是四型人格的顺境人格,抑郁症患者更偏向四型人格中的逆境人格,自我残害,丢失认同感。

黛玉所追求天尽头的香丘是一个理想化的世界,而抑郁患者会将自己的世界撕碎。他们渴望迈向死亡,或热烈的喷涌而出的鲜血,或喑哑的涨落不停的暗涌,或苦涩的难以下咽的安眠药。死亡是逃避的唯一归途,夜晚是做梦的白天,光明是做梦的黑暗。寥寥一生,灵魂抽离拉扯,焦虑无时不在。

如果不能够按自己的意愿活着,倒还不如预演一场生命的谢幕吗?不是这样的,我们就算没有宝钗的随分从时,没有湘云的豁然乐观,没有黛玉的清高孤傲,我们仍然是自己。

即使生活并不会按照你预想的轨道前进,即使你写了一些不知所谓的东西,发表一些没人在意的想法,我们仍然要面对生活的千山万水,翻过去,翻不过去,沿路都是独属于我们的风景。

我们或许丢弃过我们自己,但没关系,再次拼凑,就算行将腐朽,我们仍然会再次面对生命的起点。

作者:江海逢,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