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贵州人】他为祖国的导弹装上“翅膀”

“总感觉自己做得还不够……”7月9日,李才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李才刚,贵州航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伺服车间电液舵机组组长、航天特级技师。

从初出茅庐的学徒工,到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他终坚守在生产一线,创新创业,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做贡献。

他的耳朵,能听音判断产品故障

1993年,20岁的李才刚从贵州航天技工学校毕业后,分配到贵州航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从事舵机产品装配调试工作。

“舵机是导弹的重要部件,犹如导弹的‘翅膀’,直接影响着导弹发射和飞行姿态。要想保证导弹飞得快打得准,质量要求近乎苛刻。”李才刚说。

为了早日胜任岗位,李才刚刻苦钻研技术、请教师傅,学习掌握各种机械设备性能,很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能骨干。

李才刚在车间里认真工作

如今工作了30多年的李才刚练就了“金耳朵”,能通过舵机部件运行时发出的异响,判断产品的故障点。

新员工胡倩有点不相信,但在一次调试新品时发现轻微异响,排查了很久也没找到故障点,“只能请组长出马了”。李才刚到现场后,很快识别出故障点在变量泵附近。

“他的判断非常正确。”胡倩心服口服,开始跟着李才刚“学艺”。“他特别有耐心,对任何问题都手把手地操作讲解。”胡倩说。

在李才刚看来,这不算啥,无非就是干得多了,通过钻研和思考形成的技能。

多年来,李才刚经手的产品交检合格率一直是100%。

他的团队,获得了国家级荣誉

“自动化设备启用后,过去5个人才能完成的任务,现在只需要1个人。”李才刚表示,自动化升级是制作工艺中关键的一步。而这套自动化设备是李才刚和他的小组成员们根据工作需要,和设备生产商一起协商制作的。

“不思考、不创新,永远只是岗位上的操作工。”李才刚说。

李才刚(右)指导工人操作

每次接到订单,李才刚不仅仅只是“按图作业”,“发现问题,我们会和技术部门进行沟通。”李才刚表示,作为工人要有底气和技术人员“对话”,有时一个问题会给技术部门提出二三十项改进意见,就是为了让产品质量更好。

在李才刚和小组成员的努力下,小组近年来产生技术成果80余项,提出合理化建议50余个,获贵州省、航天科工和国家级优秀QC成果10余项,解决了10余项国内同行解决不了的装配技术难题,小组骨干成员组成的创新工作室也因此获得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公司伺服机构产品产值也由2016年的2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4.4亿元,再到今年预计能完成6亿元。

“军工精神代代传承。”李才刚以实际行动培养了一批有工作能力、积极努力、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才队伍。

2021年李才刚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这份工作对国家的意义,也愿为国防军工事业奋斗终生!”对于未来,李才刚充满期待。


来源:多彩贵州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