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这几个习得性无助的几个原因,你注意到了吗?

除了个人思维会导致习得性无助,家庭环境、求学环境、职场同事、社会风尚这些因素也都会导致一个人产生习得性无助。比如:过度管教、过度溺爱的家庭教养方式就容易引发习得性无助。

关于过度管教引起的习得性无助,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个名词:情感勒索。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书中说: “情感勒索者十分了解我们,知道我们的弱点,更知道我们心底深处的一些秘密,不论他们多关心我们,一旦无法达成某些目的,他们就会利用这层亲密关系迫使我们让步。”

被情感勒索的人,自己内心真正的目标长期得不到满足,自己又没有能力挣脱周围人事物的束缚,如果内心自我意识不够强大,就很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

成年人职场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往往源于儿童时期的家庭环境的情感勒索。

虽然家庭里绝大多数父母是爱孩子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父母的爱则是以“爱”、“关心”、“帮助”的名义对孩子进行情感勒索。

比如一个儿童不擅长交际,但很喜欢思考和遐想,但是他的父母由于不善于人际交往而吃过亏,于是总是用邻居孩子的察言观色、见风使舵暗示,强烈要求自己孩子也要学人家,孩子经过多次尝试却始终达不到父母的标准,于是变得沉默寡言,远离人际交往,害怕热闹场合,甚至患上抑郁症而彻底放弃社交活动,最终导致辍学,以后即使再施加强刺激,孩子也不再愿尝试改变。

父母如果不认识到是自己的情感勒索导致孩子习得性无助,而仅仅到处找心理咨询师治理孩子抑郁症,那么只是治标不治本,孩子抑郁症就很容易经常复发,因为病根恰恰就在父母自身的教育方式。

职场中比较常见的环境因素,更重要的是人际环境因素。

比如你新进一家单位,有一个具体细致的工作计划,而且你前期做了很周密的调研,你想一进单位,就按照你的计划去实施,尽快推进工作,做出一番建树来。

但是原单位有一套潜规则,也有按部就班的工作效率和进度安排,人际关系也有人与人之间有远近亲疏的不同。你在不了解实际情况的情况下,很可能处处碰壁,结果导致你的工作难以推进,你感到精疲力竭,产生了一种很大的无力感。

这种环境长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思维的固化,结果还会导致习得性无助的人向内归因于自身,他们经常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特质,这类人长期互相熏染,就会形成一种文化氛围,这种氛围里面的每个人普遍会将问题都归结于自己,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错。

职场上人们一般关注的女性抑郁就是这样产生的,但是最近几年男性抑郁也越来越多,但是习惯上男性被认为强壮威猛,男性习得性无助导致的抑郁往往会被人们认为侨情,逃避现实,缺乏男子汉气质。

而职场上的男性如果被自己的习惯认知压抑久了,再加上整个周围环境的压抑,一旦爆发出来,很可能会伤人伤己。

实际上这种人们潜意识产生的男女不平等的印象,也加剧了习得性无助导致的危机。

除此之外,我们每个人都会在现实中遭遇或多或少的失败、错误和一些负面的评价,有的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吾日三省吾身”的影响,潜意识里习惯性把所有失败归因于自己,甚至由于过度自省和反思自己,于是产生了“夸大幻想”和“自省性损伤”。

与此同时,还认为自己已经拼尽全力,结果却仍是失败,于是得出结论:认为努力和不努力结果相近,于是就躺平,形成习得性无助,即使外界机会来了,也不愿意再发挥主观意志力去改变和创造机会。

在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当中,要求听到家长或老师的话,要听话,当我们犯了错误以后,家长和老师对我们谆谆教导。目的就是希望我们反思自己的原因进行改正,然后让我们去写检查、反思或总结,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但这里边儿有个问题,就是如果过度片面强调主观因素,结果我们往往导致选择性忽视客观因素,不去考虑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以为所有的事情,只要我们自己主观努力到极限那都能得偿所愿,达到我们自己的目标和目的。

很多初入职场的青年人,就是因为这样的习惯思维封闭了自己,把自己陷在一个小圈子里跳不出来,进而形成习得性无助。

分析到这里,现象的背后是思维,而思维背后的原因是文化。

老子《德道经》第五章《中和》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怎样才能破解习得性无助导致的职业心理不平衡?关键在“”,以偏见自私这些阴阳之间的不平衡,就会难以生生不息。

回到老子的思想,也许可以找到破解习得性无助的策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