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之关,关中之关——朱鸿《长安与关中》新书分享会成功举办

  阳光讯(记者 郭菲菲/文 梁萌/图)大暑初至,当代散文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朱鸿携他的新书《长安与关中》做客万邦书店,与现场读者一同分享遗迹背后的中国故事。

  本次新书分享会活动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万邦书店联合主办。现场嘉宾有青年文学评论家、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郭大章,中国口哨表演艺术家、西安市音乐家协会口哨艺术专业委员会会长康笑笛等。

  《长安与关中》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系“朱鸿长安文化书系”的一种。近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热点领域,“长安”也随之成为一个被赋予诸多内容的文化符号,它连接起了一座古城的前世今生,是中华文化对世界影响力的见证。“朱鸿长安文化书系”便基于此种文化传承,应运而生。书系以“长安”为核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讲述、呈现长安的历史沿革、外交政治、人文精神、世情风俗、地理风物、宗教文化等方方面面,是一部学者回望长安、解读长安、发掘长安的大型精品图书,对西安历史文脉的深度发掘、传承弘扬意义重大。

  《长安与关中》讲述了关中的九关以及它们对长安的影响,包括函谷关、潼关、武关、峣关、散关、陇关、萧关、金锁关和石门关的历史、地理、所发生的战事及诸关与长安的关系、诸关在中华民族融合中的作用。作者将长安视作中国文化的一个标本,通过长安透视中国文化,探求其本质和特点。选题富于创意,视角独特新颕,历史地理信息丰富准确,而叙事纵横捭阖、张弛有度,文学性、学术性和可读性高度兼融。

  此次分享会上,作者朱鸿首先分享了他对于长安文化与中国文化之关系的认识。朱鸿谈到,长安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本与象征,蕴含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意识,长安文化并非是简单的地域文化,中国文化居于长安文化之中。观察长安,并从长安文化可以发现,中国文化有时候在主动吸取,有时候在被动接受,其总的形态是丛生的、杂糅的、融合的,更是丰富的,中国人的心理性格也在此基础上形成。随后,朱鸿对长安文化的本质与特殊性进行讲述,并进一步谈到长安与关中两者的关系。他认为,长安与关中实际上是一体的,彼此一方丧失,另一方也将失去特殊的历史意义。关中之关,就是长安之关,它是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通道,尤其与精神文化的输入与输出密切相关。发言的最后,朱鸿提到,文化是一个非常久远又极具生命力的话题,并从切身的生活实际与深刻的生命体验出发分享长安文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同时,希望通过自己几十年的山川体验、遗址考察、资料搜集,通过文学语言的倾情表达,呈现长安与关中的古与今,为读者理解长安文化乃至中国文化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我算是朱鸿老师的忠实读者了。我从2017年起通过老师的一些文章了解到他,直到2019年参加了他的一个读书分享会,见到他本人,之前对于长安的概念只是从地图上了解,而此次《关中与长安》这本书,将从地理、历史融汇贯通讲述,让关中和长安这两个地方的形象更加生动和鲜活。而且,老师相当的敬业,用自己的脚布丈量,笔耕不辍地总结下来,我觉得相当不错。”现场的一位读者贺茜说,“此外,我也非常喜欢老师的《吾情若蓝》,这本书是写他的内心,触动他灵魂空间的东西,他敢于写出来,我感觉是非常难得的。”

  一位现场的读者陈柯听完分享会后说:“感觉意犹未尽,没有听够,希望在书中可以继续品读长安的故事和梦。”记者注意到她听到中途的时候情不自禁落泪了,“因为我自己也走过很多很多的路,虽然,我之前从未见过朱鸿老师,也没太接触过他的作品。但是,今天我真的既开心又感动,这次分享会是对我心灵的沁润,我希望不断汲取知识使自己丰富起来。朱老师他花了三年的时间走遍了陕西的名山大川、泾渭黄河,我也走过函谷关、萧关等地方,所以有很多共鸣,但是终究是没有如此深的感悟,也不知如何表达,他用文学有灵魂地记录和传递了,我觉得很美,我自己看完这本书,会分享给别人,我认为这是珍贵的经历。他讲的时候我就感觉生在长安太骄傲了,这里是我的故乡,我深爱着它,欢迎各地的小伙伴们来这里了解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