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也是华夏民族的一分子

中国历史上两个强盛的王朝秦朝和汉朝,都与一个叫匈奴的强悍民族密切相关,并且很多时候是以死对头的关系相存亡。

秦始皇听信巫师谶语“亡秦必胡”,认为毁他一世至万世江山的就是匈奴,因此不惜年年征战讨伐,尤其修建了长城,结果亡秦的是他的小儿子胡亥,让后来者恍然大悟。

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发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呐喊,令敌胆寒、威名远扬。天纵奇才的他却英年早逝。

正因为这个强悍的对手,万里长城的修建使中华文明完整地延续了下来,不然中国历史很可能会改写。

匈奴这个民族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传说,商汤灭夏后,将夏朝末代君王夏桀流放到南巢三年多后死去,他的儿子淳维率众逃到北方,在茫茫草原以游牧为生,逐步形成了匈奴民族。但是,匈奴人不全是夏后氏的后裔,当时随同出逃的大批人中有奴仆,有下属官员,还有亲戚朋友等。

随着不断发展壮大,匈奴出现了不少分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人,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人把鬼戎、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民族也归为匈奴。匈奴是夏朝人的后裔,已是史学界的定论,人们也普遍认同。

势力强大的周朝在周文王姬昌时期,打败匈奴的先祖之一犬戎,命令被赶到泾水、洛水北边的犬戎定时进献财物,此后200年间犬戎收敛锋芒乖乖臣服,与周朝和平共处。

到了风流天子周穆王时期,戎狄不再称臣,与周朝势不两立,并不断骚扰中原,杀人夺物。周懿王时周朝王室已无力保护百姓,于是,中原百姓抱怨说“靡室靡家,猃允之故”。就是说我们失去家园,全都是因为猃允打进来的缘故。周宣王打败戎狄,把他们赶到太原,并修建朔方城。

“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葬送了西周的大好河山,犬戎趁机攻进镐京,烧杀抢掠后还不想退出中原,来自西陲的戎族部落首领秦襄公率军打败犬戎,才有了后来的周平王东迁洛邑。

春秋时期,中原诸侯争霸,烽烟四起,北方戎族部落纷纷前来凑热闹,把中原诸国搞得手忙脚乱、焦头烂额。在秦晋两国的强力打击下,戎狄部落化整为零,散居各处。此后,陇西出现了叫绵诸、犬戎、狄獂等戎族部落;岐、梁、泾、漆的北边出现了义渠、大荔、乌氏、朐衍等戎族部落;晋国北边出现了林胡、楼烦等戎族部落;燕国北边出现了东胡、山戎等戎族部落,共计100多个部落,分散居住,各有各的首领,很少与中原地区来往。直到百余年后,晋国才与他们有了联系。

战国时期,那些“戎”的塞外部落被称为匈奴。“匈”与“凶”谐音,意味着野蛮凶猛,“奴”即奴隶,下贱之意,合起来就是凶猛、野蛮、残忍的奴才。匈奴这个名称包含了汉民族对他们的畏惧、憎恨和鄙视。当然,汉族这个称谓也是汉代以后才有的,此处不作详表。

一度强大无比与秦朝、汉朝对峙数百年的匈奴,曾迫使汉朝和亲休战。但匈奴的游牧文明在经济上远远落后于秦汉的农业文明。战争比拼的是综合国力,打的是人口、钱粮、武器、马匹、器物,比的是人为的谋略和智慧,狼性般的血性和战斗力以及出色的生存能力,无法毕其功于一役,最终的失败无可避免。比如,汉武帝时期汉朝有5000多万人口,钱粮富足,有战马数十万匹,而匈奴只有几十万人口,且游牧山地草原,虽强悍却飘忽不定。

失败后的匈奴,一部分南迁进入中原与汉族融合,或融入其他少数民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向西迁徙,在新的生存空间中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园。

□孙 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