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典戏剧如何本土化落地?

  天津人艺排演的津版《油漆未干》,自2014年搬上舞台以来广受好评。7月15日至17日,该院复排演出此剧,演出票很快售罄。一部移植改编作品如此受欢迎,不禁令人思考:外国经典戏剧,如何更好地在本土落地?

  几代戏剧人促成津版《油漆未干》

  《油漆未干》是由法国剧作家勒内·福舒瓦以梵高为原型创作而成。1934年,由欧阳予倩自英文本转译引进中国,数十年间有多个版本的演绎。欧阳予倩曾说,如果将这部作品本土化,其喜剧色彩会更加浓郁。21世纪初,由欧阳予倩之子欧阳山尊改编、著名导演周寰执导、天津人艺艺术家张昕担任副导演的电影版《油漆未干》面世,故事地点也搬到了江南小镇。

  拍摄完成后,周寰向张昕表达了自己想要执导话剧的想法。张昕回忆道:“我给剧院的演员们看了电影的剧本,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戏,而且一致认为,以天津味道呈现会更有意思。”

  经过精心策划、准备,由张昕担任制作人、周寰导演、天津人艺诸多国家一级演员主演的津版《油漆未干》投入创排。故事中的葛医生一家从原剧中的英国小镇搬进了天津洋楼,穷画家李宾的画作内容变成了万国桥、大教堂。漂洋过海的《油漆未干》,成为一部天津人、天津事、天津话的津味话剧。

  发挥历久弥新文化价值

  除了《油漆未干》,张昕也曾执导意大利经典喜剧《一仆二主》,并进行了本土化改编。对于外国经典剧目本土化,他认为:“成功的本土化,需要从整台戏的中心思想考虑,还有人物、环境,都要融到本土文化中。以《油漆未干》来说,虽然故事内容搬到了本土,但是每个人物的性格、人物之间的关系、纯现实主义带来的浓郁生活气息,特别是‘心灵上的欲望油漆永远不干’的戏核等原作精髓,都是保留的。”

  不只《油漆未干》,近些年来,国内戏剧舞台搬演了不少外国经典剧目,有的效果不俗,有的不尽如人意。因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外国作品本土化的难度不小。那么,怎样才能达到优秀的“本土化”?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杨秀玲认为,要有三个方面“遵从”:首先,遵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有选择、有创造地吸收和借鉴,使外国经典剧目融入本土色彩;其次,遵从本土文化身份的表达和确立,即文化自信,在深刻认识外来戏剧艺术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达到本土化,进而发展到民族化;再次,遵从写实与写意双重手法,运用西方戏剧的写实手法作为参照物,同时吸纳中国本土戏剧──戏曲的虚拟表现手段,进而发挥历久弥新的文化价值。

  本土化不是简单“拿来”

  多年来,天津人艺排演了不少外国经典戏剧。天津人艺院长李阳表示:“本土化不是简单的‘拿来’,而是把外国戏剧的优秀结构、经验等吸纳过来,并结合自身特色,站在巨人肩膀上寻找艺术高地。当然,本土化过程中也存在改编后变得四不像的情况,如果这样,还不如原汁原味呈现,让大家感受异国戏剧的风格样式。”

  此次天津人艺复排《油漆未干》,全部由中青年演员担纲主演。李阳说:“戏剧人需要静下心来,将一部戏作为艺术品来打磨。大家每次到排练厅都是收心的过程,在这里真正地、踏实地做一个演员,带着初心回归舞台。希望通过这部经典作品,年轻一代能继承剧院的优良传统,传承天津人艺的风范,让全国观众看到这台津版《油漆未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