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列宁波三大藏书楼之一,慈城抱珠楼重启!冯骥才发起“共建共享藏书楼”云倡议

7月23日上午,“天下读书爱书人,共建共享藏书楼——抱珠楼众藏共建启幕仪式”在江北慈城抱珠楼举办。

活动由宁波市委宣传部、宁波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江北区人民政府主办,江北区委宣传部、慈城镇人民政府、宁波市江北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主办方特地邀请冯骥才先生,作为首位藏书共建者号召天下爱书之人,阅见美好、共添书香。

 

视频制作 记者 朱立奇

抱珠楼位于慈城镇始平路6号,又名抱珠山房,因北依抱珠山而得名,是清道光年间浙东著名的藏书楼。据考证,抱珠楼极盛时,藏书曾达数万卷,但在近200年的历史里曾一度蒙尘。直至2005年抱珠楼被发现存世并公开报道,这座宝藏藏书楼才出现在众人的视野中。

抱珠楼重启仪式现场

据介绍,抱珠楼是近年来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古代藏书楼之一,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千百年来慈城耕读传家、文化鼎盛的佐证。2007年,浙江图书馆在其举办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将抱珠楼和天一阁一起列入浙江省存世的十四座著名藏书楼之中,并向与会代表隆重介绍。自此,慈城冯氏抱珠楼的珍稀地位得到确认,与宁波天一阁、余姚五桂楼并列为宁波三大藏书楼。

除了藏书,抱珠楼还曾刻印发行过慈谿县历史上(除县志外)最珍贵的两部地方文献:《谿上诗辑》和《谿上遗闻集录》。

抱珠楼重启仪式现场

2018年,抱珠楼复兴计划启动,设计方案也得到了冯骥才先生的高度认可。2021年10月,抱珠楼的修缮和建筑工作完成验收。

值此抱珠楼重启之际,冯骥才先生以视频形式,发起主题为“天下读书爱书人,共建共享藏书楼”的倡议。他倡议社会各界爱书人士都能积极参与到抱珠楼读书共建的活动中,让更多的年轻人感受民族文化自省与自信的力量,让终生学习、毕生阅读成为这个时代共同的习惯和风尚。“我要尽快回来,带一批书,一大批书回来。”冯骥才还向现场嘉宾分享了自己的计划。

修缮后的抱珠楼占地面积约509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279平方米,共有4幢主体建筑,包含2幢原有木构建筑:抱珠楼本体(抱珠山房)、始平路4号冯氏故居(本怀明阁),2幢新建筑:螺旋藻井四面亭(众妙心楼)、恒温恒湿藏书库(浮碧书库),并新修造了1个木构出入口(致知门)和1个木构凉亭(不言亭)。未来这里将会成为一个集展览展示、文化传承、交流体验和服务配套于一体的公共文化空间。

■延伸阅读


抱珠楼的前世今生

抱珠楼始建于清代,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其创办人名为冯本怀。冯姓在慈城乃至慈溪都是大家族、大氏族,在整个浙东的家族史上也堪称历史悠久。

古代读书人除了名外,皆有字、号,冯本怀的字和号都颇为生僻,他字“慎旃(zhān)”,号“酉(yǒu)卿”,具体的生卒年份已经无法考证。现有史料证明,他在清道光十九年(1839)中了举人,曾在内阁中书任职,退休回到慈城老家后就开始了自己的藏书事业。

改造前的抱珠楼

记者曾实地探访改造前的抱珠楼。当时的抱珠楼前后各分为三间两弄,一楼为住所,二楼相传为摆放书籍的场所,东西两侧各放置楼梯。走进藏书楼内细细观看,斑驳的木门上依稀透着红光,门上几无残破,更无白蚁啃噬过的痕迹,质量堪称上乘。再看那高高的马头墙,三层叠立,散发出一股不可言明的威严。

1949年,应冯本怀后人的捐赠请求,抱珠楼中的藏书全部转移到杭州西泠印社妥善安置。据冯家后人冯涵才生前回忆,当时所有的书籍全部装在竹箩里,人背肩扛一直运到慈城西面德星桥下,从这里装运上船,通过水路一直运到杭州。冯家人和西泠印社的工作人员全程护送,以确保这些宝贵书籍万无一失。但是,抱珠楼的书籍到达西泠印社后,印社并没有将它们单独撰立书单、书目,现在的我们无法得知抱珠楼拥有书籍的数量和种类,实为一桩憾事。

重启后的抱珠楼

“宁波籍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对抱珠楼一直很上心。”慈城冯氏研究学者钱文华与冯骥才相识30多年,据钱文华讲述,冯骥才曾提过自己也收藏不少书籍,如果在慈城有一栋合适的藏书楼,他很希望能将自己一部分藏书放置其中,而离他家祖宅最近的抱珠楼则是最好的选择。“很多人都不知道,冯本怀与冯骥才的血缘关系非常近,他们都属于慈溪冯氏启承祠支谱,往上数几代都是同一个先祖。”钱文华进一步解释道。

7月23日,随着抱珠楼正式重启,冯骥才的愿望正在逐步实现。

记者 朱立奇 通讯员 卓璇 任涵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