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地铁“4号线地质博物馆”探秘:多变的岩石区,丰富的地下水

  在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浆水泉路站施工现场,20多台机械和60多位工人在施工作业。在车站西区,两台旋挖钻机正在进行钻孔作业,旁边履带吊车缓缓吊装钢材;罩棚钢结构骨架正在搭建,外立面安装工作也正同步进行。“从去年4月份进场,除了施工前期的一些准备事项,我们一直都在围绕围护桩的开挖展开工作。”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施工单位现场负责人王忠仁介绍,截至目前,浆水泉路站管线迁改工作已基本完成,全站598根围护桩已经完成524根,目前仅东区还剩66个桩、西区剩8根,预计9月底就可进行车站基坑开挖作业。此次开展的劳动竞赛,在王忠仁看来,既是压力,也是挑战。

  “劳动竞赛开始后,项目部各作业人员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克服施工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等困难,比学赶超,掀起施工大干高潮。”王忠仁介绍,劳动竞赛启动后,他们也制定了一个小目标,就是“大干一百天,力争高产值”。

  26种地质,还有大溶洞 钻机“一口一口啃”

  在施工现场,竖着两根高约一米五的石柱。“这两块石材取自浆水泉路站西侧,位于地下36米处,为中风化石灰岩。取出这两块石材,着实费了不少劲”,建设投资公司4号线项目部现场业主代表李孔旺介绍。这块石材取自年初,当时钻机旋挖了足足65分钟,石材才被取出,期间7次注水冷却钻头。后经过检测,该石材强度达118MPa,堪比战时人防墙,是普通混凝土硬度的3倍多,在旁边的展览室,还陈列着20多种土样,全部都取自地铁4号线的施工过程中。这么复杂的工序和地质,在济南地铁4号线的其他车站,并不多见,也因此,浆水泉路站被叫做4号线的“地质博物馆”。

地下石材取样


  浆水泉路站车站东处于断层破碎带,车站地下由浅及深有杂填土、中风化石灰岩、破碎的中风化石灰岩、碎裂岩、断层角砾、断层泥夹角砾、角砾岩等26种不同地质。除了岩层种类多,最让人头疼的还是溶洞,快挖好的围护桩如果突然遇到溶洞,很容易被周边松散的岩石下滑回填,回填后就需要重新灌浆,待风干后,再进行挖掘施工,相当于之前的工作全部白干。

  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为保证周边建筑和基坑开挖的安全,建设者采用了目前最先进的旋挖钻机,“一口一口地啃,一尺一尺地钻”。即使是这样,施工功效仍旧是比较低。“别的地方一台360功率的机子一天能打一个桩,我们这一台420功率的机子两天才能打一个,钻机平均每小时才能钻进30到40厘米。”李孔旺说。

  明挖暗挖结合施工 交通围挡回撤2.5米

  除地质复杂外,施工场地狭小也成为济南地铁建设者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浆水泉路站紧邻经十路、浆水泉路以及居民楼。为了减少施工占地,减小对周边交通的影响,地铁建设者最大程度上缩小了施工场地,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建设项目部在交通组织围挡时也是坚持“少占一米是一米,少挡一天是一天”的原则。为保证浆水泉路的正常通行,车站东西向围挡分成了两部分,把浆水泉路空出来;同时,为了减少施工占地对经十路的影响,浆水泉路站回撤围挡约2.5米,保留了经十路的非机动车道和慢车道。

  对此,从方案上充分考虑地铁站在建设过程中对周边出行和交通的影响,车站采用两端明挖+过路段暗挖的工法,是4号线唯一一个过路口大断面暗挖的车站。这也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和生产压力。“有压力就有动力”。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现场经理王继栋说,从车站开工以来,他们就一直不断在创新和改进施工的工艺工法,面对施工场地狭窄这一难题,采用盖板作业法,即在车站上方加盖钢筋混凝土板,作为后续施工的场内道路,换一种方式“扩大”施工场地。

  减小对居民影响 再建一座绿色罩棚

  浆水泉路站在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的同时,也用实际行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为了能让周边居民对车站修建进程有更多了解,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建设项目部联合施工单位,还专门开通线上居民互动交流平台,同时在附近小区也设置“答疑台”,每周都会安排专人与居民交流互动。在浆水泉路站西区,通体银灰色的施工罩棚屹立在经十路南侧。从空中俯瞰,整个罩棚有近三层楼高,形成一座巨大的“工作间”覆盖在施工现场上方,把整个西区工地全覆盖。

  绿色罩棚可以将地铁车站基坑等施工区域全部封闭起来,把地铁车站工地变成一个与外界隔离的施工车间,工人们在罩棚里完成所有的施工,减少对周边的环境和居民生活的负面影响。车站西区这座罩棚的钢结构骨架搭建已完成,目前正在进行剩余外立面的安装工作,为了增强防噪音效果,这座罩棚外的立面采用了隔音降噪超强的玻璃丝棉板。据悉,下一步在车站东区也将建一座施工罩棚,用来防尘降噪。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